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藝
“街呈十字店重重,昔日繁華尚有容。水陸碼頭衰去后,商家后代盡從農?!弊骷伊轺搿豆疟ど探帧访鑼懙恼歉拭C省蘭州市西固區(qū)河口村的變遷,此地距離蘭州市區(qū)47公里,素有“金城西大門”之稱。
遙遠的歲月已經逝去,作為古渡口的河口一片寧靜,偶爾有飛鳥掠過水面,只有看到距離黃河岸邊不遠的車馬店,才恍惚憶起,原來這里曾車水馬龍過。唐玄奘取經從這里歇過腳,霍去病西征曾在這里飲過馬,林則徐在河口打過尖。但,金戈鐵馬都已經遠去,只有村莊還靜臥在此,枕著黃河水,靜靜聽取黃河擊水三千年的誓言。
不知道是那個渡口成就了這個村莊,還是這個村莊成就了那個渡口,靠近河口村,最繞不過去的就是那個曾經輝煌一時的古渡口
河口,“地據(jù)南北之間,為東西咽喉扼塞”。絲綢之路的北、中、南三道路線都必須渡過黃河才能進入絲綢之路黃金段河西走廊。也正因為此,曾被稱為“金城渡口”的河口渡成了黃河上游最為著名的古渡口。
有關河口的記錄最早可追溯到西漢時期,從西漢到南北朝時期,金城渡口一直是黃河上游一個重要的軍事渡口。據(jù)史書記載,唐貞觀三年,唐玄奘西行取經時經渭源到達蘭州,后渡過黃河,經河口、沿莊浪河西行,翻過烏鞘嶺到涼州;此外將歷史再往前推至武帝元狩兩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進軍河西,西征殲滅了匈奴渾邪王、休屠王的主力,就是從此渡口上岸。
自西漢以來,戰(zhàn)火紛揚、連綿不絕,黃河之西北驃騎游牧民族虎視眈眈,多少英雄為霸業(yè)雄圖馳騁千里,鮮活的生命在狼煙兀起的信訊里如花般凋零,在河口的堤岸上,已斷然尋不到當年的鐵血和鮮血,但渡口還在,河口村還在,作為蘭州市“歷史文化街區(qū)”建設單位,河口村的古烽燧、明長城遺址皆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河口村更值得被記憶的,是那些逐漸湮沒在歷史風塵中的“古民居”遺址和這個村莊鮮活的生命力,以及穿透力極強的文化氛圍。
滴溜溜的圓葡萄上,有老鼠偷偷掛在藤蔓上來偷吃;祠堂大門兩側的廊檐下,有顆顆飽滿咧著口的石榴垂下來。
漫步河口,每一步都踩著一個故事。隨意推開一扇厚重的大門,古樸精致的門飾,偌大的花格窗戶,考究的用料、精美的雕刻,讓人過目難忘。村里人指點著說,這以前是碼頭倉庫,這是河口海關,這是磨坊、酒坊、煙坊,這是義學……
而在這些院內的梁柱上,刻著形態(tài)豐富的各式圖案,精致形象,每個圖案都有含義。滴溜溜的圓葡萄上,有老鼠偷偷掛在藤蔓上來偷吃;祠堂大門兩側的廊檐下,有顆顆飽滿咧著口的石榴垂下來。河口村文化站站長張振祥說,這是寓意多子多孫。張振祥惋惜地指著上面的圖案:“明朝的花紋是最精致的,到了清代往后,就慢慢粗糙起來。尤其是后期補的那些圖案,完全跟以前的沒有可比性?!?/p>
據(jù)記載,宋朝時就在河口村修過城池,元代又建東西長300多米,南北寬200多米的城池,并修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稱莊河堡。清同治六年,村民為抵御匪患騷擾,開始修筑城墻。從現(xiàn)存的城墻遺址估算,當時的東城約長147米,南城約長290米,西城約長333米,北城約長333米,全城總周長1100多米,城池呈梯形?,F(xiàn)在東門、西街、南街、北街仍然留有古城池遺址。
