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黎標
(杭州市東新陶瓷有限公司 杭州 310004)
陶瓷材料在城市公共空間的應用形式有壁畫、雕塑、磚和公共設施等。
陶瓷壁畫是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由最初單一的二維形式逐漸演變成二維或者三維立體壁畫。當壁畫融入到城市公共空間時,其大膽的想象、獨特的材質肌理、靈活多變的表現(xiàn)手法,豐富和充實了環(huán)境景觀空間,使單調(diào)冰冷的建筑充滿了活力與藝術氣息,更是體現(xiàn)出濃郁的時代氣息。
陶瓷雕塑是將陶瓷與雕塑相結合的藝術形式,在公共空間中不僅能起到裝飾作用,還可以表現(xiàn)出一個城市的文化特色與內(nèi)涵。設計者可將觸摸、游戲、休息等互動與雕塑相結合,這樣可以給觀賞者更多的愉悅和滿足感。
陶瓷磚在裝飾領域適用范圍廣,與常見的劈離磚、大理石磚等磚石裝飾相比,色彩更加豐富,更具有親和力,且容易融入大環(huán)境之中,顯得獨特而不獨立。因此,陶瓷磚裝飾有著優(yōu)越的發(fā)展前景。
陶瓷公共設施多數(shù)為公共空間中較小尺度的物質要素,例如陶瓷休息椅、垃圾桶、燈柱和花壇等。陶瓷公共設施在公共空間中發(fā)揮著美化環(huán)境、提供休閑娛樂、提高精神生活質量等重要作用。
陶瓷材料相對其他裝飾材料和建筑材料而言,質感更加豐富多變且形態(tài)多變。陶瓷的質感表現(xiàn)手法形式多樣,其中通過釉色裝飾來達到不同質感的表現(xiàn)方式就有多種,例如傳統(tǒng)施釉方法有噴、浸、吹的手法,而現(xiàn)代陶瓷同時還運用了涂、淋、剔等技法。除此之外,藝術家們還可以通過雕飾、刻劃、彩繪、貼花等技法的結合,使陶瓷作品更加豐富多彩[1]。另外,因泥料所含金屬氧化物以及其他成分的差異,在燒成后會有不同的肌理變化,例如光滑、粗糙、擠壓、龜裂、氣泡等,通過泥土本身特性可以將其自身所蘊含的人文美感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
陶瓷原材料為泥土,獲得方法簡單,且作為純天然綠色原料,還具有再生利用的價值。利用廢瓷進行陶瓷創(chuàng)作能夠有效進行廢物利用,不但能夠節(jié)約成本,還可以引起對環(huán)保的重點關注。例如在景德鎮(zhèn)三寶國際交流中心的《千年陶藝墻》,就是利用無數(shù)廢棄瓷制品采取層層疊置的結構組合成一道陶瓷墻,這些來自各個殘損的陶制品被重新設計、組合成了一件新的藝術品,這種循環(huán)利用的方法極大地縮減了成本,降低了污染,同時減輕了環(huán)境的壓力。
2.1.1 連接空間
城市中的骨架結構是建筑與景觀,它們緊密相連,所以其整體風格與文化內(nèi)涵是互相交融的,當需要在骨架內(nèi)填補“血肉”時,陶瓷材料將有所作為。它可成為建筑中墻面上的浮雕,或成為公共設施、房檐屋頂,甚至成為建筑雕塑,繼續(xù)傳播著建筑中的精神內(nèi)涵,起到連接公共空間的紐帶作用。為此藝術家們都進行了大量的實踐與思考,要將藝術形式聯(lián)接公共空間,使之成為一個整體的情境。例如西班牙建筑大師安東尼奧·高迪的代表作《桂爾公園》中,波浪形的長“蛇椅”是使用不同色彩瓷磚拼貼而成,在給市民乃至游人提供聚集休閑場所的同時,還聯(lián)接了兩棟獨立建筑物,起著貫穿和引導空間的作用,同時完美融入到了建筑空間當中[2]。
2.1.2 分隔空間
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分隔空間極為重要,公共空間功能布局中需要將不同功能的場所分隔開,分隔空間又可以成為實際的“分離”與“分而不離”。“分離”如字面意思,將兩個空間完全分隔開。如用陶片堆砌而成的陶瓷墻,既能起到美化作用也能有效阻擋部分噪音,同時還可以用陶瓷浮雕美化墻面,裝飾的同時增加了文化氣息。格溫·亨尼為英國南威爾士Ebbw峽谷公園制作的陶瓷磚雕塑《神話野獸》,在加的夫海灣布瑞塔尼亞公園設計的《賴安娜座椅》,以及在威爾士波厄斯郡創(chuàng)作的《大本大座椅》等大型座椅都是很好的例證,它們不僅具有休息和等待功能,也在園林中起到了靈活通透地劃分園區(qū)和引導視線等作用。
“分而不離”是指利用現(xiàn)代陶瓷設計將區(qū)域劃分隔離開,但不阻擋視線。例如景德鎮(zhèn)市青花混水龍的陶瓷柱、路燈等,燈柱整個主體都是陶瓷燒制,燈柱表面用最具有傳統(tǒng)韻味的青花紋飾進行裝飾,在增加了道路文化氣氛的同時,又起到了將機動車道與人行道分割的作用,成為人們安全屏障的同時也成了一道可供欣賞的亮麗風景。
