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乙稀
摘要:本文在相關文獻和出土圖像相結合研究的基礎上,認為魏晉時期的杯盤舞應是在西漢手盤舞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杯盤舞是用手執(zhí)杯盤,將其上下翻轉,載歌載舞的一種雜技表演,其舞具應是由耳杯、盤一類的酒具改制而成。
關鍵詞:杯盤舞;文獻;舞蹈形式;器具形制
學界關于杯盤舞的研究,最早見于王仲舒先生的一篇論文,論文中對杯盤舞出現(xiàn)的時代和表演方式進行了探討。王仲舒先生認為杯盤舞表演最早出現(xiàn)在東漢晚期,并用遼陽棒臺子屯壁畫墓和四川成都畫像石墓中的圖像資料來證明杯盤舞是用手進行舞弄而非踏盤表演。其表演形式是表演者用一根細棍支撐著杯盤,旋轉杯盤進行表演,這種表演形式在現(xiàn)今的雜技中仍能看到。(1)馮漢驥先生認為它本是漢代的舊曲目,直到魏晉時期在盤上加杯,改名為“晉世寧舞”,也可以稱作杯盤舞。(2)至21世紀,鄭永樂在他的博士論文《先秦兩漢魏晉六朝舞蹈文學研究》中,認為“晉朝的杯盤舞是將杯子和盤子拿在手中翻轉拋接,帶有雜耍性質?!保?)筆者通過對文獻資料再次解讀,較同意鄭永樂博士的觀點。杯盤舞應是屬于扣盤類舞蹈,是舞者用手直接翻轉杯盤表演,而非用木棍支撐杯盤旋轉。
文獻中關于杯盤舞內(nèi)容記載并不多,現(xiàn)已知關于杯盤舞最早記載的文獻是《搜神記》?!疤抵校煜聻椤稌x世寧》之舞。其舞,抑手以執(zhí)杯盤而反覆之。歌曰:‘晉世寧,舞杯盤。反覆,至危也。杯盤,酒器也?!保?)(見《太平御覽》五七四)(見表1)。
著作《搜神記》《宋書》《晉書》《舊唐書》《樂府詩集》《文獻通考》《秘冊匯函》《津逮秘書》《學津討原》
《搜神記》原著在宋代就已經(jīng)散失,原書三十卷流傳至今只有二十卷,最早是收錄在明代胡震亨的《秘冊匯函》中,后刻板被火毀。明末毛晉得其殘板,又結合家藏舊籍,重新編輯增訂成了《津逮秘書》。清嘉慶年中,又被張海鵬收錄進《學津討原》第十六集里,前二十卷為干寶著,后十卷為陶潛著。《搜神記》經(jīng)過各朝代文人們不斷的收錄,編輯到至今所看到的版本,已不是原版。
“晉初有《桮槃舞》、《公莫舞》。史臣按:桮槃,今之《齊世寧》也。張衡《舞賦》云:‘歷七盤而縱躡。王粲《七釋》云:‘七槃陳于廣庭。近世文士顏延之云:‘遞間關于槃扇。鮑昭云:‘七槃起長袖。皆以七槃為舞也?!端焉裼洝吩疲骸畷x太康中,天下為晉世寧舞,矜手以接桮柈反覆之。此則漢世唯有柈舞,而晉加之以桮,反覆之也?!保?)
“太康中,天下為晉世寧之舞,手接杯盤而反覆之,歌曰‘晉世寧,舞杯盤。識者曰:‘夫樂生人心,所以觀事也。今接杯盤于手上而反覆之,至危之事也。杯盤者,酒食之器,而名曰《晉世寧》,言晉世之士茍偷于酒食之間,而知不及遠,晉世之寧猶杯盤之在手也?!保?)
“漢代有橦末伎,又有盤舞。晉代加之以杯,謂之杯盤舞?!保?)
