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園區(qū)面積不斷擴大,共享電單車成為一種高效便捷的校園出行工具。本文利用問卷調查方法,基于大學生共享電單車出行數據,對大學生共享電單車的出行特征、出行意愿和出行環(huán)境等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對共享電單車的使用態(tài)度和使用意愿是較為積極的;整體滿意度水平偏低,其中收費高、投放數量少和停放點不合理是主要原因;大學生德育素養(yǎng)和交通安全意識有待提高。最后,分別對企業(yè)和學校提出對策建議,以促進共享電單車在校園市場的良性發(fā)展。
[關鍵詞] 共享電單車;校園市場;出行特征
共享電單車,又稱共享電動助力車,是一種新的交通工具,面向3-10公里出行市場。通過掃碼開鎖、循環(huán)共享的方式,結合智能手機普及的特點進入人們的生活,被稱為共享單車競爭的下半場。共享電單車是在物聯(lián)網理念之上,共享經濟大潮下發(fā)展起來的。隨著智能終端技術的廣泛應用而逐漸成熟,將自行車輕便靈巧的優(yōu)勢結合電動車省力續(xù)航強的優(yōu)點結合起來。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更遠的路途變得省時省力。共享電單車是在單車的基礎上,加入電池助力,使人們騎行時更省力更舒適。共享電單車解決了人們出行的中長距離問題,服務范圍較共享單車更加廣泛[1]。而在以前,這一塊是屬于出租車、網約車的角力領域,共享電單車的出現,也同時緩解了交通擁堵和城市污染的問題。
近些年,隨著我國高校招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很多高校都開始興建新校區(qū),大學城也逐漸興起,高校園區(qū)面積越來越大,校園內各大生活區(qū)域和學習區(qū)域之間的距離也在不斷增大。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出行需求,一些高校開始引進共享單車、共享電動車等共享交通工具,為學生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校園出行方式。
然而相較于共享單車,共享電動車的生產及維護成本很高,政府部門對其監(jiān)管也更為嚴格,因此區(qū)域化運營模式成為諸多共享電動車企業(yè)的首選,二三四線城市的高校校園市場成為主要的目標市場,在校大學生成為主要的用戶群體。由于共享電動車為我國首創(chuàng)的出行模式,缺乏可借鑒的成功經驗及發(fā)展模式,相關研究更是缺乏,因此,本文對共享電單車影響下大學生出行行為特征展開研究,對于良性地推廣共享電動車在校園市場的運行、更好地引導校園綠色出行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目前,共享交通出行領域的研究大多是立足于共享單車,其中不少學者從出行行為與出行特征角度展開研究,冉林娜等(2017)基于對調查數據的分析,得到了居民選擇共享單車與否的影響因素,并從不同因素出發(fā)分析了共享單車出行特性;張咪等(2019)對南京市浦口區(qū)居民進行問卷調查,基于調研數據對居民共享單車出行特征進行了研究;呂雄鷹等(2018)基于摩拜開發(fā)數據對上海市共享單車騎行時空特征展開分析[2]。
也有學者基于校園區(qū)域或大學生群體,對共享單車出行行為與出行特征展開研究,江慧朋等(2017)利用調查問卷和統(tǒng)計分析的方法,研究共享單車影響下大學生出行行為的變化;余周林(2018)基于解釋變量主成分的Logit模型對共享單車影響下大學生出行方式進行了研究;湯諹等(2019)利用校園共享單車的出行數據,分析了校園共享單車獨有的出行特征。
綜上所述,目前針對社會或校園使用的共享單車出行行為與出行特征的研究已較為廣泛,但鮮有學者對校園共享電單車出行行為和出行特征展開相關研究。因此,本文將以安徽池州大學城學生為研究對象,利用問卷調查法對校園共享電單車影響下的大學生出行行為特征展開分析,并探討共享電單車在校園運營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及改進建議,以期為共享電單車企業(yè)優(yōu)化校園運營管理策略提供借鑒,也為高校更好地建設綠色和諧校園提供建議。
選取安徽池州大學城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對其共享電單車出行行為進行調查。調查問卷共設計18個問題,涵蓋四個部分:被訪者的個人屬性、共享電單車出行特征、共享電單車出行意愿、共享電單車出行環(huán)境。其中個人屬性主要包括性別、年級等問題;共享電單車出行特征主要對被訪者的出行目的、騎行頻率等情況進行調查;共享電單車出行意愿主要對共享電單車滿意度、使用意愿等情況進行調查;共享電單車出行環(huán)境主要對騎行人素養(yǎng)、校園交通安全等情況進行調查。
