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
所謂語感,就是敏銳的語言感覺,它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和根本。語感的研究由來已久,桐城派學者姚鼐在其《古文辭類纂序》中曾有精妙的論述:“凡文之體類十三,而所以為文者八,曰: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然茍舍其粗,則精者亦胡以寓焉。學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終則御其精者而遺其粗者?!闭Z感培養(yǎng)的過程就是愉悅的審美過程。首先是“遇其粗”,對文章的格律聲色也就是文章形式的感知,即為“悅耳悅目”。其次是“遇其精”,這是對文章的內容把握,即為“悅心悅意”。最后是“御其精者而遺其粗者”,這是對文章的神理氣味的體驗,即為“悅神悅志”。筆者在此以柳永《雨霖鈴》情讀體驗為例,從格律聲色層面來談談語感的養(yǎng)成訓練。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詩歌創(chuàng)作是從選擇曲調開始的,詩詞的朗讀應該從曲調開始。曲調是詩歌情感的骨架,是詩人內心世界的昭示。《詞源》中說:“作慢詞看是甚題目,先擇曲名,然后命意,命意既了,思量頭如何起,尾如何結,方始選韻,而后述曲……”可見不同的曲調表達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情感亦需要不同的曲調來表達。詞牌奠定了情感的基調,同時也限定了朗讀的語速和語調。詞牌“雨霖鈴”,又名“雨淋鈴”。“雨霖鈴”詞牌,寄寓悲情,哀婉幽怨。在《雨霖鈴·寒蟬凄切》中,作者柳永表達了與情人告別時難舍難分的情感,語速緩慢,語調憂傷,一如雨點落地,聲聲凄苦,聲聲急促,聲聲感人。
韻腳寓情,真摯感人。韻腳是語意和情感表達的重心所在。簡單來說,什么樣的韻腳就表達什么樣的情感?!蹲x詞常識》中說:“大抵詞自民間轉入文人之手中之后,到溫庭筠嚴分平仄;到晏殊漸辨去聲,嚴于結句;到柳永分上去聲,尤謹于入聲?!甭曊{與詩詞表達的情感緊密相連,入聲字是短音,有頓挫凝滯之感,押入聲韻的詩詞,都是表達痛苦、堅韌、感慨、憤懣等情緒的。鑒于入聲韻腳的特征和本首詞情感表達的需要,筆者先讓學生找到韻腳,如“切” “歇” “緒” “發(fā)”等。再讓學生逐一學習古漢語中入聲字的拼讀,體會發(fā)音的急促內斂,然后穿越時空、緣景明情,體會詩人的難分難舍之痛。比如讀韻腳“切”,要鮮明、凝重、拖長,傳達出凄切之感;韻腳“緒”,要讀得短促遲滯,令人有黯然凄苦之感,著力體會“無緒”二字傳達的全部情思。比如韻腳“發(fā)”,要讀得怨恨深沉,落淚無聲,且以“催發(fā)”一詞觸動詞人內心的傷痛。最后在“哀怨”中誦讀全詞,感知詞人“而今識得愁滋味,欲說還休”的無奈傷痛。
節(jié)奏,是指由語音的高低,斷續(xù)所形成的有規(guī)律的音調節(jié)拍。美學家朱光潛在《詩論》中強調了節(jié)奏的重要:節(jié)奏是傳達情緒的最直接而且最有力的媒介。劃分節(jié)奏要遵循語意完整、語音流暢、虛詞獨立的原則。比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寒蟬”與“凄切” “長亭” “驟雨”都是語意完整的詞語,中間不能割裂開來?!皩?長亭/晚”,“對”字是虛詞,在劃分節(jié)奏的時候應該獨立,不可將“對長亭”連讀。
