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于亮
核雕,是在果核上進行人物、動物、花鳥、山水等形象雕刻的立體微雕藝術,通常采用桃核、橄欖核、杏核以及核桃等果核為原料。這些果核質(zhì)地堅硬,紋理細膩,易于奏刀,是制作立體微雕的理想材料。核雕的起源已不可考,但明代無疑是其發(fā)展的黃金時期,有諸多文獻記載了核雕在當時上至皇帝、下至百姓不同階層人群中流行的盛況。一代名匠王叔遠更是憑借散文名篇《核舟記》而享譽天下,傳世流芳。
○核雕作品《四大名著之浮圓深鏤》
中國的核雕之鄉(xiāng)有廣東廣州、江蘇舟山、揚州等地,北方核雕重鎮(zhèn)則是山東濰坊。濰坊核雕已有百余年歷史,清朝晚期,諸城匠人“張大眼”在北京跟隨朝珠雕刻師傅學習核雕技藝,回鄉(xiāng)后收都渭南為徒,后又代際傳承至都蘭桂、考功卿、王緒德等人。張國華則是師承濰坊核雕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王緒德的第六代傳人。
張國華1978年生于濰坊臨朐,現(xiàn)為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濰坊市核雕技藝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擔任山東工藝美術協(xié)會常務理事、濰坊市木雕專業(yè)委員會主任、濰坊市核雕協(xié)會副會長等職。張國華自幼便跟隨祖父張成義及父親張會平學習木藝制作,逐漸掌握木工要領,從繪圖、描樣、配料到開卯鑿榫、打坯修形,都能獨自掌握,運用嫻熟,不僅受到祖父及父親夸獎,還在坊間小有名氣。因為在木雕上的聰穎悟性,張國華成年后進入濰坊嵌銀廠并很快成為骨干,擔任雕刻車間主任兼設計室主任。但他并不滿足于既有的成績,依然遍訪名師,四處學藝。曾拜濰坊木雕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陳文亮(陳文亮師承濰坊木雕前輩郭玉春)、東陽木雕大師樓偉忠、濰坊嵌銀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德培為師,研習木雕和嵌銀技藝。1996年接觸核雕后更是激發(fā)了他的濃厚興趣,拜在王緒德門下潛心研習20余年,逐漸在核雕領域開辟了自己的天地。
與南方橄欖核雕不同,濰坊核雕主要以桃核為原料。桃核不僅個頭不一而且紋理復雜,需要匠師根據(jù)桃核的肌理進行獨具慧眼的構(gòu)思和奏刀。自幼打下的木藝功底為張國華的核雕創(chuàng)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在全面繼承傳統(tǒng)技藝的基礎上,張國華發(fā)揮了在構(gòu)圖和設計方面的特長,打破了傳統(tǒng)核雕只能圍繞桃核原型做圓雕、微雕、淺浮雕的局限,向大開大闔的三維空間邁進。他的核舟作品只保留了半個桃核,卻跳出了求巧、求細的傳統(tǒng)做法,通過大膽的鏤空留白處理,讓人感覺到“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的氣概。在細微之處,他的《群策群力》又能透過刀筆刻鏤出細如發(fā)絲的蟻足,凝神間似乎輕盈而動,生趣盎然。以四大名著為題的肖像作品,又把木雕技藝細膩寫實的特點代入其中,為更重意象之美的傳統(tǒng)核雕注入了靈韻的精神氣息,獨具風骨。
○核雕作品《群策群力》
○核雕作品《龍舟游湖》
正是在木雕、核雕道路上的博采眾長、體悟貫通,才讓張國華的核雕藝術與眾不同,屢獲行業(yè)標兵、拔尖人才和創(chuàng)作金獎等殊榮。張國華用他的刻刀,為我們創(chuàng)造出一個精微又不失廣大的藝術世界,正所謂“方寸之間自有天地,一核一木盡顯乾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