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曼曼
摘 要: 湟中縣田家寨侍郎廟在西寧市城南四十里處,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此廟最晚建于清朝乾隆時期,但是此廟中所供奉的侍郎是誰,史料中并無記載,所以這篇文章就是想要追溯一下田家寨村的發(fā)展歷史和考證一下侍郎的身份以及當(dāng)?shù)孛癖妼τ谄渖矸莸膸追N說法從中找出最富有真實性的那種并證明。
關(guān)鍵詞: 侍郎;乞塔城;土司制度;村廟
田家寨的侍郎廟,位于湟中縣田家寨鎮(zhèn)田家寨村北,《西寧府新志》中記載,四郎廟,在田家寨北。此書作者為楊應(yīng)琚,于乾隆十三年(1748)完成,可知侍郎廟最晚建于乾隆年間,后來在同治年間因為戰(zhàn)爭被毀,重建于清末時期,據(jù)村里老人講,文化大革命期間作為糧庫用,現(xiàn)在廟里還有當(dāng)時儲存糧食的工具,1983年到至今為止又進行了幾次不同程度的維護與修繕,2013年4月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 田家寨歷史
田家寨鄉(xiāng)田家寨村緊靠魯(魯沙爾)丹(丹麻 )公路邊,有土城墻數(shù)段,一段臨丹麻河崔岸,殘墻垣的長度大概有三十多米,距此向北七、八十米又有土墻墩一座,向西又有約四十多米的殘垣,原古城西北角遺址,在南邊也有少許破壁殘垣,隱約可見。當(dāng)?shù)乩先苏f這是古乞塔城(漢名乞塔真)遺址,并說城有東西兩個城門,城區(qū)面積約有300多畝,里面有操場地、糧倉等。但是古城也不知建于什么時候,原本就已塌陷傾頹,破損不堪,再加上最近六、七十年來農(nóng)民取土填地,擴大宅基地,墻垣絕大部分被挖拆,城門也不復(fù)存在了,城的遭跡也因此消失了。
《西寧府續(xù)志·古跡》篇載:“乞塔城在西寧東南五十里,有李凌霄及靖遠將軍李潤墓、李問彭、李承唐、李演葵等墓附焉”。李凌霄等是西府李上司高陽伯李文的后裔,李氏在明、清兩代任土司,世居南川乞塔真(城)、李家臺,繁行眾多。民國年間,除士司本支遷去西寧大樹巷定居外,族人多印原地務(wù)農(nóng)。 離乞塔城(田家寨村)西北不遠的地方,相傳是古靈巖寺舊址,因清代同治年間戰(zhàn)爭,靈巖寺被焚,已無追跡可尋。民國三十年以后,當(dāng)?shù)厝罕娫谄渑f址上修建房屋做學(xué)堂,解放后的1983年因為舊房屋拆除興建新屋挖地基時,發(fā)現(xiàn)20個園形方底柱基石,多數(shù)為青花崗巖,也有紅砂巖的,還有些碎瓦當(dāng)、殘雕殘片等,這便是傳說的靈巖寺遺物。由古寺址向西過小南川河北山根下,傳說古時有七座塔,故當(dāng)?shù)厝罕娨鄬⑵蛩墙凶鳌捌咚背?,靈巖寺附近有“香火臺”等地名,1958年平整上地時,曾挖掘出小銅佛、小銅燈、銅凈水碗等。
乞塔城在小南川中部丹麻河口處,東北通寄彥柴溝(祁家川)可至平安縣,東南經(jīng)丹麻鄉(xiāng)攀曲折山路可通化隆及貴德地界,東通西寧,西南達湟中縣城魯沙爾地區(qū),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明、清時代西府李土司兵駐此防守,由朝廷供糧。明萬歷年間明兵曾設(shè)伏于此(還有伏羌堡、捏耳朵峽兩地),擊潰竄擾的蒙古火落赤、真相、瓦刺他卜昂部族。清同治九年,陜西白彥虎、崔三、禹得彥等起事失敗后輾轉(zhuǎn)來西寧占據(jù)小南川,以此為根據(jù)地達三、四年之久。
關(guān)于乞塔城的修筑年代和靈巖寺、七個塔是否確有其事,因手頭沒有史料可以證實,很難肯定的下結(jié)論。但據(jù)史料記載,公元1227年元太祖成吉思汗至西寧,到公元1253年占領(lǐng)青海東部地區(qū)后,在青擴張佛教勢力,修建塔、寺,一時佛教興起的情況也屬可能。小南川群塔、丹麻兩地尚有嚴剛寺、丹麻寺的傳說,與靈巖寺遺址,它們的建立可能屬于同一時代。后在明朝時期因為在西寧建立了堡寨作為軍事防御體系,以此穩(wěn)定河湟地區(qū),堡為官家派兵駐防之地,寨是西寧民間以家族為主的自衛(wèi)防御系統(tǒng),以堡為主以寨為輔。遂以此命名為田家寨。
2 侍郎及其身份推測
侍郎廟,全稱為顯圣侍郎廟,“顯圣”的意思是神圣的人死后顯靈,而侍郎則很好理解,它是古代的一種官職名稱,產(chǎn)生于西漢時期,《初學(xué)記》中記載,“以其為郎內(nèi)侍,故曰侍郎”按其表面意思應(yīng)該是為某一位死掉的侍郎而建的年重塑請到廟里,但是這位侍郎是誰,當(dāng)?shù)赜羞@么幾種說法:
