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迦·白瑪(四川)
一個人應該怎樣活著才算是在這個世間走上一趟的最好的存在狀態(tài)?
王小波說,“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而當海德格爾從哲學角度對荷爾德林的詩句加以闡釋之后,“詩意地棲居”便成為了很多人的一種共同理想與向往。我想,不管是“擁有詩意的世界”還是“詩意地棲居”,它們應該都蘊含著一個相同的意思,那就是來自于精神層面的一種狀態(tài)——靈魂的自由與安詳。
不管選擇怎樣的生活形式,靈魂的自由與安詳終究應該是活著的最終目的。
生活是殘酷的,隨歲月增長的除了年紀,還會有越來越多的責任。年少時說起夢想眼里閃爍的星星也可能會在生活的反復碾壓中逐漸消失;年少時可以輕易掛在嘴邊的“死”,到一定年紀便充滿了敬畏,不敢再輕易說出口。
一個作為社會的人終歸是難以隨心所欲的。但那些軀體無法達到的安詳與自由,靈魂卻是可以的。對某一種無礙于社會無礙于旁人的事或物保持真摯而單純的熱愛,能讓人更容易接近于這一個目的。
對此,我深信不疑。
相信,我們真摯而單純熱愛著的那些事物都將成為通往靈魂之境的路徑;相信,那些熱愛著的事物會消解瑣碎而忙碌的日常帶來我們的疲倦與枯燥,給我們與這無奈人生對抗的力量;相信,一份持續(xù)的熱愛能讓我們始終保留著一份激情,不至于在生命和歲月的蹉跎中變得麻木與冷漠,不至于陷入生活的無聊與無趣。
人的一生,總在不斷遇見中向前跋涉,遇見一件可以讓自己真正熱愛,可以全身心投入的事物是多么重要。
似乎,隨著年歲的增長,人會越來越容易相信一些曾經被自己質疑的東西。比如,相信這一輩子要走過的路,要經歷的事,要遇見的人和物都是命中注定的。
很慶幸,能與詩歌相遇。如同遇見光,遇見風,遇見原野里一片熊熊燃燒的紅罌粟。
因為詩歌,我還能在繁亂的生活中繼續(xù)保持對這人世間的愛,愛它的山川、河流、峽谷、森林,愛晨風中顫動的露珠,愛暮光中晚歸的牛羊,愛夜色里沉默的雪山,愛老人們臉上的滄桑、孩子眼中的純凈和陌生人善意的微笑……
因為詩歌,我會試著用句子和詞語給自己建一座城,守護內心深處柔軟的暖意,溫暖自己,也努力去溫暖別人。
因為詩歌,我會嘗試著從不安與浮躁中沉靜下來,去慢慢發(fā)現(xiàn)萬物最初的形態(tài),去試著在向內的尋覓中找到自己的本心與本性。
或許有一天,對于詩歌的這種熱愛會漸漸冷卻,就像我曾經對于繪畫的熱愛,那么,便遠離吧,執(zhí)著于不愛原本就是一種錯誤的途徑,而所有曾經熱愛和正在熱愛的都可以讓人無限地接近靈魂本該有的狀態(tài)。
愿我靈魂,終將能在熱愛中得以安詳且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