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曉芬
(廣州工商學院音樂系,廣東廣州 510850)
“站一個制高點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壯觀的景象。”[1]這是王安憶的代表作《長恨歌》中的開篇首句。這句起得聲勢很壯,拓寬了故事情節(jié)無限的發(fā)展空間——整個大上海,然而王安憶的筆觸又非常巧妙地轉(zhuǎn)移到小說的靈魂處——上海弄堂,這既是小說著力展現(xiàn)的全景又是小說著力刻畫的細節(jié)。王安憶以此種巧妙的方式點出了小說人物的立足點——就是那些與弄堂有密切聯(lián)系的社會中間階層,描寫出處于城市夾縫中的社會邊緣人的生活寫照。在王安憶的筆下,上海的弄堂是有靈魂的,這靈魂便是王琦瑤?!巴蹒幙偸情]月羞花,著陰丹士林藍的旗袍,身影裊裊,漆黑的額發(fā)掩一雙會說話的眼睛。”[2]單看這些,王琦瑤與經(jīng)典戀愛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沒有什么區(qū)別。但是別忘了,“王琦瑤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兒”[3],所以不管如何,王琦瑤的心永遠是上海弄堂的心。如果讀者希望在王琦瑤身上,或者在《長恨歌》里看到純粹的美,或者是純粹的愛,那他不免會失望?!堕L恨歌》里的一切都是現(xiàn)實的,而一切現(xiàn)實都是免不了要讓人失望的。
王琦瑤人生的冒險之旅,是從墻上長滿青苔的弄堂深處走出來的,一步一步地走進了滿目繁華的城市深處。她帶著旖旎的幻覺走向了選美的舞臺,進而走向了愛麗絲公寓。由弄堂的“小家碧玉”到“滬上淑媛”再到“上海小姐”的人生變遷,悲喜哀愁也隨時代的變化起起落落。
王琦瑤一生有幾次重大的選擇,第一次面臨選擇是她為什么不愛程先生?程先生是舊上海小家碧玉都樂意嫁的人,他既體貼,又有穩(wěn)定的收入,象蔣麗莉這樣的大戶千金都喜歡,唯獨王琦瑤每次都不理會程先生對她的暗示。王琦瑤絕不是為了顧慮和好友蔣麗莉的關(guān)系才不發(fā)展她與程先生的關(guān)系,因為她和蔣麗莉的友誼基本上是蔣麗莉主動的,唯一的解釋就是她有更大的追求,而這一點在小說后面得到了證實,她很快接受了李主任的要求,并和李主任同居了。
第二次面臨選擇是她和李主任的關(guān)系對她意味著什么?如果要說王琦瑤愛李主任,那真是笑話,王琦瑤絕不是那樣浪漫而輕率的女人,她清楚知道李主任對她而言是一種比她的生活要高、要復(fù)雜、要有意思得多的日子,但是李主任又絕不是她人生的最后歸屬,這點她一開始就明白。所以,王琦瑤放棄了與程先生過安穩(wěn)的現(xiàn)世生活,而去選擇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不長久的但是又充滿動蕩和刺激的生活。這只能說,在王琦瑤看似普通的小家碧玉背后,卻有著對冒險和刺激,對人生多樣化的生活的追求。
王琦瑤是個骨子里充滿冒險精神的女人,這種冒險精神在后來她與康明遜的關(guān)系上也體現(xiàn)得很充分。在她與康明遜發(fā)生關(guān)系時,上海已經(jīng)完全變了,康明遜雖然有錢,但是前途莫測。而一開始,兩人的關(guān)系就不被認同,康明遜也不敢公開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以王琦瑤這樣聰明的人絕不會不知道,她和康明遜早晚是要斷的。但是,從康明遜身上,王琦瑤看到了過去自己生活的影子,而現(xiàn)實的生活已經(jīng)讓這個骨子充滿冒險的女人厭倦了。所以,她一定是要再讓自己活一次的。
最能體現(xiàn)王琦瑤內(nèi)心冒險精神的當是她晚年愛上比她還小的老克臘。人到中年,再好看,終究是敵不過自己的年齡。但是,人人都發(fā)生了變化。王琦瑤,曾經(jīng)的弄潮兒,怎么可能心如死水呢?她一定是不甘的,一定是要再好好活上一次的。當然,一個弄堂里的女人,再好好地活上一次無非就是再愛一次,愛一個常人想不到的人。這就是冒險,而王琦瑤卻那么地渴望冒險。