第一種,侍郎廟中有大小兩座“顯圣侍郎”神轎,大轎子是在1990年重新塑像后請回廟中,小轎子則是在2007年請回廟中。根據(jù)田家寨當(dāng)?shù)卮迕袼v,這位侍郎是從湖南派遣過來的兵部侍郎,由于常年帶兵打仗所以身形魁梧,面色黝黑,因為一次打仗兵敗被殺,尸首留在了丹麻鄉(xiāng),后因為丹麻鄉(xiāng)香火不足,田家寨村民又把他接了回來,并以其相貌塑像,但在現(xiàn)存史料中并未找到此類事跡,以及符合它的人物,其真實性有待進一步考察。
第二種,這種是今年農(nóng)歷三月二十八田家寨侍郎廟廟會時來此做法事活動的法師們提供的一種參考,他們稱侍郎為“兵部尚書顯圣侍郎姬元帥”原名姬巨,現(xiàn)存史料中更是查無此人,他們把侍郎身份和周武王姬發(fā)聯(lián)系在一起,這是說不通的,更是為侍郎身份附加了一定的神性。
第三種,前面有提到,田家寨村古代是西寧李家土司的衙門駐地,青海實行土司制度于明朝洪武三年,第一任土司是元朝的淮南右丞陳子明,歸附明朝后,被稱為土司,后人稱為陳土司,世居今互助縣的五峰鄉(xiāng)陳家臺,之后青海各地元朝土官都開始歸附明朝,皆被授以官職,封為土司,而西李土司是清初由明代土官李英從子李文后裔所建立的轄土司民的政權(quán)形式。李文于明宣德年間因隨李英征討曲先衛(wèi)有功而官至陜西行都司都指揮事,后因?qū)伊?zhàn)功而官至右軍都督府右都督、大同鎮(zhèn)總兵惠 官,并于英宗天順元年(1457年)以功封爵“高陽伯”。
李文后裔代代世襲明朝土官,聽命于朝廷,為維護明在西寧地區(qū)的統(tǒng)治忠實效勞。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既 年),李文8世孫李珍品率部歸清,被清廷正式授予土司號紙印救,從此正式建銜,領(lǐng)有土兵、土民,管理所轄范圍兵、刑、錢、谷等各項事務(wù)。因其相對于世居上川口的東李土司(李南哥后裔)一支,故稱“西李土司”。西李土司世居西寧南川乞塔城(今湟中縣田家寨一帶),后移至西寧。轄有西寧臨城四門莊、六門莊、九門莊,互助縣沙塘川東溝門莊、姚家莊、東溝大莊、窩洛善莊、李爾加莊、覺禮莊、哈喇直溝石頭山城,湟中縣乞塔城(田家寨)、李家臺莊、韭菜嶺莊、紅水泉莊、洛麻莊、丹麻莊、李家莊、李九莊、上下河灣兩莊、柳樹莊、李五堡、河灣莊,大通縣李家莊、渾水溝莊、十門莊、金沖溝莊、甘家灣莊。共有土民600余戶(1930年以前),傳18代。
所以筆者猜測,由于土司是當(dāng)?shù)剌爡^(qū)民族的郡主,有土司衙門,兵,刑錢,等各樣式都管,即為王朝對各族的統(tǒng)治工具,且多為武職,官從二品到正七品不等,若史料記載屬實,按照年代推算大有可能是為某一位帶兵打仗勝利的土司所建的,并且青海歷史上曾有過此等例子,比如說在嘉靖二年為奮勇打仗犧牲的李淳而立廟在湟中東關(guān)。
3 總結(jié)
至今最少有將近三百年歷史的顯圣侍郎廟,已經(jīng)成為當(dāng)?shù)夭豢苫蛉钡拇鍙R,有著不小的建筑面積,廟中所供奉的侍郎神也是十里八鄉(xiāng)都信仰的神明,每年來參加3.28廟會的信眾也是人來人往,最重要的是村民們自發(fā)成立的組織--廟管會把每項活動都安排的井井有條。不僅如此,它也充分實現(xiàn)了作為村廟存在的功能,提供了心理慰藉,教化了當(dāng)?shù)孛癖姷牡赖滤刭|(zhì),傳承了當(dāng)?shù)氐拿耖g文化,成為了一個集佛儒道為一體的民間活動場所。
參考文獻
[1]劉敏寬,龍贗.西寧衛(wèi)志.蘇銑.西寧志.西寧:青海人民出版,1993.
[2](清)楊應(yīng)琚.西寧府新志.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
[3](清)鄧偉.西寧府續(xù)志.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
[4](清)梁份.秦邊紀略.西寧:青海人民出版,1987.
[5]靳育德.老西寧.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12.
[6]崔永紅.青海通史.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
[7]馬西沙.中國民間宗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204,(8).
[8]甘滿堂.村廟與社區(qū)公共生活.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