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各格
有一個討好型人格的朋友,其實是件蠻讓人操心的事情。
比如我的室友之一,是個性格軟萌的姑娘,人很好,很友善,不管是誰有什么事情請她幫忙,她都不會拒絕。
認(rèn)識這么久,從沒見她和誰鬧過矛盾。就算是受了委屈,也不會翻臉和別人吵,哪怕是氣急了,也只是自己躲回宿舍哭鼻子,自我開解。最嚴(yán)重時,頂多就是私底下和我們吐個槽。
然而,并不是每個人都會因為你與人為善,就同樣友好地對待你,相反,會得寸進尺。比如小組作業(yè),有些人不想做自己負(fù)責(zé)的那部分,就會用各種借口,將自己的任務(wù)推到她頭上。再比如,社團活動的前期準(zhǔn)備,大家不想做的事情就全交給她,有什么需要幫忙的都來找她,以至于她忙得像陀螺一樣,天天早出晚歸。
每次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作為旁觀者都感到特別生氣,尤其是知道她其實并不想這樣,像無底洞似的去幫別人填各種坑,甚至因此耽誤了自己的事情。但問題是,即便我們跟她說了成百上千次,對于內(nèi)心不想做的事情,要勇于大聲說“不”,她依然不知道該怎么拒絕。
這就是討好型人格,也就是心理學(xué)上所謂的“討好者”最讓人無奈的地方。Ta們總是努力想滿足身邊的人的所有要求,想讓周圍的人都開心,希望大家都喜歡Ta們。雖然有時候并不想做某些事情,但卻不好拒絕,只要別人高興了,Ta自己高不高興都無所謂。
據(jù)說每一個人的交際圈里都或多或少會有這樣一個朋友,不知道生活中你是否遇見過?
羊羊羊咩:是我了!不敢提要求,不敢拒絕,不敢說錯話,怕冷場,怕被忽略,怕對方不高興,誠惶誠恐面對所有人,希望所有人都高興。遺憾的是,我并沒有因此而得到尊重,也沒有人因此而更為善意地對待我。
巴伐利亞拖拉機長:因為我的英語比較好,就經(jīng)常有人來找我翻譯東西,各種免費勞動力,翻譯內(nèi)容包括但不限于論文、視頻字幕、目錄表、郵件,甚至微博發(fā)圖帶的文字……我只是英語好一些而已,不是專業(yè)翻譯啊,不是什么都懂還能翻譯成英文啊!有時候真的很費腦力和時間,還要自己先上網(wǎng)找資料做功課,但又覺得是朋友人家才會想到找我?guī)兔?,不想拒絕讓對方不高興,所以每次心里吐槽完還是會默默去翻譯。
球大喵:一天不敢發(fā)超過兩條朋友圈,怕打擾別人,怕別人因此覺得我煩。和別人聊天都是秒回,怕回慢了別人不高興,不敢主動結(jié)束對話,哪怕已經(jīng)很晚很困了。
食堂頭號飯桶:我倒是想到了一種情況,不知道算不算。有些家長,尤其是媽媽,對孩子掏心掏肺,自己省吃儉用,把好的都留給自己的孩子,平時連買件衣服都不舍得,對孩子卻很大方。事事想著孩子,怕孩子不高興,寧可自己受累受委屈也要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包括無理甚至過分的要求。然而,重點來了,這樣養(yǎng)出來的孩子有些卻不知道感恩,就很讓人生氣又唏噓。
不能吃的血小板:我同桌就是這樣的,極度敏感,總是小心翼翼怕得罪人。連每次評論別人的朋友圈啥的,措辭都要想好久,怕說錯了人家不開心,也怕不評論人家不開心。別人語氣稍微冷淡一點兒,就會開始反思是不是自己惹別人不高興了。
今天化學(xué)考試了嗎:我室友也是這樣的性格,小組作業(yè)經(jīng)常最后整組的任務(wù)都推到她一個人身上。幫別人忙時,比做自己的事情更加小心翼翼,甚至覺得那是自己的本分。
四四方方:別人的要求從來不會拒絕,但自己卻從不會開口要求別人,因為擔(dān)心被拒絕。和別人一起時,總是怕冷場,一直主動去找話題。其實我也很討厭這樣的自己,但總是改不過來。
生活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被他人接受、需要和喜歡,也會因此有意識地去做一些討人喜歡的行為。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是所謂的“討好者”。
心理學(xué)家認(rèn)為,“討好者”往往活在別人對Ta的期待中,為了得到別人的認(rèn)可,Ta們愿意去做任何事情。“討好者”總是將他人的需求擺在自己之前 ,即便對方的要求極為不合理,也會硬著頭皮勉強自己去做,以此來滿足對方。
“討好者”往往無法拒絕別人的請求,能夠敏感地察覺到別人的感受和需求,哪怕本身已經(jīng)忙不過來很累了,也會去幫助別人,滿足別人的要求。與此同時,卻不敢表達自己的負(fù)面情緒和需求,怕自己會給別人添麻煩。
而這種行為背后,隱藏的最大動機,可能是:希望自己對別人好,別人也能夠予以相應(yīng)的對待?!坝懞谜摺蓖ǔ2粫苯颖磉_自己對別人的需求,而是用行動、付出、討好來暗示,Ta們能夠敏銳地感知到別人的需求,因此也認(rèn)為別人和Ta一樣,能夠察覺到Ta的需求,然而結(jié)果往往令人失望。
“討好者”總是極力讓周圍的人滿意,卻唯獨冷落了自己。
那么,如何讓自己從討好的行為中解脫出來呢?
首先,關(guān)注自我。有意識地問自己“我想要什么”,而不是先想“別人希望我怎樣”??梢試L試著從簡單的小事出發(fā),做自己一直想做,卻因為擔(dān)心別人不喜歡而一直沒有做的事情。
其次,設(shè)置邊界。每個人都有拒絕的權(quán)利,當(dāng)別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而你內(nèi)心非常清楚,自己并不想做時,不用費心找借口,試著直接說“不”“我不想”“我不喜歡”。
要知道,除了錢,沒有人能夠做到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拒絕別人,有時候并不是自私。一味地因為討好別人而降低自己的底線,放棄自己的邊界,很多時候并不會讓人因此喜歡和尊重你,反倒覺得你的人格是卑微的,不值得被友好對待。
當(dāng)然,不得不承認(rèn),改變很難,無法一蹴而就。很多人其實道理都明白,就是做不到。但當(dāng)你邁出了第一步,開始在意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就是個良好的開始了。
與其想著讓別人喜歡,不如先讓自己喜歡上自己,畢竟后者可比前者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