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英,李 波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廣州 510520)
本科生導師制最早創(chuàng)始于14世紀英國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指導和思想指導,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強調因材施教。本科生導師制是近年來我國部分高等院校在借鑒國外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適應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需要,探索在本科教育中培養(yǎng)出一批具備潛質的創(chuàng)新型高素質人才的一種新的育人機制。2004年12月在教育部頒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有條件的高校要積極推行導師制,努力為學生全面發(fā)展提供優(yōu)質和個性化的服務?!苯陙恚黝惛咝<娂妼嵤┍究粕鷮熤?,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育觀念的變革和教育質量的提高,但也暴露了不少的問題。如:高師生比(國際通常標準大學師生比大致在1∶10到1∶12。而我國有的高校師生比高達1∶40)、缺乏實施標準、缺乏政策保障、制度不完善、實施隨意性大、資源準備不足等。
本文以M學院為樣本,以本科生導師制的執(zhí)行現狀、執(zhí)行過程中呈現的問題及原因為主線,站在執(zhí)行主體(導師)和執(zhí)行客體(學生)兩者的角度,采用文獻法、問卷調查法(經預測研究后形成正式問卷)、訪談法分析本科生導師制執(zhí)行現狀及不足。本次調研發(fā)放學生問卷500份,回收438份;教師問卷90份,回收76份。有效學生問卷407份,有效教師問卷76份,整體有效回收率為81.86%。
雙向選擇:現行本科生導師制導師選擇情況調查顯示,我選導師占61.1%,學院安排占1.7%,我和導師雙向選擇成功率占到21.1%。年級之間差異顯著,大二基地班和大三主要選擇方式為我選導師,大四主要為我選導師和我和導師雙向選擇。
導師職稱:現行本科生導師制導師職稱情況調查顯示,本科生導師副教授占到48.3%,其次為教授和講師。其中教授和副教授占到了93.3%,比例很高。年級之間未達到差異顯著。
導生關系:學生與導師的關系調查顯示,導生關系比較好以上的占到56.7%,一般占31.7%,比較生疏占11.7%,可見導生關系還有待提升。年級之間未達到差異顯著。
指導規(guī)模:現行本科生導師制導師指導規(guī)模調查顯示,導師指導規(guī)模71.7%為1~5人,其次為6~10人,少數為11人以上僅占12.3%。年級和專業(yè)之間均差異顯著,大三的指導規(guī)模明顯小于大四和基地班。整體上導師指導學生的規(guī)模較為合理。
指導方式:現行本科生導師制導師指導方式調查顯示,導師定期集體座談和不定期學生主動約見為主要指導方式,占到69.5%,其次為兼而有之和導師定期個別指導。年級之間差異顯著,基地班導師定期個別指導為0%,大三不定期學生主動約見明顯高于基地班和大四。導師定期個別指導的方式用之甚少,反映出指導過程中的因材施教和個性輔導的缺失。大三學生主動約見指導的比例高于其他年級,反映出這個階段的學生對導師個別指導的需求度更高。
指導形式:本科生導師制導師指導形式調查顯示,座談會和電話或郵件為主要指導形式,其次為授課和聚會。年級之間未達到差異顯著。
指導頻率:本科生導師制導師指導頻率情況調查顯示,每學期1~2次占到了37.2%,其次為每月1~3次占31.1%,每學期3~5次占22.8%,每周1~3次僅占8.9%。年級之間差異顯著,大三和大四每學期1~2次的指導頻率明顯高于基地班,基地班的指導頻率明顯高于大三和大四,大三的指導頻率明顯偏低。
指導場所:現行本科生導師制導師指導場所安排調查顯示,75.6%的指導有固定場所,24.4%的指導無固定場所,情況較好。年級之間達到顯著差異,高年級學生有固定指導場所的比例更大。
指導效果:學生對本科生導師制指導效果評價調查顯示,效果一般占57.2%,比較好以上占28.3%,比較差占9.4%,很差占5.0%,可見導師制指導效果不盡理想,學生對導師的指導情況滿意度不高。年級之間均未達到差異顯著。