《雨霖鈴》節(jié)奏劃分如下: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朗讀時要注意節(jié)奏的強弱之分。比如“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中“良辰”和“好景”是并列關系,可以弱化它們之間的停頓,給人似有若無的感覺,而“虛設”則要重讀,節(jié)奏明晰,停頓得當?!案?與何人/說”,“與何人”可以采用連讀的方式,來縮短“與”跟“何人”之間停頓的時間,突出“說”所寄寓的情感。朗讀時還應保持樂句的完整性。例如“寒蟬凄切”是一個樂句,“切”字起韻,應有稍長的停頓。此外,“都門帳飲無緒” “今宵酒醒何處”皆為獨立樂句,“緒” “處”之后都應該有較長的停頓,有意凸顯詩歌誦讀的“非白”效應,為啟迪讀者思維、醞釀情感奠定良好的基礎。
詩詞的誦讀要講究停頓,學生一般是依據(jù)句子的語法結構來停頓,這有其局限性?!对~學十講》中曾提到過領字具有領起下文、頂住上文的特殊任務,作為長調慢曲轉筋換骨的關紐所在,必須使用去聲字,才能擔當?shù)闷?。而《雨霖鈴》中的“對?“竟” “念” “更” “便”等領字,都是去聲,在轉接停頓處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加強了聲情上的感染力,學生只要耐心地反復吟詠,就能體會其中的意味。領字,也就是“一字逗”,因為“逗”相當于八分或十六分休止符,所以“對” “竟”等領起字也應稍作停頓,讀去聲并適當拖音,聲斷氣不斷。比如“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一句,情人分別,本來有千言萬語要說,可此時竟然一句話都說不出,這樣有悖常理的舉動真實地反映了詩人內心的痛苦,因此,在讀“竟”時,需要做一個較長時間的停頓,強化矛盾的沖突,體察詞人與知己離別的情緒。指導學生誦讀“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時,讀“便”時要有一個大的停頓、大的轉換,架設起與詞人之間的情感橋梁,引發(fā)讀者的情感共鳴,啟發(fā)讀者感悟詞人在與知己離別之后,縱有千種相思、萬般牽念如何去訴說、向誰去訴說的無奈。
聯(lián)綿詞是由兩個音節(jié)連綴成義且不能分割的詞,它有兩個字,只有一個語素。這兩個字有的是聲母相同,有的是韻母相同,有的是同音重復,聯(lián)綿詞的存在加強了漢語的音樂美和情感美?!队炅剽彙分须p聲詞有“凄切”,疊韻詞有“寒蟬” “無緒”,同音重復有“沉沉” “去去”等。除了雙聲疊韻之外,還有“去上”連用的情況,如“驟雨” “帳飲” “淚眼” “暮靄” “自古” “縱有” “更與”等。指導學生誦讀時應指出這類詞聲調變化的特點,突出語音流變的規(guī)律,突出音樂的抑揚變化,在變化中體會詞人的情感起伏。比如“淚”為去聲,“眼”為上聲。誦讀“淚眼”一詞時,先要打開聲腔,讓聲音從高處滑落,然后舒緩平和地向“眼”過渡,重心落在“眼”上,讓讀者在婆娑的淚眼中深切感知離別時候黯然銷魂的凄苦。
顫音和拖音是詩歌誦讀過程中必要的裝飾和點綴,能夠恰切地表達詩人的情感。比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用短而快的顫音能更好地借用清秋的寒意、蟬鳴的凄切,傳達出詩人內心的凄涼;“驟雨—初—歇”,用慢而長的拖音更能表達詩人強烈的離情別恨;“執(zhí)手—相看—淚眼—”,顫音更適合來表現(xiàn)離別時的無限感傷;“竟/無語—凝噎”,用拖音和噓聲,能突出地表現(xiàn)詞人此時此刻的傷心欲絕;“楊—柳—岸—”,讀時聲斷氣不斷;“曉風—殘月—”,可以連續(xù)運用顫音來強化表現(xiàn)詞人與情人別后的孤單凄涼之情;“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要拖音加重音,強化情感表達,“良” “好” “虛”處理成低重音,讀出離別之后,孑然一身、無人觀照的悵惘之情。
葉圣陶曾指出:前人有個不二法門,就是熟讀名文,讀著讀著,自己頓悟……其實,語感就是從格律聲色的頓悟中獲得“悅目悅耳” “悅心悅意” “悅神悅志”的愉悅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