隨著歲月的洗滌,河口村現(xiàn)存較為完好的古民居院落還有39處,房屋200多間,是我國明、清時期西北民居建筑的一個縮影。從村中心的鐘樓往四個方向看,村子分為東、西、南、北四條街,方方正正,涇渭分明。從村子存在起,它的格局就像一張棋盤,留存的古民居如同棋子,錯落有致地分布在棋盤上。至今,依然訴說著往日的榮光?!翱戳撕涌诖澹阒雷辖鞘裁礃?!”老人謝福壽說起來滿是得意。
當然,河口民居有其驕傲的理由,保存完好的“前店后院”式古民居,前面店鋪四開門,后宅則是一大家人生活的地方;其他背街的民宅則是四方齊整,單門獨戶。走進一個保存完好的“二進”院落,一進院門首先看到一扇巨大的照壁,將院落內的情形遮擋得嚴嚴實實,這在古代,取“財不外露”之意,而且如果打開院門就看到院內,對于家中女眷來說,也多有不便。
河口村文化站站長張振祥介紹:“民宅的門色,就是這家主人政治地位、經濟實力的象征,平民百姓家的宅門與官宦人家的門色是有分別的。一般平民家的宅門顏色,只能采用木材的本色,不刷任何顏色,所以也叫做‘柴門’,而那些官宦人家、富豪巨賈的門色,可以涂為紅色,也叫做‘朱門’,人們可以不進宅院,從門色上就知道主人的官階和社會地位。”
河口村古民居中的祠堂文化,不得不提。河口人九成以上都姓張。但這里面還有區(qū)分,有姓張的張氏,還有姓朱的張氏。而這姓朱的張氏是皇族,乃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四子肅王后人。
河口的名字,總是跟紗燈連在一起。
據(jù)《皋蘭縣志》(清修)記載,同治、咸豐年間,河口每年正月十五元宵會,就要掛紗燈。一般從正月十四開始,到十七、十八收燈。據(jù)說在正常年景,每隔兩三年就舉辦一次。河口的花燈會上有三種彩燈,一種是用檀木制作的六角形彩燈,另一種是家家戶戶門前懸掛的木制框燈,還有一種是用楠木制作的紗燈。彩燈點亮后,中間紅綠相映,兩邊則是圖文并茂的畫卷,燈月交輝,多姿多彩。
近年來,失傳已久的河口紗燈也從家家戶戶的倉庫里被“淘”了出來,并根據(jù)村子中老人的口述和燈箱上殘留的圖案,按照最為傳統(tǒng)的樣式和制作方式,呈現(xiàn)在了大家面前。
某年元宵節(jié),我傍晚進入河口村。從東街進入河口村,沿“燈廊”前行,四棱的紗燈上有些繪制著古代仕女圖,栩栩如生的侍女手中拿著的團扇上精致地畫了山水畫。當?shù)丶啛舻乃囆g風格又融入了濃重的地域特色,整體上看有敦煌莫高窟壁畫的蹤影,尤其是整體背景上色方面,用大塊色料填涂來表達物件、木梁、條案、家具、服飾等,屬工筆細描。更突出的特色是用線條來勾勒形象,寥寥數(shù)筆,形象就躍然紙上,似一幅傳神的現(xiàn)代速寫,細膩、圓潤、流暢,充滿張力,韻味十足。
夜幕降臨,一路的燈盞“刷”地亮了起來,點點紅暈點綴在藍黑色的夜空之中,眼前被罩上了一層朦朧的毛玻璃,透過夜色,紗燈上的一幅幅畫動了起來,《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赤壁之戰(zhàn)》,三兄弟對天跪拜,諸葛先生書生意氣,赤兔馬仰脖長嘶……
河口村中心的大戲臺上,有濃墨重彩咿咿呀呀的秦腔隨著風傳到古老的院落,村民們扶老攜幼,坐在燦爛的陽光下,聽著臺上的悲歡離合,臺上的藝人卸了妝,轉身拿起脫下的戲服就往家走,“娃娃還等著吃飯呢?!?/p>
鄉(xiāng)村民俗圖,給沒有故鄉(xiāng)可依的城里人,一個形象、直觀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