參與積極性:學生參與本科生導師制指導過程的積極性調查顯示,只有40.6%學生每次都參加,其次為37.8%大部分參加,很少參加占到15.6%,情況不盡理想。年級之間未達到差異顯著。
責任與義務:學生對本科生導師制指導過程中責任與義務的看法調查顯示,60%認為雙方均有責任和義務,35%認為學生有,其次4.4%認為責任和義務主要在導師,0.6%認為學生沒有責任和義務,整個過程歸于自愿,學生對本科生導師制中自身的責任和義務認識還不夠清晰和準確。年級之間未達到差異顯著。
延續(xù)指導意愿:學生希望繼續(xù)指導關系調查顯示,86.7%的學生較愿意延續(xù)目前的指導關系,4.4%的學生無所謂持冷漠態(tài)度,8.9%的學生較不愿意,希望更換導師。年級之間達到顯著差異,大三和基地班不希望延續(xù)指導關系的比例較為明顯。
指導內容與收獲:本科生導師制指導內容、學生收獲調查顯示,現行本科生導師制指導內容側重于學習、科研的指導,其次為人生觀、價值觀和適應大學生活(>26.7%)。相應學生收獲頗多的是科研技能、社會實踐、思想穩(wěn)定、學習方法指導(>23.4%)。
執(zhí)行過程問題:本科生導師制執(zhí)行存在問題調查結果顯示,學生認為現行主要問題在于:導師指導太忙,指導時間不足,其次為導師制本身規(guī)定不明確、學院本科生導師制的配套管理制度不健全、學院重視度低,資源投入不足、學生認識偏差、指導場所保障不到位(>46.1%)。
通過上文對M學院本科生導師制執(zhí)行現狀與需求情況的實證分析,M學院從2003年開始實施本科生導師制,已經有比較成熟的實施模式,但亦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
1.導師資源充足,隊伍結構良好
導師隊伍數量充足,整體素質偏高,學術科研能力較強,擁有一批內功扎實的學科帶頭人。其中對學生的調查中顯示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員)以上學術職稱的占93.3%,在對教師的調查中其中具有海外學歷經歷的占到26.3%,奠定了本科生導師制順利實施的第一道人力保障。同時,導師隊伍年青教師與經驗成熟教授相結合,以講師和助教為主力,以教授為輔助,具有導師資格者全部具有博士以上學歷,同時年齡結構合理,有利于導師隊伍的結構化穩(wěn)定,以保證導師隊伍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這與學院地處于經濟發(fā)展大省的聲望和地位是分不開的,引進了大批優(yōu)秀師資。學院講師申請導師資格的態(tài)度也很積極,導師資格的門檻要求較高,保證了導師隊伍的素質和學術水平。以致學院導師的個人素養(yǎng)和師德修養(yǎng)普遍偏高,工作態(tài)度普遍良好,對本科生導師制這一政策也普遍持支持態(tài)度。學院在導師隊伍建設方面投入不少人力、物力、財力,保障了一定的培訓、研修、外出學習的深造機會。
2.師生雙向選擇,指導規(guī)模合理
學院現行本科生導師制采取統一管理式三輪雙向選擇方式,第一輪由各年級輔導員組織學生選擇導師,第二輪由導師根據學生選擇情況表來決定自己所導學生名單,最后一輪再由學院將所剩學生和導師名單進行合理調整與安排,這樣的雙向選擇模式有利于學生和導師的高效匹配,有利于導生關系的發(fā)展以及指導效果的提升。學院規(guī)定一般導師指導本科生規(guī)模限制在10人以內,較為合理,這樣的指導規(guī)模有利于導師工作的有效開展,同時確保了導師在有限的工作精力和指導時間內有效地完成指導工作。
3.師生互動形式多樣,師生關系融洽
學院導師與學生的指導形式比較多樣化,普遍安排有固定場合進行定期集體座談會、不定期主動約見、定期個別指導,以及在非固定場合進行聚會和個別談話指導等形式的指導,有利于導生之間進行溝通指導,互動交流,形成良好的平等合作型的新型師生關系。調查亦顯示導生之間關系比較好以上程度的占到56.7%,大部分導師配備了固定的指導場所如:辦公室、實驗室或者專業(yè)教室,此類硬件設施為指導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了保障。
4.學生思想狀態(tài)穩(wěn)定,指導效果明顯
導師對學生的指導內容更為重視專業(yè)學習和科研指導,以及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指導。所導學生中沒有嚴重的違紀現象出現,學生普遍思想狀態(tài)穩(wěn)定,心理問題較少。通過這種互動平等的指導與交流,使得緘默知識得以無形中加以傳遞,導師的學術態(tài)度、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個性品質潛移默化影響著學生樹立宏遠而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部分學生的科研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有部分學生在本科期間就參與導師的科研課題、撰寫學術論文、提升了科研素養(yǎng)。
