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旗(浙江臺州學院)
天臺山桐柏宮位于浙江省天臺縣城西北12.5公里的桐柏山上,九峰環(huán)抱,風光秀美,是中國道教南宗祖庭。桐柏宮原名桐柏觀、桐柏崇道觀,為道教主流全真派南宗祖庭。桐柏宮道教南宗洞經音樂,也稱桐柏宮全真龍門派十六韻誦經音樂,系由道教南宗始祖張伯端所創(chuàng)。
張伯端(984-1082年),字平叔,號紫陽,敕封“紫陽真人”。道教(金丹派)南宗始祖。北宋時浙江天臺人。自幼博學,三教經籍、醫(yī)、卜、兵、算,無不涉獵。曾長期居臺州府城臨海為府吏,后因火燒文書被流放嶺南。從此,浪跡云水,尋師訪道,修煉內丹。他的道教思想深受佛教禪宗影響,主張“三教合一”,注重修身養(yǎng)性,被后世尊為“道教南宗始祖”。
自古以來,天臺山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天臺山的許多道觀被列入道家的“洞天福地”,也流傳著許多的傳說,如黃帝“往天臺山,受金液神丹”;商末伯夷、叔齊以九天仆射掌治桐柏;周靈王太子晉治理金庭洞天等。三國東吳大帝赤烏二年(公元239年)葛玄來天臺山辟院修道,道教的丹鼎、靈寶、上清諸早期道派相繼誕生。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唐睿宗親賜敕文,令州縣置觀,為司馬承禎修建桐柏宮。在近1800年的歲月里,在天臺山先后建有法輪院、丹霞洞、鳴鶴觀、清圣祠、臥云庵等許多著名的道觀,許多高道如司馬承禎、馮惟良、徐靈府、葉藏質等在此修煉。北宋時,張伯端在天臺山桐柏宮修道,著《悟真篇》,開創(chuàng)了中國道教南宗,桐柏宮成為道教南宗的祖庭。天臺山不僅是張伯端的故鄉(xiāng),而且張伯端從成都等地學道回鄉(xiāng)后,在天臺山桐柏宮棲真修煉,系統(tǒng)梳理了自己學道的成果,悟出了真諦,寫就了《悟真篇》。張伯端的《悟真篇》倡導“三教歸一”,在道教傳統(tǒng)命功的基礎上,引入儒家“窮理盡性”和佛教“達本明性”的心性修養(yǎng)方法,將隱匿在金丹術中的內丹妙道和盤端出,形成“性命雙修,先命后性”的南宗丹法,有力地推動了中國道教的發(fā)展。
道教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隨著歷史的變遷,道教科儀音樂也在不斷地發(fā)展演變。江南道教音樂和全國道教音樂一樣,基本分兩路,一路為全真派,一路為正一派。道教儀典的宗旨在于祭告神靈、消災祈福、煉度亡魂、修道積德、濟物救世。其用途可分為陽事和陰事,即為現(xiàn)世的眾生和為死去的亡靈。陽事,又稱作清醮,主要為祈福謝恩、禳災消厄、為國祈祥、廣求子嗣、神像開光、師徒傳戒、受授法箓等,屬于太平法事。陰事,又稱作幽醮,為死去的人們攝招亡魂、陰府指路、破獄點燈、煉度施食、超度來生等。道場儀式包括早課、發(fā)奏、開五方、禮懺、進表、諸真朝、五師供、焰口等及與之配應的音樂。這眾多的儀典,都離不開最根本的齋醮祭禮。
齋醮是道教特有的祭祀儀式,歷來為道士們所重視,即通過祭禮與神靈溝通,傳達俗世民眾的愿望祈求,以冀得到神靈的庇佑,祛病延年、消災度厄。齋:就是指祭祀前必須清潔身心,戒慎行為,表示對神靈的尊敬,取悅于鬼神,達到祭祀目的。要求信徒清心寡欲,超凡脫俗,側重于精神境界的齋戒。醮:是指陳設果脯酒物祭祀天神星宿的禮儀。由此可見,齋禮是告祭鬼神,醮禮是歷祀星神。醮祭的目的是乞恩消災,益壽延年。齋醮科儀歷經唐、宋、元各代,隨著道教的發(fā)展而盛行。齋醮儀式中使用了很多贊頌詞章和祭祀音樂。用于齋醮道場的樂器,有鐘、磬、琴、瑟、笛、簫、笙、管、堂鼓、板鼓、大鑼、小鑼、大鈸、小鈸、大鐃、小鐃、鐺子、木魚等,音樂內容相當豐富。
