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萍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2017 年版)》將思維品質列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思維品質指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創(chuàng)新性等方面所表現(xiàn)的能力和水平。思維品質體現(xiàn)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心智特征。思維品質的發(fā)展有助于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能夠從跨文化視角觀察和認識世界,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在于問。思維既是英語學習的目標也是英語學習的過程。英語學習的核心不僅是知識和文化本身,更是人的發(fā)展、人的文化解碼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而這一切需要以思維作為橋梁。[1]那么,如何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呢?教師應在尊重文本原始思想的基礎上,設計高質量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推理、概括、評價、創(chuàng)新等思維活動,提升思維品質。[2]
問題鏈是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結合學生實際已有的知識或經(jīng)驗,將教材知識轉變?yōu)閷哟熙r明、具有一定系統(tǒng)性、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lián)的系列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第二個問題的前提,第二個問題是第三個問題的鋪墊與階梯,依次順延下去,層層鋪墊,環(huán)環(huán)相扣,便形成了一條問題鏈。[3]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問題應環(huán)環(huán)相扣,難度層級逐步遞增。問題鏈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從信息提取的層面走向文本評價、思維提升的層面。[4]
英語故事具有情節(jié)生動、內(nèi)涵豐富的特點。在故事閱讀教學中,運用問題鏈作為腳手架,有助于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并創(chuàng)新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引領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需深入解讀文本,慧眼獨具,以“萌芽問題”找準思維生長的起點,以“主枝問題”找準思維生長的刺激點,以“旁枝問題”找準思維生長的發(fā)散點,以“主干問題”找準思維生長的路徑。[5]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解讀》(以下簡稱《解讀》)指出:邏輯性思維包括觀察、比較、分析、推斷、歸納、概念建構。思維的邏輯性是指在思維過程中有根有據(jù)、條理分明、層次清晰、前后連貫一致。[6]71
在人物特點或事件發(fā)生明顯變化的故事類閱讀材料的教學中,不妨打破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模式,摒棄從故事的“起因、發(fā)展、高潮、結尾”循序漸進式地理解文本,而是抓住前后的矛盾之處對比,從開端直奔結果,巧妙設計問題鏈,讓學生去探究中間的橋梁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推斷性邏輯思維。
主人公Betty 開始是一個自卑懦弱的女孩,但在文章的結尾卻出現(xiàn)逆轉,她變得樂觀自信,在同學群體中很受歡迎?;谶@處鮮明的對比,教師設計了“總分式”問題鏈:Q1:At first,Betty is like a chicken. But at last,she grew into a beautiful hen. Why?(屬于總領式問題,也是所有問題的核心)Q2:Who helped her? Q3:How did Ella help her? Q4:Why did Ella start a band?(幫助學生了解故事脈絡)
轉折點成就了故事的跌宕起伏,改變了故事的既定走向。轉折點的發(fā)生常常是另一矛盾事件的介入讓情節(jié)改變,有時會讓讀者出乎意料甚至匪夷所思。在故事的轉折點設計問題鏈,有利于幫助學生梳理思維,理清轉折的起因、關鍵和方向,讓學生在分析的過程中,培養(yǎng)邏輯思維。
在這個故事中,Ella 為什么會從一開始孤立Betty 轉變?yōu)閹椭鶥etty?其轉折點就是在爺爺家看到一只同樣受排擠的小雞,小雞的不幸遭遇喚醒了Ella 的善念,決定幫助Betty。在這個轉折點設計如下問題鏈:Q1:What made Ella talk to Betty?(引入性問題)Q2:How about the chicken?(思維聚焦到小雞)Q3:What did Ella do with the chicken?Q4:Why did Ella take the chicken home?Q5:What did she think of when she helped the chicken?(轉折的關鍵點)Q6:Why did Ella let Betty join the band?(思維遷移)Q7:Why did Betty make her be the leader?(深層理解性問題)
