馮群星
(宜興 214221)
清末至民國初期,宜興紫砂壺又一次復(fù)興。一批商業(yè)經(jīng)營者入主宜興紫砂壺的生產(chǎn),他們在上海、宜興、無錫、天津、杭州等地開設(shè)專門店,其中著名的公司商號有:陳鼎和、鐵畫軒、吳德勝、利用公司、毛順興等。他們在宜興定制紫砂壺,并聘用名藝人制作,宜興紫砂壺不僅銷往國內(nèi)各大城市,還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地區(qū)以及歐美。此時期紫砂壺的壺式多沿襲清代,新創(chuàng)的壺式并不多,當時所重是刻畫裝飾??坍嫾y飾盛行摹刻名畫、不同書體的書法、碑板、青銅器銘文、磚瓦古陶文等,素材來自《金石索》等古彝器及石刻拓本和《芥子園畫譜》之類的出版物[1]。民國時期著名的壺藝人有俞國良、程壽珍、寶琴、譚伯章、陳光明、馮桂林、沈孝陸、江案卿、裴石民、吳云根、王銀春、朱可心等。他們的技藝精妙,善于仿古,作品很多,有的紫砂壺作品在國際博覽會上獲獎,是民國時期紫砂壺復(fù)興的中堅力量,為宜興紫砂壺技藝的承傳發(fā)現(xiàn)做出了歷史的貢獻[2]。這款紫砂“紅大傳爐壺”(見圖1)就是民國時期俞國良的代表作品,也是宜興朱泥器中最好的一件,蓋鈐印“國良”,底部印“江蘇全省物品展覽會特等獎狀,俞國良,民國六年,時年六十四”。
圖1 紅大傳爐壺
俞國良,原名祖琳,生于1874年,卒于1939年,他的祖籍是無錫錫山。俞國良所制壺器多鈐“錫山俞氏”印,他制作的這款紫砂“紅大傳爐壺”首先以顏色出奇制勝,此壺取材最佳之大紅袍泥,燒成火候也恰到好處,故色澤朱紅、光彩鑒人、肌理滋潤、明朗而不俗。第二,壺器的制作精巧,大體上方圓互濟、肌骨亭勻,如婷婷少女秀韻超群。老子曰:“大象無形,大巧不工”。制壺和賞壺都極其講究,到了極致就是看其氣度,觀其神韻。紫砂“紅大傳爐壺”的造型有著青銅器般的威嚴與穩(wěn)重,它古樸典雅,曲線強勁有力,渾厚端正。紫砂“紅大傳爐壺”是方中有圓、圓中寓方的典范,要想做得比例恰當、珠圓玉潤、骨肉亭均實屬不易。細看,壺蓋上隆,中設(shè)提鈕,短頸、鼓腹,下設(shè)四乳丁足,前側(cè)流嘴呈三彎式,后設(shè)圓把。紫砂“紅大傳爐壺”方中有圓、挺勻有力,乃壺中佳作。第三,紫砂“紅大傳爐壺”作為1937年,為俞國良之最佳傳器,也是宜興朱泥器中的罕見者。
紫砂“紅大傳爐壺”名字的由來,考析之中發(fā)現(xiàn)了頗有幾分神話色彩。首先,“傳爐”的造型就是古代神話中的道家煉丹所用之爐。以紫砂“紅大傳爐壺”仿傳爐之型,具有延年益壽的寓意。其次,古時還有“金殿傳臚(爐)”的說法,“臚”有陳列的意思,“傳臚”就是依次唱名傳呼,讓官員們依次進殿晉見皇帝。而今,我們從平常的眼光和角度來看,民國時期俞國良制作的這款紫砂“紅大傳爐壺”的身筒加上四足,看起來倒是有點像青銅器型的味道,但是壺器為朱紅色,使壺器多了一分清麗,少了一份老氣。
民國時期俞國良制作的這款紫砂“紅大傳爐壺”整體風(fēng)格雅致、式度端莊,隱約中有一股古風(fēng)神韻,此壺堪稱佳作。俞國良制作的同款“傳爐壺”造型曾經(jīng)參加過1927年巴拿馬國際賽會和1932年芝加哥博覽會,并獲得殊榮,可見這種造型的成功之處??嘉龉湃说淖仙皦刈髌罚瑸楝F(xiàn)當代的紫砂制作注入了深刻的文化“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