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宗懷
黃花菜
嶺上的花櫟樹碗口粗,風吹著樹葉,嘩啦啦響。林下的灌木、花草越發(fā)地精神,瘋了似的直竄。金燦燦的黃花菜悄然綻放,恍若皇帝的盛裝,明艷奪目。蜜蜂。蝴蝶在花骨朵上嗡嗡地翻飛、流連。一群女人嘰嘰喳喳地聊,將黃燦燦的黃花花苞摘下來盛在竹籃子里。
黃花菜,又叫金針菜,忘憂草,萱草花,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蔟生,葉基生,花多朵,色淡黃。因其花瓣肥厚,色澤金黃,香味濃郁,食之清香,爽滑嫩糯,常與黑木耳齊名,尊為“席上山珍”。
黃花菜是萱草屬植物的一種。萱草是中國的母親花。詩經蔬稱:“北堂幽暗,可以種萱”?!氨碧谩奔创改赣H。古時游子遠行,先北堂種萱草,希望母親少思念孩兒,忘卻煩憂。唐朝孟郊《游子吟》寫道:“萱草生堂階,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王冕《偶書》寫道:“今朝風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為母壽,所喜無喧嘩?!边@些詩詞均點出萱草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除黃花菜之外的萱草大多不可食用。植于園林中、路沿旁的萱草,萌春早發(fā),綠葉成叢,花色黃艷,只可觀賞,切不可采摘食之,以免中毒。
即便是山野中野生的黃花菜,吃時也得方法得當。黃花菜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宜吃干不吃鮮,宜焯熱再烹飪。常食黃花菜,抗衰老,嫩皮膚,減褶皺,退色斑。
星光砭骨的寒夜,將干黃花菜泡好,撒成細絲,配以胡蘿卜絲、香菇片、豬瘦肉絲、酸泡椒,做成酸辣湯,吃上一碗,辣、酸、鮮、香,開胃過癮,味蕾覺醒,渾身舒展,寒意全消。
毛 蠟
暖暖的春風吹過,碧水盈盈的池塘邊,汨汨流淌的小溪畔,總能見到其密密麻麻的身影。從水底竄出,潛滋暗長,恣意勃發(fā),鋪展出一片清翠的水中叢林。及至初夏,青葉柔潤修長,似劍一般地端端豎立。葉叢抽出花莖,頂生圓筒狀肉穗花序,綠褐色,如荊山人點燈用的蠟燭。秋風起,秋意濃,如蠟燭般的毛棒越發(fā)膨大,從淡黃到棕黃,直至絳黃。那棒狀的花序著實可愛,軟綿綿的,毛絨絨的摸上去舒服至極。荊山人多稱之謂“毛蠟”。實則為香蒲、蒲草、水燭。
毛蠟這個別名鄉(xiāng)土氣息濃郁,充滿靈動的詩意,很討人喜歡。蒼茫的水面上,綠波翻滾,生機盎然,普天蓋地,野趣橫生,靈性十足。波光粼粼的水邊長幾叢蒲草、生幾株蘆葦、出幾片荷葉,那一潭死水立刻就活泛了,就有了明眸、有了期盼、有了詩情?!扒嗔_裙帶展新蒲”是白居易眼中的蒲草;“短短蒲絨齊似剪”是梅堯臣眼中的蒲草;“蒲芽出水參差碧”是謝逸眼中的蒲草;“小草花紅點綠蒲”是張镃眼中的蒲草。
毛蠟渾身是寶,參與了荊山人的尋常生活,關聯(lián)著衣食住行。葉鞘層層相互抱合,形成白色莖干,剝去外衣,內莖白嫩,形如竹筍。視其嗜好,炒燉皆可,實為難得的美味佳蔬。夏日割麥、割草,利鐮、荊刺劃傷手指,只需將揉碎的棒絨按在傷口處,立馬止血。秋后,蒲葉發(fā)黃,收割回家,可編織蒲席、蒲鞋、蒲扇,供人棲息安居。