本次調查圍繞池州大學城在校大學生展開,共派發(fā)電子調查問卷750份,收回700份,回收率為93.3%;其中有效問卷為700份,有效率為100%。從被訪者性別來看,女生數量多于男生,其中女性436名,占比62.3%,男性264名,占比37.7%。從被訪者年級分布來看,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人數分別為519名、65名、104名、12名,主要使用人群集中在大一[3]。
1.共享電單車出行特征分析
(1)出行目的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使用共享電單車的出行目的主要分為三類:第一,滿足校園內部出行需求,如上下課、去食堂、去圖書館和其他活動。池州大學城的兩個校區(qū)面積較大,學生的校園出行距離比較長,另外兩個校區(qū)所處地勢較高,步行或騎行單車較為費力,而自己購買電單車成本較高。因此,共享電單車能更好地滿足學生高效快捷的校園內部出行需求[4]。第二,滿足到?;螂x?!白詈笠还铩背鲂行枨蟆3刂荽髮W城位于離市中心(含火車站)較遠的教育園區(qū),學生前往市中心(含火車站)需在校門口乘坐公交車,而兩個校區(qū)大門口距離學生宿舍距離又較遠,因此共享電單車能滿足此學生從學校出發(fā)去市中心(含火車站)或從市中心(含火車站)返回學校的“最后一公里”出行需求。第三,滿足校園周邊出行需求。池州大學城周圍有專門為學生提供各種商品和服務的商業(yè)街,同時大學城還毗鄰池州著名的免費風景區(qū)平天湖,是很多學生在課余時間游玩拍照的去處,由于校園周邊距離適中,因此共享電單車成為部分學生的出行工具選擇。
(2)騎行頻率
調查顯示,日均騎行頻率在1次以上的被訪者占5%,周均騎行頻率在1次以上的被訪者占16.4%,月均騎行頻率在1次以上的被訪者占9.7%,整體騎行頻率水平偏低。雖然高頻出行是校園出行的主要特征之一,但可能由于共享電單車投放數量較少、停放區(qū)域不合理、收費偏高等原因,大學生對共享電單車的騎行頻率并不高。
2.共享電單車出行意愿分析
(1)滿意度
滿意度調查包含10個問題,每個選項均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形式。以百分制對五個程度由高到低賦分,“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一般”“比較不滿意”“非常不滿意”分別對應100分、80分、60分、40分、20分,通過加權計算得出各指標的滿意度得分。表1展示了校園共享電單車滿意度評價結果。
通過表1得知,共享電單車各方面的滿意度得分均在70分以下,其中三個評價指標的得分在60分以下,說明大學生對共享電單車整體滿意度不高, 介于“一般”和“比較滿意”之間,偏向于“一般”。其中,收費標準、投放數量和停放點設置三個方面的得分分別為55.20分、59.14分和55.77分,低于“一般”對應的得分,說明共享電單車的收費標準相對于大學生而言存在偏高的問題, 同時也說明共享電單車在校園內投放的數量偏少,設置的停放點也存在不合理之處,今后應根據實際需求調整相關運營策略。
(2)使用意愿
通過調查發(fā)現,有72%的被訪者認為校園內應該投放共享電單車,方便學生的校園出行,有8.86%的被訪者認為共享電單車存在安全隱患,不應在校園內投放,另有19.14%的被訪者持“無所謂”的態(tài)度。同時,有59%的被訪者表示今后仍然愿意使用共享電單車出行,其中20.57%的被訪者表明不僅自己今后仍然愿意使用,而且愿意推薦朋友去使用。從調查結果來看,被訪者對于共享電單車的使用態(tài)度和使用意愿是較為積極的。
3.共享電單車出行環(huán)境分析
本文主要針對騎行人素養(yǎng)和校園交通安全兩個方面對共享電單車出行環(huán)境展開評價分析。
(1)騎行人素養(yǎng)
調查結果顯示,分別有6%和27.71%的被訪者認為校園內駕駛電動車的學生素養(yǎng)“非常好”和“比較好”,有3.29%和9.14%的被訪者認為校園內駕駛電動車的學生素養(yǎng)“非常差”和“比較差”,認為素養(yǎng)“一般”的占到53.86%,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學生德育素養(yǎng)水平有待提高[5]。
(2)校園交通安全
調查結果顯示,被訪者認為最影響校園交通安全的因素是“人車混行”,此外是 “學生交通安全意識淡薄” 和“校園路況”也是主要影響因素。大學城校園內的道路路面較窄,而且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的劃分不明確,尤其是在上下課高峰時段,車輛和行人在同一條道路上混行,校園交通安全隱患比較突出。
