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靜
筆者從2009年9月走上講臺至今,綜合自己短暫的教學經驗以及堅持不懈的走入他人課堂而學習來的間接經驗,對語文課堂加入十分鐘的閱讀訓練是否重要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發(fā)現(xiàn)課堂十分鐘的閱讀的重要性不可低估。以下是我的一些切身體會。
一、鍛煉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口才交際能力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已越來越被重視,而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學,卻遠未把培養(yǎng)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放到應有的位置。
1.從語文教學的目標看,口才訓練不容忽視
中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任務應是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然而長期以來,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往往重讀、寫,輕聽、說。教師們并非不知道口才交際能力對于學生將來踏上社會后的再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但迫于考試的壓力,不得不違心地引導學生摳字句背解釋,而把許多能力的訓練擠出了語文教學的課堂?,F(xiàn)在,在語文教學改革中,我們必須認識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重要性,提高學生“說”的能力作為語文教學主要目標任務之一,必須在語文課中給它以應有的一席之地。
2.從社會發(fā)展的要求看,口才訓練非常必要
當今的社會,人際間的聯(lián)系大大加強。在社會工作與社會交往中,許多時候需要談判、辯論、宣傳、演講……我們的學生不論他們將來從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社會交際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外事工作、商業(yè)談判、法庭辯論、企業(yè)公關哪項不用口才?教師、記者、節(jié)目主持人、導游、推銷員誰個不需口才?就是汽車售票員,商場營業(yè)員、賓館服務員也要有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出色。因此,為了讓我們的學生能有很好的口語交際能力,我們不能放松對他們的口語訓練。
3.從學生的基礎看,加強口才訓練十分迫切
目前,我們大多數(shù)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都不如人意。進入高中的學生,目標始終瞄準高考,而高考只有筆試沒有口試。學生們整天埋頭于練習題,語文課上忙于聽分析、記答案、做試卷,金口不開的時候居多。而且相對初中生來說趨于封閉,課堂上愿意主動舉手發(fā)言的已不多。我們的學生絕大多數(shù)來自農村,許多學生從小到大從無機會登臺亮相當眾發(fā)言,這樣長期以來形成不良循環(huán):越不會說鍛煉機會就越少,鍛煉機會越少就越不會說。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口才訓練是很有必要的,這是社會對跨世紀人才的要求,也是學生自身發(fā)展的需要,更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
二、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增強思維訓練
劉伯奎先生在《青年口才訓練系統(tǒng)》中說到,“在口才訓練系統(tǒng)中,有兩個舉足輕重的環(huán)節(jié):一為思維環(huán)節(jié),一個人思維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此人口才水平的高低;一為心理素質環(huán)節(jié),心理素質是否良好,決定了人們的口才能否在需要的時候得到應有的顯現(xiàn)?!?/p>
我們都知道思維與語言是緊密地聯(lián)系著的,語言所表達的是思維活動的結果,那么,思維如果不敏捷不清晰不嚴密,語言的表達也就不可能流暢清楚,很難想象,一個思維遲鈍而又混亂的人,能夠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又條理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由此看來,口才表述水平的高低與一個人的思維能力的強弱密切相關,口才表述水平的提高,其實取決于表述者思維素質和能力的提高。我們對學生進行口才訓練,很大程度上應是思維的訓練。我們知道,相對于書面表述來說,口語表達對思維的要求更高,特別是即興說話,對思維的要求尤其高,書面表述可以思前想后,想好了再寫,寫了后面的還可以再修改前面的;而口語表達則是邊想邊說,說前面時就得想著后面的,這就要求表述者有極敏捷極清晰的思維。我們對學生進行口才訓練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
三、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促使學生學會從生活中收集材料,做個日常生活中的有心人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還注重把把閱讀和寫作緊密結合起來。閱讀教學過程與作文教學過程兩者互相聯(lián)系、互相作用、互相促進,構成了語文教學的主體運動。如何使這個主體運動達到優(yōu)化的目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把閱讀和寫作緊密地結合起來。
近一年以來,我有意識的嘗試了把閱讀和寫作緊密結合起來的幾種做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促進了學生的閱讀水平、寫作水平的提高,較好地發(fā)揮了整體的優(yōu)化作用。首先,閱讀什么題材的文章,就啟發(fā)學生模仿寫作此類型的文章,達到牢固掌握此類文章的特點,提高寫作此類文章能力的目的。尤其是一些精彩的語段。讀到精彩的,利于我們的學生模仿的語句時我會刻意的放慢速度,以便同學們能夠聽得清,記得牢,有時我甚至要求他們記錄下來當堂進行模仿。其次,閱讀學生作文以及周記中的優(yōu)秀文章。同學們自己的文章在學生中間很有親和力,更利于同學接受,同時閱讀同學的文章無形中也可以給別的同學以促進:這樣的文章我能不能寫?如果我也能夠寫得出,那我為什么沒有寫出來?……當然這樣一項工作,我們只要開了頭,接下來是完全應該把這十分鐘交給學生的。剛開始進行針對性訓練的時候,總是我每天朗讀準備好的文章,而且我有意選擇一些相同體裁的文章,畢竟沒有一種體裁是所有學生都喜歡的,因而我最初鼓勵不喜歡這種體裁文章的這一部分學生自己找文章,如果找不到可以自己寫,如果兩者都沒有做到,那么你只能聽我讀你不喜歡的文章。接下來的情況發(fā)生了戲劇性的變化。不喜歡我選擇的同一體裁文章的同學包攬了課堂的十分鐘閱讀時間。這樣班級又有一部分學生要難受了,為了免受“折磨”他們就得自己收集材料,從報刊雜志上選擇優(yōu)秀的文章朗讀,爭取閱讀的主動權。經過一段時間的“戰(zhàn)爭”,大家終于養(yǎng)成了收集優(yōu)秀文章的好習慣。但另一種“戰(zhàn)爭”仍然存在,那就是誰先站起來朗讀誰就是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