“夾堤楊柳綠依依,傍水人家籬落稀。小婦攜籃賣蒲筍,得錢含笑入荊扉。”這情景,帶著夏日的熏風,裹著蒲草的馨香,穿過河塘,傳遞著。不知勾勒出多少鄉(xiāng)間人的記憶,人生百味,叫人至今一次一次在夢境中懷想。
酸筒桿
春雨沙沙的響過,滿山的毛竹修篁蓊郁,竹筍破土而出,披著嫩黃的外衣,似牛角,像錐子,一個勁地躥著,把山里人都引到竹林里。野筍裝滿竹籃,人也累了,困了,坐在小溪邊歇息時,酸筒桿就在你眼前晃。
才出土的酸筒桿端端直直,桿肥粗,圓柱形,內空心,外披著一層花紋,斑斑紅點,似老虎身上的花紋,故稱為虎杖。順手搬一根,剝去外皮,便可生食,酸酸的,脆脆的,滿口生津,既提神,又解困,像大自然專門為打山貨的人們預備的飲料和食物。采摘回家,去外衣,洗凈,配農家土豬肉,切成片,半精半肥,爆炒,不油不膩,酸爽脆鮮,忍不住吃了一碗飯,還想再吃一碗。
仲夏,酸筒桿長高,飄飄忽一大片,賊綠。挺直的綠莖上秀著鮮艷的紫斑,透著狂野之氣。葉如掌,風一吹,嘩啦啦亂舞,像個綠林漢子,英姿颯爽,豪氣沖天。年老者便挖根晾曬,切片泡酒,每日小酌一杯,祛風濕,壯筋骨,以至腰桿挺直,威武不減,什么重活苦活都能撿得起來。
蜜糖罐
看它們開著像喇叭樣的花兒,孩子們就會撲上去,摘下花,對準喇叭嘴兒,使勁的嘬。一股特別特別甜的味道入口,轉瞬即逝,回味無窮。吸完了,甜過了,眨巴著眼睛,天真地說:“甜甜的,真好吃,可是怎么會這么少呀?”
荊山人叫這種花為“蜜糖罐”,也有叫“老婆子喝酒”的。其實,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地黃。可見,過苦日子時,人們是多么喜歡地黃花了。那香甜的花蜜咽進口中,哪怕就這么一滴點,也是滿心的歡喜。
樹上槐花一嘟嚕一嘟嚕開得正熱鬧的時節(jié),婀娜多姿的地黃花也悄悄地開放了,在田間地頭、崗坡林間、溝渠路邊?;ǘ渥仙蛎导t色,似小喇叭,似小花傘,一串串自在地搖曳。細瞧,毛絨絨的小花亮晶晶的,仿佛纏裹著一層細密的銀絲絨,在樹隙間的光影中,一會兒亮,一會兒暗,就像一把把西洋樂器薩克斯正在為春天伴奏最美的樂章。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作《采地黃者》,詩云:“麥死春不雨,禾損秋早霜。歲晏無口食,田中采地黃。采之將何用?持以易糇糧。凌晨荷鋤去,薄暮不盈筐。攜來朱門家,賣與白面郎。與君啖肥馬,可使照地光。愿易馬殘粟,救此苦饑腸。”詩中說,窮人挖地黃,到富人家去換馬吃的粟以充饑,而馬食地黃可使毛光潤。
地黃的根,黃黃的,帶著絲絲甘苦味;胖胖的,像大人們粗大的手指。剛采挖出土的,叫生地;曬干,烘焙后,叫熟地。其品質潤多液能養(yǎng)陰,味甘性寒能生津。
地黃不僅入藥,還可做美食。白居易有詩云:今朝春氣寒,自問何所欲。酥暖薤白酒,乳和地黃粥。地黃根切片,煮開十多分鐘,撈出,留水下米熬粥,就可以吃到一碗黃燦燦的地黃粥了。
棕 樹
一到落雨天氣,深山里出行就得披蓑衣戴斗笠。窄窄的山路不好走,披蓑衣戴斗笠,帶的東西可挑、可背,很方便。
斗笠、蓑衣多用棕樹皮織成,厚實,耐用。特別是蓑衣,形似古代鎧甲,防雨防雪又防風,冬天里披上如穿件棉衣,御寒保暖,尤受山里漢子喜愛。
延綿起伏的荊山中,村落如灌木叢,一簇一簇地分布其間?;尹S的墻壁和青黑的瓦頂隱現(xiàn)在墨綠的草木間,棕樹或在房前,或在房后,或在田角矗立著,默默地不見蒼老。干圓筆直,再高不分枝。葉大,簇生于樹干頂端;葉柄極長,兩側有細齒。
