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雄
教學(xué)《黃州快哉亭記》時,有學(xué)生提問:為何蘇轍在快哉亭就是“西望武昌諸山”,而蘇軾在《前赤壁賦》中卻是“西望夏口,東望武昌”?都在黃州赤壁一帶,同看武昌,為何會出現(xiàn)東西兩望呢?
這一問還真把我問住了。
有同學(xué)猜測是不是因?yàn)樘K軾和蘇轍所站的方位不同,所以出現(xiàn)“東望武昌”與“西望武昌”的不同;也有人說《前赤壁賦》里“客”所說的“西望夏口,東望武昌”,“望”的主語到底是蘇軾還是曹操,在語境里需要推敲,理解不同就可能產(chǎn)生面向方位的差別;也有人戲言這兩兄弟一定有一個地理沒學(xué)好。
首先,黃州相對于文中“武昌”的總體地理方位,無論觀察者面向哪個方向,都不影響黃州與“武昌”的相對空間位置。其次,蘇軾的《前赤壁賦》中,“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無論是蘇軾眺望還是曹操眺望,按文脈析之,只是時代不同,觀察位置當(dāng)大體如是,從文學(xué)上說這叫“移情”。如此這般,才會讓人登臨赤壁,產(chǎn)生感同身受的藝術(shù)效果。再則,這里提及的“武昌”,乃宋代之稱謂,并非如今的武漢三鎮(zhèn)之一的武昌。
追溯到“武昌”之名的來歷,“武昌”源自孫權(quán)建都,取“以武而昌”典故。赤壁之戰(zhàn)后,公元221年,孫權(quán)自建業(yè)移治于鄂(今鄂州),改鄂縣名武昌,設(shè)武昌郡。孫權(quán)于公元223年派人在江夏山(今蛇山)上近江處筑城。此城周圍二三里,因隔江面對夏水(漢水)入江口而取名夏口城。
蘇軾所言“武昌”即今天的鄂州,這歷史上都有明證,各地縣志也有記載,不必贅言。地圖上看,鄂州與今黃岡市黃州區(qū)隔江對望,但主城區(qū)并非正相對,而是黃州在鄂州西北一點(diǎn)。再說“夏口”,顧名思義乃夏水的河口。夏水就是漢江,由于“漢口”這個名字是到了明代中期以后才出現(xiàn)的叫法,而現(xiàn)在的武昌在三國時期就曾經(jīng)叫過“夏口”的名字,后沿用久遠(yuǎn),所以曹孟德和蘇軾同望的“夏口”就是今天的武漢市武昌區(qū)。
故而蘇軾在黃州西南的文赤壁磯望去,“武昌”自是在其東南方向?!拔魍目?,東望武昌”,結(jié)合地名的演變歷史,當(dāng)理解為“西望武昌,東望鄂州”。方位表述實(shí)無問題。而蘇軾在赤壁磯“東望武昌”,則表明赤壁磯及黃州舊城的西南郊都在武昌城上游的西北岸。
那為何兄弟二人同在黃州,一個“武昌”還會有東望西望的差別?當(dāng)時蘇轍“西望武昌諸山”的快哉亭,到底建在哪,筆者沒查到其明確的地理位置。后世還有人把位于黃州舊城府衙附近的“建亭”稱“快哉亭”,其實(shí)“建亭”根本無法覽觀江流之勝,不過是個紀(jì)念性建筑罷了。
說到“快哉亭”就得說說建造該亭的主人張夢得。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宋代稱齊安),不久后好友張懷民也被貶至黃州。史載,兩人剛來時,沒有公租房可住,也沒有錢建屋或租屋,蘇軾只好借住在定惠院,張懷民僦居在承天寺,不久蘇軾遷居至臨皋亭。元豐六年(1083),張夢得為覽觀江流,在寓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蘇軾替它取名為“快哉亭”,蘇轍為它作記以志紀(jì)念。由蘇轍《黃州快哉亭記》可知,快哉亭必在承天寺西南靠江的高崗之上,方便其遠(yuǎn)眺江流勝景。這承天寺故址在今黃州舊城南,據(jù)蘇軾黃州詩文記載,也當(dāng)在臨皋高崗之上,與臨皋亭相距甚近。所以《記承天寺夜游》中,蘇軾一看夜色如水,“念無與為樂者”,便乘興去承天寺尋張懷民(夢得),“相與步于中庭”。
《黃州快哉亭記》中,對“快哉亭”還有如此一段記述:
“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東西一舍。濤瀾洶涌,風(fēng)云開闔。晝則舟楫出沒于其前,夜則魚龍悲嘯于其下。變化倏忽,動心駭目,不可久視。今乃得玩之幾席之上,舉目而足。西望武昌諸山,岡陵起伏,草木行列,煙消日出。漁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數(shù)。此其所以為‘快哉’者也。至于長洲之濱,故城之墟,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騁騖。其流風(fēng)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p>
據(jù)蘇轍所述,登臨“快哉亭”,視野可觀“南北百里,東西一舍”,可推知“快哉亭”臨江流處,長江必是南北走向,東西只能目及三十里,那是因?yàn)橛猩矫}阻擋。而“西望武昌諸山,岡陵起伏”,必是長江對岸的樊山(今鄂州的西山風(fēng)景區(qū)),故而目力所能及,草木行列,依稀可辨,定不是樊山更遠(yuǎn)處的蓮花山一線。
前文已言明,蘇軾所居臨皋亭與蘇轍所言快哉亭在定惠院之南同一高崗上,臨皋亭、快哉亭都在武昌樊山之東,即下游北岸,故只能在黃州城東南郊外,正好是“西望武昌諸山”!
綜上所述,蘇軾“西望夏口,東望武昌”之說,系沿用古地名,實(shí)為在黃州文赤壁磯下,“西望武昌,東望鄂州”。而蘇轍云“西望武昌諸山”,實(shí)則是在黃州城郊的臨皋高崗上隔長江西望鄂州的樊山。方位雖有江中和高崗的差異,但二者表述并無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