根據調查問卷結果,初步得出目前校園共享電單車運營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大學生用戶滿意度水平整體偏低,其中收費高、投放數量少和停放點不合理是主要原因;大學生德育素養(yǎng)和交通安全意識的缺失,也對共享電單車在校園市場的運營造成了負面影響;同時,校區(qū)內的路況和校園交通安全管理也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6]。因此,針對以上問題,對企業(yè)和學校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1.對企業(yè)的建議
(1)合理規(guī)劃共享電單車投放數量和停放點
企業(yè)應依托“互聯(lián)網+”背景,利用大數據科學評估校園市場的用車人數和騎行頻率,合理規(guī)劃共享電單車的投放數量,維持投放量與用戶數之間的動態(tài)平衡。另外,通過調查發(fā)現,學生在校園內利用共享電單車的出行路徑是有規(guī)律的,集中在校園的五大區(qū)域:學生宿舍、食堂、圖書館、教學樓和校門口,因此企業(yè)應該根據這五大區(qū)域適當規(guī)劃共享電單車停放點,這樣既節(jié)省了學生的尋車時間,也會使校園環(huán)境更加美觀整潔。
(2)優(yōu)化共享電單車收費標準
企業(yè)可以針對學生群體的特點,優(yōu)化收費標準與計費方式,以此來提升學生對于共享電單車的感知價值。
(3)努力提升用戶滿意度
企業(yè)應在調研基礎上,以用戶需求為中心,在共享電單車外觀、性能、結構等方面做出一定改善,并安排專業(yè)人員對校園車輛硬件方面進行定期監(jiān)督和維護,努力提升用戶滿意度。
2.對學校的建議
(1)加強德育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
校園共享電單車大多是無后座設計,本意是實行一人一座、安全出行,但由于個別大學生德行素養(yǎng)的缺失,偶爾會出現一車載兩人的違規(guī)駕駛現象。此外,部分大學生交通安全意識淡薄,無論是步行還是騎車,都不太注重遵守交通規(guī)則,造成了一定的交通安全隱患。建議校方通過黨委、團委、保衛(wèi)處以及學生社團組織開展專題講座,全面加強廣大學生的德育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提升大學生騎行素養(yǎng)和交通安全意識,努力構建和諧文明、綠色安全的校園氛圍。
(2)完善校內路況,加強校園交通管理
一方面,學校應加大基建資金投入,完善校園路況,增添各類交通設施;另一方面應加強校園交通管理力度,有效控制校外車輛特別是外賣車輛的進出,明確限制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在校區(qū)的行駛速度,尤其要加強對行人、機動車、非機動車的分流管理,創(chuàng)造安全和諧的校園交通環(huán)境。
本文利用調研數據分析了大學生共享電單車出行特征、出行意愿和出行環(huán)境,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共享電單車在校園市場運營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對企業(yè)、學校提出相關對策建議,促進共享電單車在校園市場持續(xù)健康的發(fā)展。由于本次調研數據主要集中安徽池州大學城區(qū)域,調研范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之后的研究中有待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冉林娜,李楓.共享單車出行特性與出行行為分析[J].交通信息與安全,2017,35(06):93-100.
[2]張咪,文健,劉佳琦,張文濤.南京市浦口區(qū)共享單車出行行為選擇調查研究[J].時代汽車,2018(07):38-39.
[3]呂雄鷹,潘海嘯.基于摩拜開放數據的上海市共享單車騎行特征分析[J].上海城市規(guī)劃,2018(02):46-51.
[4]江慧朋,周溪召.共享單車影響下大學生出行的變化——以上海理工大學為例[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7,39(07):143-145.
[5]湯諹,何煒豪,紀寧,陳欣垚,劉魏巍.大學校園共享單車出行行為特征分析[J].交通與運輸,2019(S1):203-206+211.
[6]劉松洋,蘭玉琪.淺析共享經濟模式下共享電單車的發(fā)展現狀及問題對策[J].工業(yè)設計,2018(02):14-16.
[作者單位]
池州學院商學院,安徽池州 274000
[作者簡介]
姓名:王丹(1986—),女,河南洛陽人,池州學院商學院,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營銷理論與實務。
課題簡介:本文系池州學院校級人文社科重點項目(2017RWZ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