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泗縣明德小學 劉艷宏
除法產(chǎn)生于日常生活平均分物,平均分在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實際意義,但在很多情況下是無法做到平均分配的,這時若不能整除,就把余數(shù)寫在商的后面單列出來,這種除法就叫有余數(shù)除法,也就是帶余除法。它是初等數(shù)學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在日常生活中有著非常廣泛的應(yīng)用,在解決問題時一定要注意和實際生活中的具體情境相結(jié)合。
本單元內(nèi)容在安排上由淺入深,先通過由小棒“搭房子”的操作過程,體會當小棒多出來幾根時,它不能再搭成一個完整的房子,剩余在一旁的情況,讓學生感知到生活中存在這樣的事情,“余”是多余,是剩余,它怎么處理?從而引發(fā)學生對生活中具體情境的思索。
例1 “分蘋果”:有17個桃蘋果,每盤放3個,至少需要幾個盤子?
解:17÷3=5(盤)……2(個),
5+1=6(盤)。
答:至少需要6 個盤子。
本題中考慮到無論剩下幾個,只要不夠一整盤,仍需要取一個盤子來存放,不能將沒有分配剩下的蘋果都扔掉。類似的還有分草莓、分桃子、分糖果、分各種圖形、插花瓶等。
例2 “租船”:二(2)班50 名學生去游湖,每條船可乘坐8 人,至少需要幾條船?
解:50÷8=6(條)……2(人)。
此時讓學生自己體會你要是剩下的那2 個人,你該怎么辦?班里學生誰都不想成為剩下的那兩人,教師及時引導:這樣對這兩人不公平,不應(yīng)該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應(yīng)再租一條船;所以再來一個算式:
6+1=7(條)。
答:至少需要7 條船。
本題從學生心理出發(fā),使學生的理解更加直觀深刻,類似還有乘車、聚餐、用盒子裝東西、排隊進入等。
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不可能有那么多“正好”,當表內(nèi)除法無法解決出現(xiàn)的問題時,思索也就會更加深入。經(jīng)過代入想象“親身體驗”,眼動、手動、腦動,直觀地建立多種表征聯(lián)系理解,從實際生活中體驗,使其印象深刻。
例3 “買東西”:明明有11 元錢,礦泉水3 元一瓶,他至多能買幾瓶礦泉水?
解:10÷3=3(瓶)……2(元)。
這是最常見的生活問題。引導提問:這時還剩下一些錢,能不能再買一瓶?教師進行生活常識教育:在實際生活中去買東西,錢沒有帶夠,商店是不會把東西賣出去的,所以只能拿著零錢回來。
答:明明至多能買3 瓶礦泉水。
加大難度:小玲有5 元錢,她想買6 角一張的郵票,可以買幾張?
例4 “截繩子”:有一根22 米長的繩子,剪成4 米一段做一根跳繩,可以做多少根跳繩?
解:22÷4=5(根)……2(米)。
答:可以做5 根跳繩。
本題中在制作某樣物品時,出現(xiàn)了可以稱之為損耗浪費的現(xiàn)象,這是無法避免的,應(yīng)根據(jù)實際情境去取舍。類似的還有做衣服、訂紐扣、做彩帶等。
例5 公園大門上,按“紅、黃、藍、綠、白、紫”的順序從左往右掛了一排彩燈,一共有50 盞,最右邊一盞是什么顏色?
解:50÷6=8……2。
本題看的是余數(shù),余幾就是這個循環(huán)中的第幾盞燈,沒有余數(shù)就是最后一盞。
答:最右邊一盞是黃色。
當乘法口訣無法解決時,學生自覺地想更加深入地學習難度大的知識。要從低年級兒童的身心特點出發(fā),搭積木是他們愛玩的,隨手抓了一把小棒,結(jié)果沒用完,有剩余的。在情境中感知余數(shù)的由來和意義,學習有余數(shù)除法的計算方法。
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投入:溫暖的春日里,大家一起去郊游,這是一件多么開心的事情??!結(jié)果一計算,多出來2 人,怎么辦?點名對孩子說:“人多了,你留下來吧。”不論點到誰,他都會大聲訴說著不愿意,那怎么辦?深刻體會“商+1”的用處,繼而讓他們聯(lián)系生活實際,自己找到合理的解釋,多出來的空位我們可以放包、放餐具,或者放其他要帶的物品,這樣安排是不是更加周全?再加入情感教育,加深體會。
練習中學生會出現(xiàn)各種自己的想法,它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學生自主探索遇到的問題或是自己的想法,教師不要急著批判,要敢于面對學生學習中出現(xiàn)的錯誤,充分利用這些資源,讓學生自己搶著去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分析給對方聽,在分析中相互反駁,再認識并改正,在以后的學習中自覺規(guī)避這樣有深刻印象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