1.導師日常工作繁忙,指導時間明顯不足
學院大部分本科生導師往往身兼數職,一方面既是專業(yè)教師,又是研究生導師,還有部分甚至還擔任了學?;驅W院的行政職務,所以日常工作事務繁忙,無暇顧及本科生指導工作的情況確實存在。在調查中發(fā)現76.7%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導師存在工作繁忙、指導時間不足的問題,期望學院能用管理制度的形式來嚴格規(guī)范導師的指導頻率和指導時間,確保學生的切身利益。
2.制度本身規(guī)定模糊,導師缺乏指導標準
學院本科生導師制制度本身對導師的職責和指導內容規(guī)定不夠明確具體,給予導師足夠的權威和自主權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對導師工作的監(jiān)督和管理。對指導內容、指導時間、指導頻率、指導形式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部分導師甚至感覺無從下手無導向性,零壓力情況下導致責任感缺失。感覺自己的工作與輔導員、科任教師重復,步入職責履行重心不明的誤區(qū)。使得大部分導師認為,只要指導選課和畢業(yè)論文足已。
3.管理職責真空履行,約束評價制度不全
學院設立了教學委員會,由10位左右的院領導、學術帶頭人以及專家教授組成,負責導師的遴選和監(jiān)管工作,定期組織聯席交流會,對制度本身和執(zhí)行問題提出修善意見,再由學院教務室和德育室進行具體實施和操作。如:組織學生選導工作,協調學生選導情況、了解學生被導情況、組織評議導師工作情況、導師工作量統籌等。但導師調查反饋發(fā)揮缺乏實效,監(jiān)管流于形式。學院對導師工作的監(jiān)管以及獎懲力度亦不夠,導師做好做壞一個樣、做與不做一個樣,缺乏公平的評價指標和措施。導師工作量的計算亦欠缺明確標準,嚴重影響導師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學院重視度不夠,政策資源投入不足
目前學院實施本科生導師制已經十余年,屬于國內較早實施本科生導師制的重點院校之一。隨著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擴招,研究生與本科生的比例接近1∶1,由于研究生教育更容易出教育教學和科研成果,學院導師制的工作重心一定程度上偏向了研究生導師制,對研究生導師制的監(jiān)管和經費投入遠遠大于本科生導師制,而且對研究生導師有明確的科研經費和指導經費保障,而本科生導師則缺乏充足的經費資源保障。
5.政策宣傳力度不足,學生認識存在偏差
調查中發(fā)現已經實施導師制的高年級學生與尚未實施導師制的低年級學生對導師制的指導需求和認識情況存在顯著差異,學生對本科生導師制本身的了解和認識模糊甚至不清楚,包括實施的目的、意義、背景、必要性、優(yōu)勢性、創(chuàng)新性以及指導過程中自身的權利和義務等,以至于影響導師指導過程的實效性和自身參與指導的積極性。學院在入學教育或導師制實施前夕并未對本科生導師制進行大力宣傳,未實施的低年級和已經實施導師制高年級學生同樣欠缺認識與了解,他們中不乏認為導師制主要是導師的責任。這些認識上的不足與偏差直接影響到本科生導師制的執(zhí)行效果。
本文通過對調查量表進行信效度檢驗以及項目分析,嘗試建構出適合本科生導師制執(zhí)行成效指標體系(見表1),以期能為本科生導師制執(zhí)行的考評指標體系進一步完善提供參考和借鑒。在對問卷進行解釋性回歸分析可知,學院管理和師生互動對執(zhí)行成效有較高的解釋力,五個自變量的回歸系數均達到顯著,表示這五個預測變量對執(zhí)行成效的解釋甚佳。
表1 本科生導師制執(zhí)行成效指標體系
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三級指標測量方法學生成效學業(yè)成績實踐能力其他方面專業(yè)成績科研、論文就業(yè)、考研實踐、創(chuàng)新身心健康遵紀守法問卷調查學生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