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燕 (江蘇南通市竹行小學)
語文課堂教學要落實到語言文字的學習、運用中,要走出單向的教師主導教學模式,拓展學生與文本閱讀的多向交互與整體性把握?!秾⑾嗪汀氛n文內(nèi)容較長,故事曲折,教師一味講深講透,反而降低了學生學習熱情。結(jié)合文本內(nèi)容,引入角色體驗教學,讓學生從對“廉頗”“趙王”“群眾”等不同人物角色感知中,貫穿文本閱讀,分角色展演,重構(gòu)言語、情境,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
在《將相和》一文閱讀中,“和”字代表了什么?“將”與“相”,分飾不同的職責、崗位,兩者之間為什么有“和”與“不和”?結(jié)合這些問題,來開啟文本閱讀,從閱讀中來探尋“不和”的語句。在廉頗看來“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功勞顯著。藺相如僅憑一張嘴,憑什么爬到我的頭上。我碰見他,頂給他下不了臺!”引領學生反思該段話,可以了解廉頗的性格特點是什么?很顯然,學生們可以感受到廉頗內(nèi)心對藺相如充滿了嫉妒、不服氣。不過,學生在角色體驗中反思廉頗的性格特質(zhì)是耿直、豪爽?還是居功自傲?由此來對照藺相如,作為“將相”之間,廉頗站在自己的視角來計較得失,而將怨氣指向藺相如。請學生思考,如果讓她替廉頗寫一封表白信給趙王,該如何去寫?將閱讀與寫作進行整合,通過學生閱讀文本,了解人物關系,滲透讀寫融合。
從前面“不和”的問題根源來看,廉頗對藺相如的指責、怨憤,難道真的是與藺相如的“沒有能耐”有關嗎?通過閱讀課文,讓學生查找關于藺相如“嘴皮子”的內(nèi)容,將這些話語用直線畫出來。從藺相如“毛遂自薦”的智慧來看,“藺相如愿帶著和氏璧赴秦,如果……我就把璧交給秦王;如果……就沒有動兵的理由。”分析兩個“如果……就……”,從而來看藺相如的膽略與智謀,在臨危授命時的胸有成竹,要么以璧換城,要么完璧歸趙。同樣,在應對秦王時,藺相如假借“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從中來分析藺相如為何要這么說?對于秦王會相信他的話嗎?這樣做到機智表現(xiàn)在哪里?在揣度秦王的心意時,藺相如以“秦王不想交付十五座城,利用璧在我手,人與璧一同撞碎在柱子上”為由,來體現(xiàn)了藺相如的膽量與魄力,讓學生從中觀察藺相如的神態(tài)、動作、心理變化。從藺相如運籌帷幄的策略,與對秦的態(tài)度中,展現(xiàn)了藺相如的威懾力?!昂褪翔怠币呀?jīng)送回趙國,如果十五城交給趙國,“和氏璧”馬上送來,決不失信。如果秦國殺了藺相如,讓天下人都看到了秦國不講信用。同樣,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讓秦王為趙王擊缶,更展現(xiàn)了藺相如為國家尊嚴、視死如歸的氣魄。這一系列斗智斗勇的謀略,展現(xiàn)了藺相如不畏強敵、勇敢機智的過人品質(zhì)。
通過學生的角色體驗和閱讀反思,面對廉頗的狂妄無禮,面對眾臣的質(zhì)疑,藺相如應該針鋒相對還是以理服人?從文本閱讀中,藺相如連秦王都不懼怕,難道懼怕廉頗嗎?而在路上,藺相如為何要避讓廉頗?從藺相如的話中,我們引領學生體會其中的“避”字。藺相如之所以“避”廉頗,不是了為了避讓“下不了臺”,而是避讓“將相不和”,避讓秦國乘機攻打趙國。藺相如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顧全大局,是對廉頗的寬容,體現(xiàn)了藺相如的大度。再反觀廉頗的語言、行為、心理,形成巨大反差,以至于當廉頗知道藺相如的寬容后,內(nèi)心產(chǎn)生負罪感,才甘愿負荊請罪,來向藺相如認錯。之后,藺相如不僅沒有指責廉頗,反而扶起廉頗,增進兩人的深厚情誼,最終以“和”為貴,成為佳話。
總之,角色體驗在課堂中的應用,以人物角色、場景、情節(jié)變化為主線,讓學生能夠從語言閱讀中,懂得文本,厘清人物關系和性格特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借助于角色體驗,教師可以在故事發(fā)展的不同階段,融入讀寫結(jié)合,讓學生在以表白信、勸慰信、請罪書、表揚稿等寫作練習中,來重構(gòu)文本語言,創(chuàng)造性地促進讀寫結(jié)合。另外,結(jié)合課堂角色展演活動,以學生來扮演相應人物,從語言、神態(tài)、動作等方面,增進課堂內(nèi)外結(jié)合,豐富學生閱讀審美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