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市包場小學 江美華
教育制度在不斷改革,小學課程的比重也發(fā)生了相應改變,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與日俱增。設置這門課程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成為對社會有益的棟梁之才。
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習慣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教師需要保持耐心,為學生制定合理的要求,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傾聽意識。比如,有的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其他同學發(fā)言的時候在底下竊竊私語,教師需要采取合適的教學措施,改善學生的這一不良行為。
以《我們小點兒聲》一課為例。這節(jié)課主要講的是在公共場合需要注意音量,不能打擾到其他人,需要保持社會公德。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上課表現(xiàn)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由于多數(shù)學生是獨生子女,這些孩子在家中養(yǎng)成了驕縱霸道的不良行為,說話做事根本不考慮場合,想做什么做什么。在一些需要安靜的場所,他們依然“忘我”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給別人造成很大的干擾。因此,在上課的時候,教師故意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雜亂的聲音,學生紛紛捂起了耳朵,表示出極大的厭惡。這時候教師將音頻關閉,和學生談談聽了這些聲音的感受,不出意料的是學生都表示“太嘈雜了”“聽著心煩”。這時教師告訴學生,這些就是他們平時上課的聲音。如果你自己都不喜歡聽見這些噪聲,你怎么可以在老師上課的時候發(fā)出這樣的噪音去影響其他同學呢?老師的話語引起了這些學生的思考,他們都安靜了下來。這時候教師再語重心長地引導學生,告訴學生上課過程要保持安靜,不能隨便說話,更不能打擾其他同學。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都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當之處,達到了預想的教學效果。
案例中的教師并沒有一味地對學生說教,而是選擇一個非常巧妙的方式勸誡學生。同時,教師給學生制定了清楚易行的課堂紀律要求,這些都是學生輕松可以實現(xiàn)的,提升了教學效果。
教師的講解時間至少占到每一節(jié)課的30%~40%,教師通常用這些時間講述和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理論知識。但是假如小學生不認真聽講,也就意味著這些時間被大量地浪費,不利于教學質(zhì)量的提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發(fā)揮自身引導作用,教會學生如何思考,如何節(jié)約時間以及如何提高學習效率。教師是學生言行舉止的典范,也是學生最喜歡模仿的對象。如果教師能夠讓自己的講述成為學生學習的模板,教學會事半功倍。
例如,學習《我們有精神》一課時,教師可以采取下列方式為學生展開講述:首先,教師講解學習案例時必須直觀,不能讓學生產(chǎn)生似是而非的感覺。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呈現(xiàn)文本中的插圖,為學生直觀呈現(xiàn)趴在課桌上的學生和認真聽課學生之間的區(qū)別。在圖片輔助下進行講解可以讓學生感知“精神”的具體概念。其次,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學會通過特征描述問題。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這一語言描述習慣,教師可以將“不精神”定義為無法全神貫注做事,容易分神,精神狀態(tài)不佳;“精神”的定義與之相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會用事物的表現(xiàn)特征描述事物本身,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最后,教師還需要指導學生學會從正反兩個方向分析事物。針對課上認真以及不認真聽講這兩個例子,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這兩種狀態(tài)學習下,學習效率會有怎樣的差別,使學生逐漸意識到做事必須全神貫注的道理。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將自己的學習方式作為模板學習。比如教師自身是如何下定義的,如何概括事物特征的,最后又是怎樣分析事物本身的。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效率會很快提升。
