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利青 萬冬桂 呂靈艷 陳 悅
(1 包頭市蒙醫(yī)中醫(yī)醫(yī)院治未病中心,內蒙古 包頭 014000;2 中日友好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腫瘤內科,北京 100029;3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學院,北京 100029)
癌性疼痛是癌癥患者常見癥狀之一,其從心理、生理、社會等多個方面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癌痛控制列為WHO癌癥防治綜合規(guī)劃的4個重點之一。據統(tǒng)計,約有40%早中期癌癥患者和90%晚期癌癥患者承受著中度或重度疼痛[1],大部分是直接由腫瘤發(fā)展侵犯所致,也包括一部分與診療相關,如穿刺、手術、放化療等引起的疼痛,以及與腫瘤相關但不是腫瘤直接引起的疼痛,如副瘤綜合征、褥瘡等。
止痛藥物治療是現(xiàn)代醫(yī)學控制癌痛的主要手段,主要采用WHO“三階梯”止痛法治療癌性疼痛:第一階梯用藥是以阿司匹林為代表的非阿片類藥物,第二階梯用藥是以可待因為代表的弱阿片類藥物,第三階梯是以嗎啡為代表的強阿片類藥物。三階梯法療效雖然比較確切,但長期使用毒副作用大、依賴性強,且易出現(xiàn)消化性潰瘍、便秘、惡心、嘔吐、尿潴留、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并受患者耐受性的限制,致使部分患者止痛效果欠佳。文獻報道顯示僅有23.16%的癌痛病人對鎮(zhèn)痛藥感到非常滿意[2],故為將癌癥患者從疼痛中解救出來,各國學者都在努力尋找治療癌性疼痛的新方法,我國學者發(fā)現(xiàn)中醫(yī)穴位埋線在鎮(zhèn)痛方面具有獨特優(yōu)勢。
穴位埋線療法是針灸學理論、神經生物學和現(xiàn)代物理學相結合的產物,它通過針具將特制可吸收線體埋于人體穴位內,誘導機體產生一系列生物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學變化,并將其刺激信息和能量通過經絡傳入體內,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其主要作用包括穴位封閉效應、針刺效應、針刀效應、埋針效應、刺血效應等物理刺激效應和后作用效應、組織療法效應等化學刺激效應,最終起到協(xié)調臟腑、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補虛瀉實等作用?!鹅`樞·終始》所載:“久病者,邪氣深,刺此病者,深內而久留之,以治頑疾,”穴位埋線正是起到了“深內而久留之,以治頑疾”的作用。
穴位埋線療法在治療臨床內科、外科、婦科等多種疾病所致的多種疼痛方面具有一定優(yōu)勢,其傳統(tǒng)優(yōu)勢病種主要包括:內科的胃脘痛、肥胖病、癇證、哮喘、腹痛、面癱、便秘;外科的腰腿痛等。臨床亦有研究表明穴位埋線可改善臨床內科、外科、婦科等多種疾病所致的疼痛[3],提示其在改善疼痛方面有一定優(yōu)勢。穴位埋線治療疼痛的穴位選擇大致可以分為:辨證取穴、循經取穴、局部取穴、經驗取穴、阿是穴與特定穴及神經節(jié)段取穴,臨床常用穴位主要有合谷、內關、膻中、關元、氣海、足三里、三陰交、懸鐘,以及大杼等背俞穴和阿是穴。
近十年來,穴位埋線療法治療疼痛的適用范圍不斷拓展,目前已被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者用于癌性疼痛的治療。
魏有剛等[4]以穴位埋線聯(lián)合鹽酸羥考酮治療肺癌癌性疼痛為觀察組,與單純使用鹽酸羥考酮進行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的疼痛緩解療效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并且觀察組鹽酸羥考酮使用量較治療前減少,對照組用量較治療前增加,2種方法的鹽酸羥考酮平均使用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蔣云峰[5]對30例骨轉移性癌痛病人在“三階梯止痛法”的基礎上加用穴位埋線法,發(fā)現(xiàn)其早期止痛效果優(yōu)于單純運用“三階梯止痛法”,起效更早,且其發(fā)生食欲下降及便秘等不良反應更少。林潔濤[6]和胡坤琳[7]的研究也均表明以脊神經節(jié)段分布選擇背俞穴位埋線聯(lián)合三階梯止痛方法治療中重度癌痛可以減少三階梯止痛藥物的不良反應,并且表明在提高有效率的同時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態(tài)。李斌等[8]取中脘、下脘、氣海、關元、滑肉門、外陵等穴位埋線,對輕度癌痛的緩解率達93.33%,中度癌痛可達82.35%,重度癌痛有效率達62.5%。史清華等[9]應用穴位埋線聯(lián)合中藥硬膏雙柏散外敷治療癌性疼痛40例,結果提示穴位埋線聯(lián)合雙柏散外敷治療癌性疼痛能明顯減少爆發(fā)痛的產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療效觀察要優(yōu)于單純運用鹽酸羥考酮組。