這一串問題鏈就像一個個連環(huán)扣,每一個問題的答案,都是教師追問的起點,由此生成新的問題,窮追不舍、層層深入。以問題鏈為引領的學生思維活動中,學生將已有的生活認知與目標內(nèi)容建立聯(lián)系,促成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以下是學生對Q7 的思考。S1:Because she wanted to give Betty some chances to talk with other kids. If the kids wanted to join the band,they should ask Betty.S2:Because other kids can know her better.S3:Because Ella wanted to make Betty more confident...對Q7 的回答表明了學生理解了故事新走向,在這一系列分析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迷霧撥云見日,幫助學生厘清了故事發(fā)展的邏輯順序。
《解讀》指出: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反思性思維,依據(jù)一定的標準評價思維,進而改進思維,探究客觀事實。思維的批判性在于質疑、求證的態(tài)度和行為,不茫然接受一種觀點,也不武斷地拒絕一種思想,通過正確的途徑,求證事物的真假。[6]70
教材文本中的一些事實性、情感性句子,長難句等含義,都可作為培養(yǎng)學生深度推斷作者意圖、情感、理解文本內(nèi)涵的切入口。教師應大膽引領學生結合上下文語境,探究事件背后的本質,從而理解文本所傳遞的深層信息。[7]
線形生產(chǎn)建設項目產(chǎn)生的水土流失多發(fā)生在建設期,主要是臨時堆土堆渣區(qū)和線路穿越區(qū)等。線形生產(chǎn)建設項目一般線路長達幾百甚至幾千公里,有些會跨越很多無人區(qū)或人跡罕至區(qū),施工單位容易產(chǎn)生僥幸心理,因而在施工時圖方便而肆意破壞植被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
在本故事的教學中,教師注意到了關于Ella 內(nèi)心糾結的一段文字描述,讓學生分析體會。屏幕顯示:Ella didn’t really like it when the kids chanted,“Betty, Betty, long as spaghetti!”But she never told them to stop either. She liked being popular.這段文字中,體現(xiàn)了Ella 內(nèi)心的掙扎和矛盾,一方面她對別的同學嘲笑Betty 比較反感,但另一方面她又不愿去阻止,她喜歡自己在同學中受歡迎的感覺。在此處,教師運用問題鏈,巧妙地將Ella 內(nèi)心的矛盾點設計成對應問題,進行分解式提問:Q1:Why didn’t Ella like it?Q2:But she didn’t stop it,why?Q3:What would happen if she stopped them?(從反面提問,實質是讓學生理解第三句“She liked being popular.”的含義)Q4:What do you think of Ella?(評估型問題)
課文段落改成的上段落,教師將每句提煉出對應的一個問題,要求學生在理解文本的事實信息和深層內(nèi)涵后,對人物進行分析和評價。學生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的觀點:S1:I think she is selfish. S2:She isn’t brave. S3:She is not confident enough. S4:I agree with Ella,because she can’t think of other better ways.通過問題鏈,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段文字背后的意義,引導學生的探究和質疑,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批判性思維中的評價能力是指基于解讀、分析和推理,對文中事實信息作出判斷和評價。[8]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結合文本觀照自身,把自己放在作者或文本主人公的特殊位置上進行反思和評價。學生通常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結合邏輯和情感做出綜合性的評價,為學生提供了內(nèi)化文本內(nèi)容和思想,表達獨立看法的機會,對培養(yǎng)學生的深層思維能力有重要的作用。[9]32
問題鏈中一個問題的提出,應不局限于教材中的單一知識,要善于將日常生活中與所學知識有關的內(nèi)容加以提煉,設計成有趣的具有可遷移性的問題鏈。[10]故事談論的是校園生活,Betty 因身高和名字被同學無端嘲笑,由于她自卑內(nèi)向的性格,她選擇了默默忍受,但內(nèi)心十分痛苦。這是一個青少年成長煩惱方面的問題,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基于這個思維生長的刺激點,教師設計了以下由淺入深的問題鏈:Q1:What did Betty do when other kids laughed at her?Q2:What do you think of Betty?Q3:What will you do if other kids“peck”you?這是一個文本內(nèi)容和學生經(jīng)歷的對接點,讓學生有感而發(fā):S1:Maybe I will peck back.S2:I will calm down and tell my teacher for help. S3:I will ask them to stop pecking.