眾所周知,要寫一個偉人冒險很容易,但要寫一個很平凡很普通一點也不特別的人冒險,卻不是那么容易。然而王安憶卻寫到了極致,看上去好象真的很尋常的生活,在王安憶的筆下會發(fā)現(xiàn)原來主人公卻是步步驚險地出招。當然,上海這座城市本來就是個冒險的地方,出王琦瑤這樣的女人也是意料中的。不過,王琦瑤的冒險卻是在平常的面貌下,以如此溫婉的方式進行,卻是上海所特有的。
王安憶的《長恨歌》的特別之處并不是一個女人經(jīng)歷多少男人的“風流史”,而是重在用王琦瑤這個人物對平凡瑣事的處理來表現(xiàn)她的風情與心機,從而刻畫出上海小市民在多重文化影響下的特殊精神狀態(tài)。上海女人,哪怕就算是弄堂里長大的平民女兒,她們身上都有獨特的品味和文化。她們是精明的,聰慧的,有心計的。王安憶的作品之所以能打動那么多人,也正是因為她用她細膩的筆觸描繪出活生生的上海小女人,她們是那樣地貼近我們的生活,不算太優(yōu)秀也不算太平淡,有一些些小心眼,也有一些些小缺點。如果說王琦瑤身上有上海女人特質(zhì)的話,就是那種精明、有城府,她知道什么時候該退讓,什么時候該不聞不問,知道該怎樣保護自己。王琦瑤作為一個弄堂女兒,無論怎樣繁華寂寞的經(jīng)歷,她還是有那些精明城府的勁頭。
王琦瑤不是一個簡單的女人,從小就不單純。她有自己的城府和心計,她太八面玲瓏了,做人不爽快,而且往往摻著些假。她并不是愛憎分明的,而是圓滑世故的。對于她的同學蔣麗莉,王琦瑤骨子里是看不起的,卻還要曲意奉承;別人邀請她去參加活動,她通常第一次是不答應(yīng)下來的,知道這樣能增加神秘感,能顯得自己是個高貴的貴族,增加品位,非要別人求她去,她才“勉強答應(yīng)”,倒好象她是勉為其難,是幫了別人的忙一樣。這樣的做法,簡直做作的可惡了。口頭說著“我不要”,暗地里卻是費盡了心機的,欲擒故縱的。
王琦瑤的精明深植于心底。那個清貧的家無法滿足她對生活的向往、對時尚的追逐,也無法承載寶貴而絢爛的青春。她追求快樂做人的一半,另一半就需要錦衣玉食堆砌。對這一點,年紀輕輕的王琦瑤就已經(jīng)有了足夠的認識,而她認識得更清楚地是她自己。她明白自己的價值,她對自己的優(yōu)勢與劣勢一清二楚,她懂得耐心地等待一個機會,懂得機會來的時候要把握住,更懂得時刻要給自己留一條后路。這兩方面的認識集結(jié)在一個女子的心里,就難免有點“待價而沽”的意味了,在王琦瑤的愛情觀里,“愛”并不單純,婚姻里也躲著交易的影子。
對不同的男人,王琦瑤是有不同的要求:她對李主任是有感情的,對于與李主任這種沒有名分的關(guān)系,在書中王琦瑤曾說:“有人是在面子上做人,做給人家看的,所謂體面,大概就是這個意思;而重慶的那位卻是在芯子里做人,見不得人的,卻是實惠。”[4]在19歲的王琦瑤眼中,便懂得實惠要比面子來得實在。為了她的實惠,王琦瑤可以說是以娼妓的手段爭得了妻妾的名分。當初在李主任面前寬衣解帶的時候,王琦瑤就覺得那是個“不假思索,無庸置疑的歸宿”[5]。最終王琦瑤在安身立命的春天里,走進了“愛麗斯”的溫柔富貴鄉(xiāng),終于有了自己的家。因為王琦瑤比誰都要知道歸宿的重要,那是一個女人的衣食著落啊,有一間具體的房子,有一個具體的人在身邊守著,心里才踏實。而她把康明遜則看成是長期飯票,她和康明遜之間談得最多的就是錢。而康明遜走的時候她也沒有那么悲傷,因為那個時候,她已經(jīng)可以自己負擔自己的生活了。王琦瑤懷孕了,王琦瑤卻沒有以肚里的孩子為要挾去向康明遜哭天搶地地要個名份,而是要給孩子找個道德倫理上說得通的父親——薩沙在這個時候成了王琦瑤的獵物。時序到了一九八五年,距離上海小姐選美已有四十年了。王琦瑤饒是再精明算計,也有時不我予的感傷。而最要命的是,她又戀愛了,而且是愛上個歲數(shù)小她一半以上的男子——老克臘。為此她也付出了她的生命。
對此,王安憶認為王琦瑤的身上有一種堅忍,但是她的要強卻向另一個方向發(fā)展。王琦瑤做事情太過于精明了,她的這份精明并沒有給她帶來任何的好處,反而讓她聰明反被聰明誤。王琦瑤抱著她的精明的算盤,在烽火與風塵中撥打了一生,最終還是斤斤計較地輸了自己,一次次走向生命的麥城。
