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第三中學 李成山
感恩是做人最基本的修養(yǎng),是最基本的道德準則,是每一個社會公民都應當具有的品質。然而現(xiàn)在大多數(shù)青少年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就受到父母的溺愛和寵愛,嚴重缺乏感恩意識。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加強對青少年的感恩教育已迫在眉睫。而學校作為德育教育的一個主陣地,在進行思想品德教學時,一方面要教會學生學如何學習、如何做人做事,另一方面還要讓學生懂得感恩,最終變成一個懂得感恩、對社會有用的人。
實際上,并不是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會懂得感恩,要想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是離不開后天的培養(yǎng)和教育。由于學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在思想品格和行為習慣上暫未定型,在這個時期向學生灌輸有關感恩的思想教育,會容易讓學生吸收和接受,且還能起到完善學生人格的作用。感恩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抓住學生的特點,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融入感恩教育,促使學生能在學習和生活中懂得知恩圖報的道理,將感恩這個傳統(tǒng)美德繼續(xù)弘揚下去。
實施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學目的,不僅僅是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更是為了能讓學生身心健康得到更好發(fā)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讓學生能主動去認識和了解身邊的事與物,正確對事物進行評價,促使學生不管是在學習方面還是生活方面,都能擁有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融入感恩教育十分重要。感恩教育能引導學生尊重生命、珍愛生命,對于關心幫助過自己的人能心懷感激;進而熱愛自己的朋友、父母、社會、自然以及祖國。與此同時,感恩教育還能培養(yǎng)學生具有一定的責任心,不管遇到任何事,都能有擔當、敢擔當。另外,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融入感恩教育,還能讓學生懂得感恩,學會對社會做出貢獻,追求不同文化及接受不同信仰,和不同人群進行交往,促使學生能在社會中不斷提高自身的交際能力。
感恩是做人最基本的修養(yǎng),是最基本的道德準則,是每一個社會公民都應當具有的,更是學生必須具有的基本素質。然而,近些年來,我們不斷看到媒體報道學生缺乏感恩意識,有的學生將自我作為中心,認為社會的幫助、同學、教師的幫助以及父母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缺乏對于師生情、友情、親情等感恩意識。主要是受到三方面的影響:
目前,大多數(shù)學生都屬于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是家庭“重點關注對象”,在父母的寵愛和溺愛下長大。然而,由于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溺愛,而導致孩子在上學之后,仍然不明白什么是責任、什么是愛,只會一味地向他人索取,認為他人的幫助和父母的付出是自己應得的,不會認為自己對于這一切應當感恩。正是這種偏離主流價值觀的忘恩情緒,正逐漸成為青少年中的一股暗流。
大多數(shù)學校只重視升學率,忽略了“感恩教育”對于學生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學生在進入校園后,重心只放在學習上,關心最多的就是成績。而許多學校過度重視教育的功利性,卻往往忽略了教育的本質——育人。而學校作為德育教育的一個主陣地,尤其是在義務教育期間,在具體實施感恩教育時未全面落實,可以說學生這種自私自利、冷漠的行為與學校對感恩教育教學上的不重視有著很大的關系。長期以來,由于學校對于感恩教育的不重視,在教育領域中感恩教育幾乎成為一個“真空地帶”,導致大多數(shù)學生缺乏感恩意識。
要想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融入感恩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寓教于理,有機地將感恩教育和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相結合,促使思想品德教育與《道德與法制》這門課程緊密結合,高度融合道德與法制教育和感恩教育,達到寓教于行、寓教于理目的,以此實現(xiàn)全面融合道理和知識。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定當涌泉相報?!薄巴吨岳?、報之以桃”均體現(xiàn)出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俗話說“不報恩者謀一時,報恩者謀萬世”等等,這些傳統(tǒng)的美德正漸漸受到人們的遺忘,受到教育的冷落,是何其悲哀。在道德與法制教學中融入感恩教育,目的是讓學生懂得感恩,明白感恩是做人最起碼應有的修養(yǎng),也是最基本的道德準則。