棕樹開花不普通,唯老樹才有。五月著花,花小而黃色;十月果熟,球形而藍褐色。嫩花,可炒肉片、打蛋花湯;老花,可曬干泡茶喝;果熟,是一味補腎中藥。遇毒蛇咬傷,取棕樹籽,再加魚腥草,煮爛,用汁水涂抹傷口,三四天即消腫痊愈。
棕樹葉也是好東西。到了臘月,山里人家戶戶都要殺年豬??成蠋字ψ厝~,剝下葉片,擰成棕茆子,待殺豬佬將肉割塊分好,便用棕茆子穿上厚肉拴住,掛在橫梁上,自然風干,一直管到來年再殺豬。夏天蚊蟲多,弄一片葉子,隨便修整幾下,就是一把好扇子。需要拴個口袋,扎個東西時,取棕葉,在手中擰幾下,一根既結實又牢靠的繩子即成。
棕樹皮更是用的多。除了做斗笠、編蓑衣外,最常見的就是扎掃把、搓棕繩、做床墊了。棕樹皮扎的掃把結實耐用;棕樹皮搓的繩子不怕日曬雨淋,棕樹皮做的床墊不發(fā)霉變質。
盡管棕樹制品離人們正漸行漸遠,但唐代張志和“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名句,想必人們都不會忘記的。
秋天的雨,帶著清涼從天空灑下,細細密密的,淋在樹上,滴在田里。朦朧中,山里的行路人也少有披蓑戴笠的人,唯那幾棵老棕樹在農家的菜園邊上、山崗上寂寞而立,亦如守候家園的留守老人。
麥杏子
荊山的杏子,個不大,屬野杏類,麥黃時節(jié)成熟,荊山人稱之謂“麥杏子”。
冰涼的水稍有暖意,刺骨的風不再料峭,山上的杏樹就會復蘇,生出紅色花苞,待春風拂來,旋即盛開。只需幾日,杏花競相怒放,將荊山涂抹得明艷光亮。那時,雖然樹木都還是光禿禿的。莽莽的荊山被杏花籠罩,成花的海洋,像冬天的雪,白得淡雅,涂滿山野。山腳處,山腰里,山谷下,山坡上,粉白浩瀚,氣勢恢宏。
寒冬銷聲匿跡,暖春統(tǒng)治山野。歷經幾場與雪花的“斗艷”,“凍”中勝出的花朵千姿百態(tài),像羞怯少女的腮紅,白里帶粉紅;含苞欲放的花蕾,如嬌羞少女咧著小嘴,愈發(fā)討人喜愛。農民忙著播種、除草、施肥,在田間來去匆匆。忽一日,青果壓彎枝頭。你家有,我家有,家家戶戶都有幾棵杏樹,大人們并不稀罕,只是便宜了貪吃貪玩的孩子們。上學路上,見了,總要摘些往褲兜里裝,往書包里塞。
長熟了的杏子,果實圓形,多黃色,或黃紅色,看上去鮮艷剔透,吃到嘴里既酸又甜,滿口生津。再貪吃的孩子一次也吃不了幾個,吃得多了,牙齒也酸了,晚上連飯都吃不了。
熟透的杏子不用摘,抱住樹干使勁搖,杏子“撲撲啦啦”全掉下來了。好的留著吃,摔壞的只取杏核。
杏核大有用處,孩子們舍不得將杏核甩掉。杏核橢圓,周有棱角,置硬物上多磨,杏核光滑溫潤,成小孩心愛之物。三五個男孩聚在一起,將杏核當彈子玩。拇指、食指夾住杏核,瞄準對方的杏核,用勁一彈,一粒杏核擦地飛向目標。擊中了,對方的杏核就成了戰(zhàn)利品。杏核比野桃核小,比野李核大,最適合小孩拿在手中。小女孩喜歡用杏核玩“抓子”。小手掌里一次握五枚杏核,一杏拋至空中,四枚置于地面上,抓起地上的杏核,接住空中落下杏核。
男孩玩的是準、狠,女孩玩的是快、靈。自小,男孩女孩已是有差別了。
杏仁是藥。用小鐵錘敲開杏核,取出杏仁,賣給供銷社,又能買來連環(huán)畫或是幾粒水果糖。
(作者單位:湖北省保康縣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