閱讀能將讀者帶入文本的世界,與作者對話,與自己的心靈對話,這種心與心的閱讀交流能夠觸及學生情感和靈魂最深處的東西,產(chǎn)生極強的感化和教育效果。因此,教師要仔細分析所教年級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特點,挖掘容易引發(fā)學生情感共鳴的語言文字、文體內(nèi)容以及態(tài)度觀點進行問題設計[9]70。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就要求教師找到文本內(nèi)容與學生經(jīng)歷的對接點,形成個性化的閱讀體驗,幫助學生在問題鏈互動中創(chuàng)造和產(chǎn)出自己的思想,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解讀》指出:創(chuàng)新思維是指以現(xiàn)有的思維模式,利用現(xiàn)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環(huán)境中,提出有別于常規(guī)或常人思路的見解和方法。
故事中懸念的特點是只亮開謎面,藏起謎底,能讓學生對后續(xù)的故事情節(jié)產(chǎn)生興趣和期待。亞里士多德提出“思維自驚訝開始”,教師如能在懸念設置處設計問題鏈,就會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
引入性問題鏈是教師引入課題,為后續(xù)教學埋下伏筆,或為喚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等為主要目的而精心設置的問題鏈。[10]在課堂的開頭,教師關注到樂隊的名字叫“Chicken Beat”,在此設置了懸念:既然樂隊中沒有小雞加入,為什么會以動感小雞為樂隊名字?由此開啟并引發(fā)學生的思維:Q1:What is the title?Q2:What’s it?Is it the name of the band?Q3:Who is in the band?Q4:Is there a chicken in the band?Q5:There isn’t a chicken in the band,but there is a chicken in the band’s name. Why?Q6:What do you think the story is about?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順藤摸瓜,巧妙引導。以下是學生的回答。S:Maybe the story is about a chicken and some members of the band. The members in the band are interested in the Chicken.教師針對學生回答繼續(xù)追問,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猜想,在動態(tài)追問中生成新的問題鏈。T:Why are they interested in a chicken?S:Maybe it’s a special chicken. T:Can you guess what the chicken is like? S1:I think it’s powerful. S2:It’s magical. S3:It’s good at singing. S4:It stands for a kind of music.
教師基于標題解讀設置懸念,給學生提供了思維生長的起點,在學生的預測中,教師再進行追問生成新的動態(tài)問題鏈,給學生提供了思維的發(fā)散點,讓學生大膽猜測,各抒己見,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教師運用這一組問題鏈通過“設懸”,啟動學生的先行認知,同時也為后續(xù)閱讀做好鋪墊,在讀后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再次引導學生回歸標題,達到“釋懸”的目的。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是文本內(nèi)涵的提煉,在課堂結尾,學生在大腦中已理解了文本信息,也激活了大腦中儲存的相關信息。此時,教師可以基于標題意義挖掘,設計巧妙的問題鏈,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nèi)涵主旨。
本課的標題是“Chicken Beat”即“動感小雞”樂隊,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標題蘊含的深意,教師設計了以下問題鏈。Q1:Why did the writer choose a chicken among all the animals?Q2:Do you still remember the sentence I show you at the very beginning“butterflies in your stomach”?What does it mean?Q3:Do you know the sentence“Don’t be a chicken”?What does it mean?Q4: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title?
在課堂開始,教師就運用標題“設懸”,引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和對文本內(nèi)容的預測。那么,標題和故事內(nèi)容、故事內(nèi)涵到底有何關聯(lián)?這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在課堂結尾,教師運用問題鏈解開謎團,幫助學生“釋懸”。教師運用層層遞進的問題鏈,抽絲剝繭見本質,最后讓學生回答核心問題Q4,即理解標題的含義,由于具備前面問題鋪墊,學生能從深層次去挖掘,體現(xiàn)了思維的創(chuàng)新性。S1:It’s a band’s name. The band helps the kids grow into beautiful hens.S2:Chicken means a person who is not brave.“Chicken Beat”means“Beat Chicken”.S3:There is a chicken in everyone’s heart. It means you should beat your fear in your heart. S4:If you beat yourself,you will be successful.文章的標題體現(xiàn)了故事的思想內(nèi)涵,往往蘊藏著深刻的多重意義,在師生問答互動中,用問題鏈搭建了思維階梯,根據(jù)事物內(nèi)部的邏輯順序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層層追問,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獨創(chuàng)見解,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最后達成了對標題含義的領悟,實現(xiàn)了從“設懸”到“釋懸”的過程,體現(xiàn)了學生思維成長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