在道德與法制教育教學中融入感恩教育,應當注重將情感層面東西體現(xiàn)出來,古人云:“情到理放至、情阻理難通?!薄皠又郧?、曉之以理?!睆倪@些詩句中能看出感恩與情感之間的關系。目前,導致學生缺乏感恩意識,主要是由于缺乏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特別是在實施道德與法制教育時,并沒有融合感恩教育。要想改善這種現(xiàn)象,就應當在道德與法制教育教學過程中融入感恩教育,在進行結合的同時,還應當突出對學生價值觀、態(tài)度、情感進行教育,只要對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進行轉變,才能構建起了解知識到實踐知識的橋梁,使感恩教學內容最終能夠轉化成學生的個人品質,在教學時應注重教育學生的思想品德,具體教學方向為學生的行動方面、行為方面以及實踐方面。在道德與法制教學過程中融合感恩教育時,教師和相關部門應當了解學生日常情況,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從學生現(xiàn)實生活、情感世界、三觀教育出發(fā)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選擇題材時應當從生活中以及學生身上進行尋找,接近學生的內心深處,以此尋找他們內心的感情元素,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第四課尊重他人》一文時,文中提到圖書館規(guī)定:“衣冠不整者不得進館讀書”,先讓學生對這個要求是否合理進行討論,然后通過辯論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見,有的學生認為“穿著是個人自由,不應該有所限制”,而有的學生則認為“圖書館作為一個公共場所,若穿著不規(guī)范則是不尊重他人”,尊重是相互的,互相尊重能夠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摩擦,消除彼此之間的隔閡,孟子說“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人們互相尊重,互敬互愛,社會才能進步,人們文明程度才會提高。
在道德與法制教學中融合感恩教育,應當做到“業(yè)精于勤,行成于思”,而在道德與法制教育教學過程中也應如此,對于所學習的思想情操應努力踐行,教導學生在行動上成為巨人,而不是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由此可見,在道德與法制教學中融合感恩教育時,首要目的是對學生的道德品質與道德意識進行培養(yǎng),促使在學生心中始終存有“感恩”二字,在行動中體現(xiàn)報恩與感恩,用實際行動回報祖國、回報教師以及回報父母。
要想實現(xiàn)寓恩于行,應當從兩方面下手:第一,要將言傳身教雙重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由于學生正處于青少年時間,在思想品格和行為習慣上暫未定型,還處在具有較強可塑性的一個階段,這個時期正是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還包括學習觀的一個雛形期,都可以在這個時期來幫助學生進行塑造。因此,在這個時期應當將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并高度重視。特別是在思想品德教育和感恩教育結合的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對學生學習進行考核,采取言傳身教、因材施教的方式,為學生樹立起一個好的人生目標,能真正明白哪些行為是正確可做的,哪些行為不正確不可做的。除此之外,家長和教師通過言傳身教,能夠對學生產生不同的指導和影響。另一方面,對于教材中的素材以及現(xiàn)實生活中的案例應當充分利用,特別是在相關部門編寫《道德與法制》時,應當注重將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在教材中融入更多有關感恩方面實例和內容,對教材內容進行精心設計,促使教材成為一本懂得感恩、有正品質的優(yōu)秀教材。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感恩踐行、道德踐行來促使學生形成與發(fā)展思想道德,使《道德與法制》教材變成學生感恩道路上的指明燈。比如,在教學尊敬師長、孝敬長輩、孝敬父母等方面內容時,可以在教材中融入相關的典故和故事,促使學生能夠通過這些教育內容,實踐感恩途徑和孝順行為。
綜上所述,在《道德與法制》教學過程中應當融入感恩教育,要從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和日常行為中落實感恩言行和思想品質,促使感恩成為自然之舉,生活成為快樂之源。讓所有人都能懂得感恩,懂得報恩,做一個品質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