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偉英
數(shù)學課堂學習信息即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一系列信息,包括語言、計算、畫圖、操作、質(zhì)疑、作業(yè)、合作表現(xiàn)等。課堂學習信息是多樣化的,處理多樣化的學習信息需要采取多樣化的方法。
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多半是以教師的提問開啟的。學生對教師問題的反應可以分為三種:一是秒答;二是仔細想一想才能回答;三是不能回答,要么瞎蒙。教師習慣于有問有答,問了不答教師心里著急,“替說”現(xiàn)象隨之產(chǎn)生。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利用好這種“答不出”的學習信息,引導學生留疑存思。例如:某教師教學“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時提問:“三角形的三條邊有什么關系呢?是不是任意三條線段都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呢?”學生開始思考,沒有答案之前不作答。教師也不需要追問,讓留下的疑問貫穿接下來的數(shù)學活動:“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三角形的三邊關系?!?/p>
學生的發(fā)言總有其合理的一方面。假如確實一個點都搭不上,我們也應肯定學生的勇敢,畢竟舉手發(fā)言也是需要思考和勇氣的。例如:一年級引導學生認識組座號,相當于學習高年級的確定位置,有一定的難度,但評價合理,學生也能掌握。教師:“為了收發(fā)作業(yè)和點名方便,老師想給大家分個組。假如靠門邊的一豎排是第1小組,那么(手勢比劃第2小組)……依次數(shù)出其余7個小組。如果這位同學的組座號是1-1,后一位同學是1-2,你能確定自己是幾-幾嗎?你的好朋友呢?”當學生明明是7-4而回答7-5時,教師可以聚焦學生的判斷方法:“你是怎么想的?”引導學生明晰他從左往右數(shù)組是正確的,從前往后數(shù)排時出錯了,并讓學生自己改正,而不應直接告知學生“你錯了”,然后換一個學生回答。在數(shù)學活動中聚焦評價,讓學生知其所以“錯”,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數(shù)學本質(zhì)的認識。
面對復雜多樣的信息,教師不能只從自己的需要出發(fā),尋找自己想要的漂亮答案,而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去找尋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和不足,并及時給出精準的反饋。例如:某教師教學“小數(shù)的意義和讀寫方法”,學生:“0.100米可以寫成0.1米?!苯處煟骸澳阒赖谜娑啵珜嶋H上這兩個小數(shù)的意義不同?!睂W生無趣地坐下了。建議教師這樣處理:“你知道得真多?。〈_實如你所說,0.100米可以寫成0.1米,但今天為了便于觀察和比較,老師仍然寫成三位小數(shù),好嗎?”肯定學生正確的一面,再告訴學生教師的用意,學生自然有被尊重的滿足感,對接下來的教學活動自然感到親近并樂于繼續(xù)學習。
荷蘭數(shù)學家弗賴登塔爾指出:對學生而言,與其說學數(shù)學,不如說學習數(shù)學化。學生用自己的雙手有目的地操作極為重要,但這是暫時的,教學必須將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提高到更高的層次。課堂中可能會有一種學習信息突破了教師的預設和同伴的思考層次,教師要抓住機會,將其舉為標桿,以更好地引領他人。例如:教學“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時,教師正在循循善誘:“第三條邊可能是多少厘米?”一位女生發(fā)言:“第三條邊比這兩條邊的差大,比這兩條邊的和小?!苯處燇@呆了,多么完美的思考!此時,教師應不動聲色地聽完所有學生的想法,組織學生比一比大家想法的相同之處,并找一找哪種想法考慮得最周全,然后讓這位學生介紹思考的過程。讓其他學生推舉她為榜樣,比教師直接的認可更有說服力。
總之,適切的信息處理方式能讓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結果。教師應注重優(yōu)化信息處理方法,以期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