道教音樂,就是指在舉行道教科儀活動時所用的聲樂和器樂。道教的科儀主要可分為“玄門日誦”“齋醮煉度”和“神誕祝儀”等三大類。“玄門日誦”有早功課和晚功課,是全真派出家道士在宮觀內的必修課?!褒S醮煉度”的形式很多,內容都是懺悔謝罪、禳災祈福和拔苦度亡。“神誕祝儀”是指道教諸神圣誕日的祝儀。道教是多神教,各地宮觀所祀香火主神不盡相同,主要有玉皇大帝圣誕、太上老君圣誕、呂祖誕辰等等。以上各類道教儀式均有相應的經卷,經文的體裁可分為經、咒、贊、偈、誥等數(shù)種,其中經、咒是有節(jié)奏、有抑揚頓挫的念誦,贊、偈、誥是用“韻腔”唱的。全真派和正一派所用韻腔不盡相同。全真派所用韻腔是各大道觀通用的“十方韻”,即“全真正韻”,韻腔曲調多屬五聲音階體系,中板速度,旋法多迂回級進間以四、五度大跳,風格典雅、肅穆。
天臺山道教南宗洞經音樂是在桐柏宮的道教課誦基礎上逐步完善的,具有南宗特點的音樂體系。天臺山道教南宗洞經音樂可誦經文有75篇,主要用于頌贊神仙、祈福消災、超度亡靈和修持養(yǎng)煉。其中頌贊神仙的有:《舉天尊》《三炷香》《慈尊贊》《三尊贊》《三寶香》《三寶詞》等6篇。祈福消災的有:《七寶贊》《雙吊掛》《天尊板》《天花引》《混元贊》《開天符》《小啟請》《大啟請》《小贊韻》《大贊韻》《中堂贊》《早皈依》《黃錄齋》《仰啟咒》等24篇。超度亡靈的有:《送化贊》《五召請》《青華引》《倒卷簾》《陽子贊》《下水船》《風攪雪》《仙家樂》《白鶴飛》《悲嘆韻》《五供養(yǎng)》《返魂香》《十傷符》《寶錄符》《跑馬韻》《三奠茶》《達摩引》《柳枝雨》《灑凈韻》《五廚經》《歌斗章》《漫澄清》《幽冥韻》《圓滿贊》等42篇。修持養(yǎng)煉的有:《澄清韻》《清靜經》《高上玉皇心印妙經》《八大神咒》等4篇。
桐柏宮南宗洞經音樂有“陽韻”和“陰韻”之分。“陽韻”多用于早課和祈福性法事;“陰韻”多用于晚課和超度法事。聲樂演唱是其主要形式,它分頌、贊、步虛、偈、吟詠等格式。音樂以道教南宗的經文詞意為基礎,賦予其輕重緩急、高低不同的音韻曲調,表達了進行法事的人們虔誠的愿望與祈求。音樂典雅平和、含蓄內斂,體現(xiàn)了道教南宗提倡內丹煉養(yǎng)、道禪合流的思想,注重天人合一、修身養(yǎng)性,是中國養(yǎng)生音樂的淵源之一。
道教音樂是道教齋醮科儀中演奏的特殊樂曲,道士和著樂曲踏著禹步誦唱經文,襯托出美妙和諧的神仙意境。音韻清幽脫俗、歡快飄逸,似神仙行云,若天籟之音,起到渲染宗教氛圍,增加聞者向往仙界的作用。著名的道教名曲《霓裳羽衣曲》,道書就稱是唐代桐柏道士葉法善攜唐玄宗游月所得。唐高道司馬承禎以桐柏之桐木制琴,并作《素琴傳》,為道壇佳話。道教音樂是用于道教科儀的特殊音樂,而道教科儀的整理和完善,就是唐代長住桐柏宮的道士杜光庭完成的。
道教音樂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流派。而流傳至今全國道觀通用的“十方韻”,就源于天臺山桐柏宮。今北京白云觀道樂就是由桐柏宮經黃巖大有宮而輾轉傳去的。
如今,桐柏宮組建的“天臺山道樂團”,挖掘整理了許多南宗經懺道曲,曾應邀獻演上海世博會和北京國家大劇院,清新美妙的仙樂傾倒了無數(shù)中外觀眾。桐柏宮建有別致的水上音樂臺,專門用來為游客演奏道教南宗音樂。演出時,美妙的仙音縹緲在群山之間、平湖之上,令人陶醉。欣賞佛道音樂將成為天臺山旅游的亮點。
天臺山桐柏宮道教南宗洞經音樂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全真龍門派傳人至今已傳至第28代。張高澄是道教南宗全真龍門派的第27代弟子,現(xiàn)為天臺山桐柏宮住持。他將宣傳道教南宗洞經音樂作為道眾與百姓溝通的橋梁,積極配合當?shù)匾魳啡耸空淼澜桃魳?,并組織道士與信徒成立了“鳴鶴仙樂團”,演奏道教南宗洞經音樂,每年中秋舉辦“桐柏悟真”晚會,帶領道士參加“天臺山佛道音樂會”,誦唱道教南宗洞經音樂。2012年,天臺山道教南宗洞經音樂被列入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