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王信強
維也納西班牙皇家騎術學校馬術表演,與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舞會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一起,被稱為奧地利三大“國粹”。這個騎術學校是當今世界唯一一所堅持傳統(tǒng)純正方式練習并演出古典宮廷馬術的機構,至今已有四百多年。表演所用的利比扎馬多次出現在世界影視劇中,其中最有名的是1963年美國迪士尼拍攝的《白馬奇跡》。2015年,優(yōu)雅的利比扎馬騎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巴頓將軍出手相救
1572年,哈布斯堡王朝建立西班牙皇家騎術學校,旨在向貴族教授騎乘藝術。當時馬種主要來自西班牙,學校故以西班牙冠名。種馬基地設在利比扎(位于今日斯洛文尼亞境內)。由西班牙安達盧斯亞馬以及那不勒斯馬和阿拉伯馬繁殖而來。由于基地位于利比扎,故名利比扎馬。
1729年,查理六世下令在霍夫堡皇宮建造冬季騎術學校,1735年建成。這就是今日舉行馬術表演的白色騎術大廳。18世紀后期以來,由于歐洲大陸戰(zhàn)火連綿,利比扎馬被迫多次遷移,大量馬匹死亡,許多珍貴血統(tǒng)記錄丟失。二戰(zhàn)后期,利比扎等名馬差點遭受滅頂之災。多虧了懂馬的巴頓將軍,他曾解救了1200匹知名種馬。2005年,西班牙皇家騎術學校還專門舉行了慶祝巴頓將軍救馬60周年慶祝活動。
血統(tǒng)最純正的馬
開往霍夫堡皇宮途中,導游開始向我們介紹利比扎馬情況。利比扎馬為當今世界血統(tǒng)最純正馬種之一。導游稱,利比扎馬具有與生俱來的高貴氣質,被譽為“馬中紳士”。每年秋天,便有8-10匹4歲小馬從皮波爾育種基地送到騎術學校。從裝鞍、受約束學起,接著是進行各種步法訓練;最后是進行高難度的古典舞步訓練。這一過程為期6年。隨后,進行考試。畢業(yè)后,方可進行正式古典宮廷騎術表演。整個過程耗時10年。
導游說,騎手在經過十年培訓并考核通過的情況下,方可上崗。經過十年的磨合,人馬之間建立起深厚感情,配合默契,圓滿完成每次演出。快到霍夫堡皇宮時,導游突然向大家提出一個問題:利比扎馬出生時是什么顏色?白色、灰色、栗色,大家給出各種答案。導游笑著說:“利比扎馬是變色馬,剛出生是黑色,3歲左右變棕色,之后顏色逐年變淡,慢慢地灰白相間,如雪花披身,到10歲完全成熟時,周身雪白?!?/p>
白馬跳芭蕾
馬術表演位于霍夫堡皇宮冬季騎術學校,表演大廳有三層。11時整,大廳燈光亮起,17位騎手騎著利比扎馬依次入場。騎手個個頭戴雙角帽,身穿棕色燕尾服,手戴白鹿皮手套,腳蹬帶有天鵝頸馬刺的黑色長靴。這身裝束,200年未變。白色大馬則披著紅色或綠色鞍褥,佩上“學校馬鞍”,戴上鍍金雙轡。
導游說,從服裝的裝飾上可看出騎手級別。首次出場的是5位騎手和5匹賽馬。有意思的是,其中有一匹是黑色小馬。只見它跟在后面,東張西望,充滿好奇。導游告訴我,這是陪訓馬,讓它從小熟悉環(huán)境。
騎手牽著長韁,走在馬匹一側,通過牽動韁繩,指揮馬匹做出前進、后退、拐彎等動作。節(jié)目單介紹這是馬匹最初受訓時的必做內容。接著,4名騎手騎馬上場,表演奧林匹克盛裝舞步。悠揚舒緩的古典樂曲聲中,騎手駕馭馬匹,表演慢步、快步、跑步等數十種步法。其間,還穿插雙馬芭蕾。兩匹白馬,舞動身軀,合著節(jié)拍,翩翩起舞。
利比扎馬最著名的“地面騰越步”,是整場表演的高潮。馬匹入場時,在圓舞曲伴奏聲中,馬匹跳起了“地面騰越步”。先是“前肢起揚”。只見馬匹后肢站立于沙地,前肢抬起,身體呈45度向前傾斜;然后是“直立騰躍”,后肢直立于地面,前肢舉在胸前,兩條后腿支撐連續(xù)跳躍;隨即又是“騰越后踢”,馬匹飛躍空中,前肢收至身體下方,騰空至最高點時后肢向后踢,亮出錚亮后蹄;之后是“騰越收肢”,類似“騰越后踢”。高難度舞蹈動作之中,騎手不動聲色,雙腿自然下垂,雙手拉韁,腰背挺直,穩(wěn)穩(wěn)地坐在馬鞍之上,神態(tài)優(yōu)美,令人嘆為觀止。
壓軸戲是“四對方陣”。8匹白馬同時上陣,兩匹一組,排成方陣。踩著旋律酣暢的圓舞曲節(jié)拍,白馬相對起舞。時而小跑,時而慢跑,時而正步,時而踏步,時而又后退,利比扎白馬跳起了芭蕾。突然,只見馬匹在行停下,抬起前肢,用后肢急速旋轉360度。這就是極為有名的“皮魯埃特旋轉”。8位騎手,朝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觀眾脫帽彎腰,表示感謝。場上掌聲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