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聿桐
南宋年間有一幅《澄江碧岫圖》,圖中清澗碧松,二三行人。行人如豆小,卻可窺其怡然自得,靜享無聞之樂之態(tài)。
魯迅先生嘗言:“無窮的遠(yuǎn)方,無盡的人們,都與我有關(guān)。”他是英雄,是潛藏水底的山巒之巔,為民族的前行不懈努力,然而,當(dāng)目光徐徐轉(zhuǎn)至澄江碧岫中那渺小如苔的沉寂行人,吾竟品出些“碧潭清皎潔”的禪意來。
平凡如行人,卻絕不意味著平庸。平凡如路邊鼓掌,卻絕非路邊起哄。若不愿在紙醉金迷的浪潮中茍且偷生,便應(yīng)懷揣那金砂般美好卻渺小的品質(zhì),前行于朝圣路上。我不要人人都知道我,但我自拂拭心之明珠,“不肯低頭在草莽”。不是他人的英雄,自是自己的英雄。
然則吾竊以為,“路邊鼓掌”在于完成積聚,似猛鷙之疾發(fā),一擊致命。司空圖《雄渾》中寫道:“大用外腓,真體內(nèi)充。具備萬物,橫絕太空?!毙逕挷恢梗缧性屏魉者M而不已也。在路邊鼓掌時,亦可默默熟視大道中央的奔跑者,從容充實自我的個體生命,使其“時有落花至,遠(yuǎn)隨流水香”,一旦積聚完成,大事成矣!
因此,若徒于路邊鼓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也。沉靜如澄江行人,自為一佳策,倘可修養(yǎng)身性,也誠因人而異。然而,孰知那卑微行人,日后有無振翮高飛,如大鵬般一展羽翅呢?加繆曾用品達(dá)的兩句詩為《西西弗神話》題詞:“吾魂兮無求乎永生,竭盡兮人事之所能?!焙螢槿耸??何為竭盡?懷著朱光潛先生所倡“無所為而為”的精神,益己不斷,淡泊功利,徑山踏雪,自守吾心。路邊鼓掌之人也可挪移步履,于路自聞伐木丁丁,鳥鳴嚶嚶。
極而言之,英雄之樂確可樂,滄海一粟亦是如此。路邊鼓掌與路上奔跑,不過是同一事件的不同過程。汝可選擇謙遜退至一隅,亦可為他人樹立真正榜樣?;蛘?,靜心修己,不必選擇,在出世與入世、道家與儒家間俯仰自得,英雄還是行人,上帝自有決斷。兩者,皆好。但慎記之,既不遭人唾棄,又不水滿則溢。
可如滄海一粟之渺小,亦可橫行四海,高步出群?;蛘?,兼有之。
(指導(dǎo)老師:陸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