以上三段為《宋書》、《晉書》和《文獻通考》中所記載關于杯盤舞的文獻。《晉書》和《文獻通考》都稱為“杯盤舞”,在《宋書》中稱“桮槃”和“桮柈”,讀音和字意都相同。由此可知,各朝代記載有關杯盤舞的內(nèi)容,都只是在文字拼寫和斷句上作改動,其大意不變。這三段文獻中對于杯盤舞的表演方式有不同的理解,《宋書》將《搜神記》中“抑”改為了“矜”,《晉書》改為“今”。變?yōu)椤榜媸帧焙汀敖窠印?,前者“矜”字在文中應是慎重的意思,結合原文就是小心謹慎的舉著杯盤而將之翻轉覆蓋。后者“今”字有現(xiàn)在、即刻的意思,此處“今”應是通“矜”,同義?!榜媸帧笔切⌒囊硪淼膭幼鳎颂帒菍I(yè)舞者進行的表演,翻轉杯盤的時候謹慎而有技巧。這兩句的句意相同,但與《搜神記》中“抑手”在動作上存在些許差別。筆者認為是杯盤舞應是“抑手”執(zhí)起杯盤而“反覆之”,“抑手”是把手向下壓或按,“反覆之”是把杯盤翻轉過來,這應是舞蹈的開場動作。
后期北宋郭茂倩將《宋書》、《搜神記》、《晉書》和《唐書》前朝有關杯盤舞的記載文獻都匯總到一處,文獻中有唐代對于杯盤舞的記載,“《唐書·樂志》曰:“漢有《盤舞》,晉世謂之《杯盤舞》。樂府詩云:‘妍袖陵七盤,言舞用盤七枚也?!保?)宋代以后,后世的文獻沒有關于杯盤舞的討論,都是直接從《搜神記》中抄錄下來,不做重點討論。在《樂府詩集》里記載了七盤舞、杯盤舞和盤舞三種舞蹈?!端螘分小按藙t漢世唯有柈舞,而晉加之以桮,反覆之也。”(9)沈約認為杯盤舞是魏晉在漢代七盤舞的基礎上加以杯而形成的。沈約不可能不知道七盤舞是將盤子放置于地上,舞者用腳踏盤來進行的舞蹈,結合前文分析,他在最后說的盤舞也應是指七盤舞,盤舞可作七盤舞的簡稱,筆者認為沈約在此處應是對杯盤舞產(chǎn)生了誤解,杯盤舞并非腳踏表演,而是用手來舞。漢代還有一種盤舞,是使用手執(zhí)盤來進行表演的舞蹈,可稱作手盤舞。
1956年,云南晉寧區(qū)石寨山滇王墓13號墓出土了一樽鎏金青銅雙人盤舞扣飾,扣飾圖像是兩名男舞者雙手各執(zhí)一盤,伸展雙臂相向而舞,腰間配有一柄長劍,舞者嘴巴微張,似歌唱。(10)所以,《唐書·樂志》中的《盤舞》應是手盤舞,而非七盤舞。這座墓的年代為西漢中期,所以手盤舞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中期。這樽盤舞扣飾除了盤子上少一杯,與西晉杯盤舞的表演形式近乎相似,筆者認為杯盤舞的表演形式應是如此。
“晉世寧,四海平,普天安樂永大寧。四海安,天下歡,樂治興隆舞杯盤。舞杯盤,何翩翩,舉坐翻覆壽萬年。天與日,終與一,左回右轉不相失……絲竹音,可不聽,亦舞此槃左右輕?!保?1)太康年間,全國流行跳《晉世寧》,歌詞中對杯盤舞的伴酒和舞蹈功能做了詳解。“翩翩”指運動自如,鳥飛輕疾的樣子。這里是形容杯盤舞者的舞姿輕快,優(yōu)美。全體在座者都舉起杯盤,反復地說著祝禱之詞,這里是對晉武帝統(tǒng)一天下功德的歌頌。文中還提到不聽絲竹聲,亦可輕松的操縱杯盤來舞蹈,說明杯盤舞對于伴奏不要求。此外,杯盤舞表演可分為專業(yè)表演和自娛表演兩類。杯盤舞是含有雜技的表演,難度在于翻轉杯盤,這需要由技藝高超的雜技演員來完成。另外一種自娛表演是宴飲上的賓客在興致高昂的時候,模仿表演人員,順手執(zhí)起自己的酒器,手舞足蹈,以此來表達自己的喜悅之情(見圖1)。
“我國古代的宴席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從宴飲方式上來說,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酒宴發(fā)展的一個關鍵時期。”(12)杯盤舞的杯和盤應是仿耳杯、盤制作的舞具。杯、盤作為魏晉時期常用的飲食器具,有漆器,玉器,瓷器和金器等各種材質器物。這些器具大都制作精美,供給權貴使用,不會用之作為舞蹈道具。根據(jù)考古資料分析,漢魏兩晉出土器物中漆器的數(shù)量較多,其中作為飲食類的耳杯和盤占出土量較多。由于魏晉宴飲文化盛行的原因,作為酒器的杯、盤使用頻率增高。從《晉世寧》中可看出杯、盤應是輕便之物,這樣舞者才使得能夠輕松的拋接翻轉,所以杯盤舞的舞具應是仿造漆器一類較輕便的飲食器具改良制作而成,供專業(yè)舞者使用,賓客自娛舞蹈時使用的應是自己的酒具。
杯盤舞的出現(xiàn)并非偶然,早在西漢時期,手盤舞的出現(xiàn)就為它的表演形式打下了基礎,流傳到魏晉時期,發(fā)展成了杯盤舞,且它只存在于魏晉,是這時期一種獨特的雜技表演。魏晉時期社會動蕩,人們只圖享受當下,所以才會被批“茍且于酒食之間,知不及遠”。(13)但是,另一方面來看,賓客的手舞足蹈,高頌《晉世寧》,亦是一種對和平的渴望,對安寧生活的向往。
注釋:
王仲舒:《略說杯盤舞及其時代》,《考古通訊》,1957年5月;
馮漢驥:《馮漢驥考古學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10月;
鄭永樂:《先秦兩漢魏晉六朝舞蹈文學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2004年5月;
東晉 干寶撰:《搜神記》卷七, 汪紹楹校注,中華書局,1979年9月;
南朝梁 沈約:《宋書》卷十九志第九 樂一, 商務印書館, 1979年;
唐 房玄齡:《晉書》卷二十七,中華書局,2011年7月;
宋 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一百四十七 樂考二十,中華書局,2018年7月;
北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卷第五十六 舞曲歌辭五,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2月;
南朝梁 沈約:《宋書》卷十九志第九 樂一, 商務印書館, 1979年
云南省博物館:《云南晉寧石寨山古墓群發(fā)掘報告》圖版六八,文物出版社,1959年;
北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卷第五十六 舞曲歌辭五,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2月;
張娟娟:《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酒文化探析》,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5月;
東晉 干寶撰:《搜神記》卷七, 汪紹楹校注,中華書局,197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