在小說中,王安憶把“滬上淑媛”定義為:“平常心里的一點虛榮,安分守己中的一點風頭主義,它像一樁善舉似的,給每個人都送去一點幻想?!薄安皇怯皠∶餍?,也不是名門閨秀,又不是傾國傾城的交際花,倘若也要在社會舞臺上占一席之地,終須有個名目,這名目就是‘滬上淑媛’?!盵6]王琦瑤——40年代的“滬上淑媛”,她給人的感覺除了具有上海人那種離了上海就活不了,擁有上海人特有的即使是家徒四壁,也要將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人摸狗樣的走在大街上的虛偽外,也就沒有什么其他的東西。她身上所具有的細膩,復(fù)雜的思想,周到的禮儀,那都是一般的知識女性所具有的,也沒有什么特殊的。由歷史和現(xiàn)狀構(gòu)成的“上海舊夢”的神話——王琦瑤,終究只是一場夢而已。更為重要的是,王安憶站在當代文化新舊交替立場上,揭穿了所謂“上海尋夢”的虛假性和無意義。
那一夜的鶯歌燕舞,美艷乍現(xiàn),讓王琦瑤記了好多年,也許是一生一世。就在那夜,她的第一個男人出現(xiàn)了,驃悍英俊的國民黨高官李主任俘虜了王琦瑤的芳心。對于王琦瑤來說,愛上梟雄的日子是絢爛的,情感也得到了滿足;同時,愛上梟雄的女人也是可悲的,因為結(jié)局注定是傷痛的。當李主任離開上海避亂時,他什么都帶了,然而卻把王琦瑤給忘了,獨自一人棄她遠走,王琦瑤帶著無法釋懷的悲哀獨自離開了那間豪華的愛巢,王琦瑤第一個夢醒了。
程先生是王琦瑤生命里的守護天使,他老實敦厚,閱歷豐富。他一直深愛著王琦瑤,卻總是在陰差陽錯的命運里與王琦瑤擦身而過。程先生的愛深厚寬廣,他包容了王琦瑤人性中最自私與不堪的一切,從王琦瑤的少女時代開始,程先生一直不離不棄地伴她走到生命盡頭,他無悔無怨,隱忍多情,這是王琦瑤唯一真實的夢,但最終也破了。
看上康明遜,是王琦瑤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得鬟d是卑微而懦弱的,他挑不起承擔疼愛王琦瑤的這份重擔。從頭至尾,康明遜都低聲細語的,其軟弱的個性讓人一覽無遺。然而這時的王琦瑤已是昨日黃花了,終究是留不住康明遜。后來,康明遜還是一個人走了,只留下了他的女兒給王琦瑤,獨擋人世間的風雨。王琦瑤第三個夢碎了。
到了晚年,王琦瑤的確是老了,盡管她仍有風韻,還保有一絲姿色,可再美的女人也經(jīng)不住時光的雕琢,她已經(jīng)是舊時代的老女人了。老克臘卻是新一代的年輕人,他對王琦瑤有種病態(tài)的利用與依賴,兩個相差三十歲的人,有些曖昧,有些糾纏不清,結(jié)果,王琦瑤的生命也因此而結(jié)束。最后一個夢還沒開始就結(jié)束了!
可見,王琦瑤的愛情的第一步?jīng)]有走好,致使她這一生孤獨一人。當初還是小女孩的時候,看不上真心對她的程先生,認為他只是她的那個底,就算她面前光明的道路不再輝煌了,至少她還有這個底的存在,她還沒有輸。等到她走了那么一圈,程先生重新出現(xiàn)在她生活圈子里的時候,她發(fā)現(xiàn)他仍是一如既往的愛她,可是他卻不能作為她的那個底了,這個底看上去是那么遙遙不及。所以,說王琦瑤自私是不確切的,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希望自己被關(guān)注,被寵愛,每個人都是有虛榮心的,或大或小的。王琦瑤也是不能例外的。她追求的所謂愛情,有很多虛榮的成分。少女時候的她缺少少女美好的單純,是個虛榮的少女,而太虛榮了以至失去了少女的身分;當了母親,又不是一個稱職的母親,是一個更虛榮婦人。終其一生,她到底是寂寞的,她真正地對誰傾過心呢?李主任?怕也是為著“主任”這個牌子去的。真正愛她的人倒是有的,程先生,癡情了一世的,卻終是失不再來??磥硭簧技m纏于情愛里,卻又沒有實在真實的愛的,只有寂寞。
《長恨歌》寫的是一個女人(王琦瑤)與一座城市(上海)的愛情故事,她愛的男人最終都離開她,但她卻固守在這座早已面目全非的城市。人生中,如果你固守某些東西,會有喜悅,也會有悲傷。如果過著平常人的日子,她就不是傳奇了!