關于穴位埋線治療癌性疼痛機制方面的研究較少,已有實驗研究多從側面反映其在治療癌性疼痛過程中可能發(fā)揮作用的途徑。例如張思奮等[10]研究證實穴位埋線療法能調節(jié)血清中β-內啡肽和一氧化氮的含量,推測其為穴位埋線起到治療作用的一項關鍵機制;王珂等[11]發(fā)現(xiàn)穴位埋線于“足三里”可減緩嗎啡鎮(zhèn)痛耐受,逆轉嗎啡行為敏化形成,其調節(jié)機制可能與抑制伏隔核和背側紋狀體區(qū)一氧化氮合酶表達有關。舒濤等[12]在“長強”進行埋線能顯著提高切口痛模型大鼠的機械痛閾,并降低切口痛大鼠脊髓中能通過轉錄調控增加炎性因子的p 38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水平,且非經非穴藥線植入不具有相同作用。李瑾[13]認為羊腸線入穴后能提高機體應激能力,促進局部病灶血液流量增加,血管通透性和血液循環(huán)得到改善,從而加快炎癥的吸收,減少滲出和粘連從而達到減輕疼痛的作用。劉霞等[14-15]研究表明穴位埋線對嗎啡依賴大鼠十二指腸分泌胃泌素和生長抑素的功能均有逆轉作用,并且還能改善嗎啡依賴大鼠十二指腸表達5-羥色胺的功能,這項結果提示穴位埋線減輕阿片類藥物消化道不良反應的作用機制可能與此有關。
患者馮某,女性,53歲。主因“左側乳腺癌術后6年,伴前胸后背疼痛1個月余”入院。入院后于2017年8月10日行全身核素掃描(ECT)提示:胸骨下段,右側肩胛骨代謝增強,考慮骨轉移。刻下癥:胸部及后背悶痛,似有物壓于胸部,按之痛甚,活動時疼痛加重,NRS評分7分,夜間因疼痛影響睡眠,大小便正常;舌暗少苔,脈沉細。中醫(yī)診斷:痹證,氣虛血瘀證。西醫(yī)診斷:乳腺癌骨轉移;癌性疼痛。治療原則:補氣通絡、化瘀止痛;治療方法為穴位埋線(注線法);常規(guī)皮膚消毒,將2-0醫(yī)用PGLA線剪成1 cm等長線段,取線穿入7號專用埋線針內,將針尖刺入穴位,直刺約30 mm提插得氣后,推出針芯同時緩緩退針,將線留在穴位內,專用無菌膠貼貼敷。具體取穴:膻中、中脘、下脘、關元、氣海、合谷(雙側)、足三里(雙側)、三陰交(雙側)、太沖(雙側),因患者咽喉不適,隨癥配合天突穴,另找局部敏感痛點前胸及后背各2~3點以痛為腧;治療當晚,患者胸部憋悶感頓減,疼痛也有明顯減輕。既往每日服奧斯康定片10 mg每次,每12 h 1次,每于服藥后疼痛NRS評分可降至2~3分,下次服藥前NRS評分再次升至6~7分;埋線治療后疼痛于服藥前及服藥后NRS評分均為0分,但患者為避免疼痛發(fā)作,所以仍按原服藥方法繼續(xù)口服原止痛藥物。值得一提的是該患者在本次住院前3 d,因家中止痛藥物已服完,又不方便購買,所以3 d未服用止痛藥,但疼痛卻未發(fā)生,入院后拒絕再次服用止疼藥,要求穴位埋線治療至今。
按語: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容易發(fā)生骨轉移。骨轉移性癌痛具有復雜的發(fā)病機制,在其發(fā)展的過程中,炎性反應、神經及其它組織損傷等病理變化都會存在,導致刺激性的傷害增加,引起很強的疼痛感。穴位埋線是將特制可吸收線體埋于人體組織內,在吸收過程中對穴位產生一種緩慢、持久的刺激,達到平衡人體陰陽,調和臟腑氣血的作用。本組穴位中膻中穴為氣之會穴,又為任脈主穴,心包之募穴,位于前胸,統(tǒng)調一身之氣,主治胸悶、心悸及胸部各種疾病;中脘、下脘、關元、氣海、足三里調養(yǎng)補益一身之氣血,扶正固本;合谷、太沖為四關穴通一身之經氣;三陰交為肝、脾、腎三條陰經之交會穴,為 “回陽九針穴”之一,具有活血、通絡、滋陰、調理肝脾腎的作用,此穴亦為婦科主穴,對婦科疾病包括婦科癌痛療效顯著;尋找敏感點以痛為俞 (阿是穴),《素問·刺腰痛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當代四川名醫(yī)楊向東教授[16]青睞阿是穴,認為其走位飄忽、靈活多變,以痛為腧,通過經絡聯(lián)系臟腑、傳送氣血,為病邪由表入里的傳注途徑,是病變部位和病理變化的反應點,療效顯著,臨床以癌痛最明顯處為穴。
穴位埋線療法具有操作簡便、創(chuàng)傷微小、作用持久、療效顯著、治療間隔時間長等優(yōu)點,使臨床針灸從反復多次的鎮(zhèn)痛治療模式發(fā)展到一次長效的鎮(zhèn)痛模式。將其與三階梯止痛方法聯(lián)用更可以在增加鎮(zhèn)痛藥物療效的同時,減輕其不良反應。目前,關于穴位埋線治療癌性疼痛的研究仍相對較少,其臨床研究仍處于療效驗證階段,缺乏更深入的研究,因而有關穴位埋線治療癌性疼痛的具體療程以及療效持續(xù)時間等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實驗方面的研究亦不足,穴位埋線治療癌性疼痛的機制尚不清楚,需要臨床研究者更深入地探索以更好地進行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