在其他同學發(fā)言的過程中,一些學生往往表現(xiàn)出分神或者漫不經(jīng)心的狀態(tài)。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在于學生在發(fā)言時遭遇過同等對待,所以他們本能地產(chǎn)生這種行為,繼而將這種不尊重的行為無限擴大。正在發(fā)言的同學發(fā)現(xiàn)并沒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回答,也沒有人認真傾聽自己的發(fā)言,內(nèi)心會產(chǎn)生強烈的挫折感。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認真傾聽,與描述者產(chǎn)生內(nèi)在的情感共鳴。
以《花兒草兒真美麗》一課為例。課堂上,教師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然而舉手回答的永遠是班里那些積極分子。這時教師選擇一位平時不怎么愛表現(xiàn)自己的學生,讓他談談自己平時喜歡什么花草以及喜歡的理由。剛開始,這名學生感覺到害羞,不好意思表達,教師和其他同學一起鼓勵他,讓他大膽表達自我的觀點。這位同學受到鼓勵后說起了自己和植物“打交道”的經(jīng)歷。他說自己平時喜歡種植比較簡單方便的植物,不想花費太多時間去收拾花花草草。因為朋友的緣故,他擁有了幾顆多肉植物,并在種植的過程中逐漸喜歡上了多肉植物。因為他發(fā)現(xiàn)這些多肉植物經(jīng)過了數(shù)天的“快遞之旅”依然保持著頑強的生命體征,依舊精神如常,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頑強的生命精神,后來他將植物種在沙土里,放在了陽臺上。話到此處戛然而止,因為這位學生不知道自己要不要繼續(xù)講下去。結果大多數(shù)同學聽到這位學生的描述都忍不住詢問“后來呢?”“多肉植物還活著嗎?”來自同學的追問、讓這位學生感受到被激勵,于是他繼續(xù)講了下去,原來那幾顆多肉植物不但沒有死,反而長得更好了。當學生認真傾聽他人講話時,不但對說話人是一種鼓勵,而且也是一種尊重。
傾聽他人不代表全程沉默,而應懂得何時該說話,何時該閉嘴。恰當?shù)淖穯枴⑦m當?shù)狞c頭,是對他人講解的反饋,也是對他人的一種情感激勵。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帶著情感傾聽別人的發(fā)言,拉近彼此的感情距離。
良性的互動不只是傾聽,還需要反饋,這種反饋也就是評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只關注學生是否和他人的描述產(chǎn)生情感共鳴,還需要重視學生在傾聽他人描述的過程中是如何反饋。不同的反饋方式將取得不同的傾聽效果,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以多元化的方式評價描述者,這樣做不僅能夠給予描述者更多反饋,還會讓他們懂得如何優(yōu)化自身的表達方式,用簡潔明確的方式進行描述,提升互動質(zhì)量。
例如,學習《可愛的動物》一節(jié)時,教師詢問學生最喜歡什么動物,有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自己最喜歡刺猬,引來了一大堆同學的嗤之以鼻。他們紛紛表示,刺猬看著臟兮兮的,渾身都是刺,不能像小貓小狗一樣抱在懷里,而且身上還臭烘烘的,不明白他為什么喜歡刺猬這樣的動物。此時,教師引導其他同學保持安靜,等這位學生說完再發(fā)表意見。接著教師示意這位學生繼續(xù)描述,學生繼續(xù)講下去:他不喜歡需要人花很多時間照顧的動物,而刺猬最大的好處就是適應性很強,病害少,沒有傳染性疾病,抵抗力很強,而且刺猬喜歡安靜,比較溫順,非常適合作為寵物飼養(yǎng)。雖然它身上有很多刺,但是并不會隨意攻擊他人,溫順的樣子看著很可愛。刺猬還有一種特別的神氣,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非常悠閑自得,感覺特別優(yōu)雅,這讓他覺得做人也應該像刺猬一樣,敢于堅持真實的自我。其他學生都認真看著這位學生的臉,最后紛紛給這位同學鼓起了掌,掌聲經(jīng)久不息。同學的掌聲讓這位學生感受到了極大的激勵,他覺得自己的觀點受到了其他人的認可,這位學生從此變得更喜歡發(fā)言了。
傾聽不只是姿態(tài),更是一種禮儀,是一種尊重他人的禮儀。教師需要讓學生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資格表達自我的觀點,即使自己不認可他人的想法,也必須尊重其他人的發(fā)言權,同時以語言或非語言的形式給予反饋。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設置在于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習慣,傾聽是其中最基礎、最重要的內(nèi)容。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掌握傾聽的要求,學會帶著感情傾聽,懂得給予及時的評價,尊重每個人的發(fā)言權,切實提升學生的傾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