在小說中,王安憶從女性角度,用細膩而絢爛的筆調(diào),描寫了上世紀40年代“上海小姐”王琦瑤命途多舛的一生:中學生王琦瑤當選了“上海小姐”,隨后做了國民黨高官李主任的外室。上海解放,李主任亡命,王琦瑤頓似飄萍,表面的日子平淡如水,內(nèi)心的情感潮水卻從未平息,在與幾個男人的復(fù)雜關(guān)系中幽怨百結(jié)。面對風云變換的時代潮流,她固守著昔日的生活方式和情調(diào):即使生活衰落,即使身心衰老,她依然需要一段段的感情來溫暖自己;即使在文革,她依然要從黑市買雞蛋來做面膜;即使用不著,她依然要安裝昂貴的電話;即使女兒厭惡她奢侈做作的生活,她依然我行我素。她喝不加糖的的咖啡,開派對,和年輕人跳舞交朋友,一如幾十年前那個妙齡的上海名媛王琦瑤。生活在繼續(xù),生活要固守。王琦瑤的骨子里有一種堅韌不拔的勇氣,她勇敢地表白自己,固守著自己的生活方式,愛自己所愛的,毫無保留。到了80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瑤與一個叫“老克臘”的懷舊青年發(fā)生畸戀,最后意外地死于非命。拒絕與時代共同前進的王琦瑤,最后終于被所有人拋下。
小說中的王琦瑤是不向命運低頭的,她聰明果敢,堅強自立。在新社會自食其力,“打針護士王琦瑤”的牌子就是她挺起的胸膛!還有夜里打毛衣貼補家用,至死也幾乎沒有動用過李主任留下的一盒金條!這盒收買了她王琦瑤青春的金條,是要留著買回愛情的!然而這一切,表明了王琦瑤要的只是固守。小說中蔣麗莉說不要變老,可是只有王琦瑤一人做到了。王琦瑤那種固守著精致的生活方式,對潮流一觸即通永不落伍的感覺??Х?、首飾、舞會,做派十足,證明的卻是她如何生活優(yōu)越。這也正是那個時代和上海這個城市載體,才給王琦瑤留下狹窄的生活縫隙,能在這樣的縫隙里騰挪,固守在繁華的城市中,獨守留下的那份情感。
當所有的男人、朋友、親人,所有遇到的或?qū)蝈e的人都離開她,離開上海,離開這座城市;當所有的熾烈沉重的感情,都在民國的槍聲中,在文革熱烈的口號中,在鄧麗君甜膩的歌聲中云淡風清煙消云散,惟有王琦瑤還留守在這座城里,固守她的生活。還有一個程先生留守在這座城里,固守王琦瑤和他自己的感情。當時間變了,這座城都變了,圍繞他們的世界飛速旋轉(zhuǎn),轟然坍塌,王琦瑤還是依然以足夠的定力站在那個世界的中心,面對排山倒海,悠悠地吐出幾個字“我不變”。
王琦瑤最終還是死了,這對她來說是否是一個解脫呢?如果單純認為是男人改變了王琦瑤的話,那么對于《長恨歌》的理解就膚淺了很多。其實王琦瑤的悲劇是因為拒絕與時代同步而被拋棄的悲劇,她一生固守著歷經(jīng)滄桑的上海不愿離去,正如她固守著她心中的那一段段愛情,最后她所愛的男人們一個個總要離他而去。一個城市不會老,王琦瑤與上海一起經(jīng)歷了各個時代,有過繁華,有過落寞,最后湮沒成灰,而上海今天卻依然喧囂著。
總之,《長恨歌》表面上看,是講述王琦瑤與四個男人動蕩的一生;實際上,她的“長恨”源自她與這座城市的感情。王安憶說她心中的王琦瑤是上海弄堂的女兒,王琦瑤就是上海??蓪τ谝粋€人來說,一座城是太過沉重的背負。王琦瑤只是在一座城里,在上海弄堂里穿行的一個篤定的背影。在她每一個黯然轉(zhuǎn)身的背后,是一張淡然微笑著的驚世駭俗的臉。那樣的一抹微笑,帶著所有榮與辱,痛苦與快樂混合而成的詩意,擊碎宿命的冷眼旁觀,顯現(xiàn)出一個個時代背后的笨拙和脆弱。
【注釋】
[1]王安憶.長恨歌·弄堂[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3.
[2]王安憶.長恨歌·王琦瑤[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21.
[3]王安憶.長恨歌·王琦瑤[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20.
[4]王安憶.長恨歌·愛麗絲的告別[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108.
[5]王安憶.長恨歌·李主任[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95.
[6]王安憶.長恨歌·滬上淑媛[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