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彩香實驗小學 陳澄
科學資源庫以其獨特的形式被廣泛運用于小學科學教育中,使教學課堂更加豐富多彩。它將課程知識傳授的嚴謹性和學習的趣味性相互結合,使課堂更具多樣性和互動性。我們在新課改時代下提出運用科學資源庫的教育形式,能夠有效促進小學科學課程的發(fā)展。
科學資源庫是一種有效的教學資源??茖W資源庫包括了各類科普讀物、多媒體資料、各類網絡資源等,科學資源庫的使用能夠有效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我們的教材其實也是一種科學資源,一學期如果學生只學習了教材,顯然是單薄零星的。而且教材是針對全國大多數地區(qū)的同齡學生統(tǒng)一編排,并沒有考慮到各地區(qū)之間的人文差異、學生發(fā)展水平差異和個性化的需求,對于學生個體科學素養(yǎng)的進一步提升有很大局限性,也不利于有個性化需求的學生擁有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在這種情況下合理運用科學資源庫,就能給學生打開新的渠道和更廣闊的天空,便于教師開展集體引領下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討論和分析。基于教材內容的拓展閱讀,不僅能夠鞏固學生對所學科學知識概念的認識和提升,還能培養(yǎng)學生融會貫通,發(fā)現新問題,探求更多新問題結論的獨立學習能力,掌握科學概念的多元運用,進一步熱愛科學、相信科學、探索與創(chuàng)新、團結協(xié)作,形成健康的科學價值觀,從而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通過對部分學生閱讀科普讀物的關注,了解到科普讀物具有廣泛的教育功能,當科普讀物作用于學生時,必然對他們的科學知識、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產生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v觀歷史,但凡在科學史上有過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和發(fā)明家,在少年兒童時代都擁有閱讀科普讀物的經歷。許多諾貝爾獎獲得者在自己的傳記或回憶錄里也曾提到,小時候受過某本科普書、某一科普雜志、某次科普展覽或某部科普電影的影響。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科學資源庫已經不是單單指紙張上的內容,更多的是指網絡上,媒體上獲得的科學信息。
現行的科學教材每單元有個拓展閱讀,但是容量少,而且有些信息陳舊,表述比較枯燥,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在對幼兒和小學低段孩子的調查訪問中發(fā)現,越小的孩子對各種自然現象、生物存有的好奇心越強,最喜歡閱讀各類百科讀物,這也是他們認識世界的渠道之一。
既然學生有這樣的需求,就有必要形成一套創(chuàng)新又實效的科學資源庫,在這里媒體和網絡就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通過信息技術獲得最新、最有效的科學信息,課堂內外教師隨機針對性地選擇、運用,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在研究科學資源庫進課堂的過程中,科學教師要收集閱讀大量的科普資料,篩選并對比,這一過程能夠促進教師更多專業(yè)知識的積累。同時,學生或者家長也會有相關的科普資料在課堂內外收集和分享,反饋給科學教師,互惠共贏,在實踐運用中共同提升。
小學生的注意力不穩(wěn)定、不持久,且常與興趣密切相關。他們的記憶最初仍以無意識記憶、形象記憶和機械記憶為主。依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科學資源庫的選擇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精挑細選、圖文并茂、長短適宜、符合實際。由于一節(jié)課的時間有限,我們在保證完成基本的每課時教學目標時增加科學資源,它的質量尤其關鍵。在不增加學生額外負擔的情況下,教師對于科學資源首先要自己閱讀,學習消化,優(yōu)化組合,講究實效,還要思考學生是否有興趣。
如在六年級《月相的變化》一課,教材中關于月相是如何形成的,介紹得非常籠統(tǒng),學生本身就對天文內容缺乏空間想象和感知,如果按教材單純地死記硬背月相的變化規(guī)律,是非常容易遺忘的。因此在這一課,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地、月、太陽三者位置對月相變化的影響這些科學資料,并且加上視頻動畫讓學生理解這三者是如何運動的,使學生從空間上理解月相的變化規(guī)律,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學和用緊密結合。
基于小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我們選擇的科學資源庫形式多樣,有科普書籍、報刊、網絡資料、科普紀錄片、科普電影片段、錄音等。又可以根據小學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在中低年級學段我們選擇科學資源一般以圖文結合為主,有繪本、畫報等,到了高年級學段則漸漸引入科普專輯。
比如在高年級系列學習中,鑒于教材內容枯燥而且陳舊,信息量小,而且以陳述說教告知為主,學生容易覺得乏味,因此我和學生一起通過網絡和圖書館建立了科學資源庫,比如我們找到了《地球脈動》這一BBC的經典之作。該片信息量大,畫面震撼生動,穿插在生物與環(huán)境系列的相關課堂教學中,也可以在課堂上播放其中幾個片段,引導學生課外自己收看并撰寫觀后感。這樣的科學資源內容真實、震撼,解說科學生動,信息量極大,能引發(fā)學生更多的思考。
由于課堂時間有限,而且每個學生確實存在著各種差異,如閱讀的速度、接受能力、喜好等,而且有些資料如果課前學生事先獲取,將對本堂課的探究助一臂之力。在這樣的前提下,教師可以采用課前引領預布置的方式,給學生一定的充裕時間自行閱讀,以便積累豐富的前概念和原認知。
比如在一年級教學《植物》單元時,學生對各種各樣的植物了解很少,又很容易把不同種類的植物歸納到同一種,但是他們都喜歡大自然。因此在開學初,教師就可以向全班同學推薦網絡上非常經典的視頻,讓學生運用課外時間閱讀交流,科學資源庫是孩子了解這個世界的入口,讓科學流行進來,課堂內外和諧互補,學生在學習《植物》單元時,不再是模棱兩可、腹中無貨,關于植物的信息交流掌握更加豐富,更難得的是學生已經把昆蟲看成平等的一員,生命教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都在自然習得中順勢生成,而不是說教。
很多地方推崇“大容量、高密度”的科學課堂教學,教師在整節(jié)課不僅要忙著參加學生的小組討論,還要隨時對學生進行表揚,尤其遇到學生收集的證據不能支撐結論時,教師要替學生進行結論的總結,整節(jié)課被教師牢牢地控制在手心,教師占據了學生自主思維的空間,干擾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這是教為中心的課堂。在科學課堂上,除了我們提供有結構的材料引發(fā)學生的探究思考外,科學資源的隨機動態(tài)出示也可以作為學生探究過程中的扶手,給學生自主的時空,靜靜思考、觀察、記錄和分析。
課外活動是科學課的拓展延伸,是學生獲得科學知識、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課的教學應該從課堂教學向課外活動拓展延伸。
我們在課外實驗拓展的同時,如果能夠根據具體的教材內容,把科學資源庫的延伸到課外,運用教師、同學、家長等推薦的書籍、報刊、網站、視頻等多種形式,進行閱讀交流,條件允許也可以在學校的網站、論壇進行互動,那么會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個性化的需求和促進他們發(fā)展。
總之,科學資源庫作為科學教學中的有機補充,對于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形成和發(fā)展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茖W教師有責任在注重實驗探究的過程中,引導和激發(fā)學生更加自覺、主動、有意識地去閱讀更多科學信息,和其他同學愉快分享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