2.2.1 與地形結合
在公共環(huán)境中不適合大規(guī)模土地改造時,可選擇將陶瓷材料與地形相結合,將現(xiàn)代陶瓷作品設計成自然環(huán)境的一部分。例如湖南德化的瓷都大道,其中邊坡考古運用的就是將陶瓷作品與地形結合的設計方法,邊坡上分布25個大型仿瓷器,將它們放置在道路兩旁的坡體上,并在上面播種花草,營造了一種瓷器剛出土時的文化氛圍,這種形式完美展示了德化悠久的陶瓷文化,是情與景的完美融合。
2.2.2 與綠植結合
綠植是公共空間最常用的裝飾素材之一,因它本身就是觀賞元素,若將陶瓷材料作品與綠植相結合效果會更佳。例如尤拉·維奧蒂在瑞典塔拉爾普市克雷斯蒂安斯塔德學校設計的迷宮磚雕塑,就是在陶瓷造型上引入了綠植,作品整體顯得更加有活力,而陶瓷質感與綠植質感相對比之下又產(chǎn)生了不一樣的美感。陶瓷作品中有綠植,綠植之中有陶瓷作品,使整個作品更容易融入到大環(huán)境當中去。
2.2.3 與光源結合
現(xiàn)代陶瓷可以利用光源為城市公共空間的美感營造一個更好的氛圍。可以利用陶瓷的形態(tài)特征、肌理材質、釉料成色、穿插重疊等來將光影表現(xiàn)到極致,將光影所產(chǎn)生的明暗變化、冷暖對比甚至是影子的形狀進行合理控制,這能使陶瓷作品在視覺效果上產(chǎn)生更豐富的變化。例如隈研吾設計的“casalgrande 陶瓷云”是在casalgrande padana公司慶祝成立50周年時建造,運用陶瓷為結構材料,利用光影效果將其設計出了三維空間的光影效果,斑駁的陰影、明亮的白色炻瓷板組合在一起變化無窮,節(jié)奏感強。
通俗來講就是調(diào)節(jié)城市公共空間中的視覺高度,可以利用現(xiàn)代設計的構圖、色彩、視覺中心等手段來進行調(diào)整。如人的視覺感覺縱向圖案較高,而橫向構圖或橫向紋路使人感到較為寬廣。升降空間也是利用同樣道理,將空間中的視覺中心提高或者降低來達到升降空間目的。如比約恩·諾高為丹麥弗雷瑞克斯伯格醫(yī)院創(chuàng)作的陶瓷浮雕壁畫,以及約瑟芬·斯勞特在荷蘭海牙火車站創(chuàng)作的壁畫,這些作品都是將陶瓷作品安排在空間靠上部分來引導人們的視覺感受,從而達到升高空間的作用[3]。
當城市公共空間過于狹小或過于空曠時,可以通過現(xiàn)代陶瓷設計的一些技巧,使空間產(chǎn)生擴展或收縮的視覺效果。在空間中想要擴大視野可以采用留空圍合式達到借景之妙,正可謂“園雖內(nèi)外別,得景則無拘遠近”。例如在亞洲藝術公園中的《亞洲藝術之門》,是借助公園的湖景(遠借),而景德鎮(zhèn)機場路的雕塑 《門》則是透過鏤空的形體借助景后方蔥郁的綠植(近借),這些設計不僅擴大了空間的視野,還豐富了空間的層次感。
另一方面,也可將陶瓷作品分成2大部分:中間裝飾和外圍裝飾。中間裝飾作為主要裝飾可達到收縮空間的作用,如阿拉克·諾伊(Arak Neue)在孟加拉國創(chuàng)作的陶瓷壁畫《期待的光明》,將空間界面劃分了不同的元素,起到了收縮空間的作用。林昭慶在臺北南山中學設計的陶瓷壁畫《前進與后退》,通過將空間界面劃分幾個單元進行裝飾處理,很好地緩解了場地空曠的感覺,使空間在視覺上得以收縮。
筆者通過對陶瓷材料與城市公共空間結合的設計介紹,以及結合途徑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結果表明陶瓷材料雖然在城市公共空間的應用地域有限,但其擁有的上千年制陶文化歷史與深厚文化底蘊,卻能夠為陶瓷材料在現(xiàn)代城市公共空間中的發(fā)展提供深厚的基礎。另外,陶瓷材料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的使用還應當注重突出地方特色、注重生態(tài)建設、體現(xiàn)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交融,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公眾需求。這樣才可以讓陶瓷藝術在承載著千年傳統(tǒng)文化底蘊的同時,也可以滿足當代求新求異的審美需求與時代觀念,所以陶瓷材料與城市公共空間的融合是當下發(fā)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