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窯在陶瓷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哥窯瓷器與官窯類同,也有“紫口鐵足”和開片,其窯址至今不明,且學(xué)界對其燒造年代的認(rèn)定也尚有分歧。
宋代哥窯瓷器器形有各式瓶、爐、尊、洗、碗、盆、碟等,多見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規(guī)整,釉面常見縮釉和棕眼,胎多紫黑色、鐵黑色,也有黃褐色,釉為失透的乳濁釉,釉面泛一層酥光,釉色以炒米黃、灰青多見,釉面大小紋片結(jié)合,經(jīng)染色后,大紋片呈深褐色,小紋片為黃褐色,也稱“金絲鐵線”“墨紋梅花片”“葉脈紋”“文武片”等。
哥窯瓷器的重要特征是釉面開片,這是發(fā)生在釉面上的一種自然開裂現(xiàn)象。許多瓷器在燒制過程中,為追求工藝完美,一般都不允許有太多釉面的開裂紋片,但哥窯卻將開片的美發(fā)揮到極致,產(chǎn)生了“金絲鐵線”這一哥窯的典型特征。由于開片大小不同,深淺層次不同,胎體露出的部位氧化或受污染程度也不盡相同,致使開片紋路呈色不一。哥窯瓷器釉面大開片紋路呈鐵黑色,稱“鐵線”,小開片紋路呈金黃色,稱“金絲”,“金絲鐵線”使平靜的釉面產(chǎn)生韻律美。傳世代表作有青釉魚耳爐、青釉海棠式花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