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估計《看世界》的讀者大都不到50歲,即便年過50,真的去做60歲或70歲以后人生計劃的人也不多。隨著醫(yī)療、飲食和生活環(huán)境的改善,估計今后大多數(shù)人能夠活到80歲甚至100歲。至少筆者所熟悉的日本社會,已經(jīng)在朝著人人壽命過百做準備了。
日本政府在2019年的國家預算中,為迎接“人生100年時代”給出了一定的費用。這個費用主要用于教育訓練,特別是對于IT方面的講座等,政府會給一些財政支持。當然,日本政府的相關預算用日語形容的話,還只是“麻雀眼淚”那么一點點,但畢竟是給了相關的預算,讓人看到了一些希望。
在今天的日本社會里,70來歲的人開個出租車,幫二三十歲的客人把一個沉重的箱子裝進車后備廂,這習以為常。如果偶爾遇上一位只有三四十歲的出租車司機,反而感到很新奇。在那里,看上去有80歲的人,也依舊在開出租,只要愿意,身體硬朗,出租車就可以一直開下去。
筆者和一位出租車司機聊過,他說他原本是公務員,曾經(jīng)天天走街串巷,60歲退休后,也沒有什么事可干,就“改行”當了出租車司機。日本公務員的退休金不少,不會為了生活才出來做事,完全是出于對開車、對在街上行走的熱愛。一直干下去,能見形形色色的人,也喜歡和這些人接觸,這就活出了不一樣的人生。
2018年,筆者去京都的一個老人院,看望了過去給過筆者很多關照的老者。他最近才住進老人院,年齡已經(jīng)107歲。筆者去之前和他聯(lián)系過,說好了拜訪的時間等。老者用幾天時間閱讀了能看到的所有報紙,準備了十幾個問題要和筆者討論??吹揭呀?jīng)坐在輪椅上的老者,聽他的提問、談他對相關問題的見解,只覺得老者依舊是自己學習的楷模。
從出租車司機及京都的老者身上,可以看到日本社會發(fā)生的變化。首先是過了60歲依舊勞作,在整個日本社會相當普遍。第二,如果一個人一生要工作到70歲或者75歲上下的話,從22歲大學畢業(yè)到這個時間有50多年。人不一定只干一份工作,60歲前后應該是個轉型期—可能因為退休而轉型,也可以是把50年分成兩部分,在工作了25年后,主動換一個工作,也好再干25年。
第三,人該有比較廣泛的興趣,有較多的朋友,這樣在轉型時才能更主動,更能夠找到一個自己愿意做的事、能一直做下去的工作。大學畢業(yè)后找到一份工作、結婚育兒,生活可能相當緊張,等孩子大學畢業(yè)了,生活相對寬裕后,工作的目的也從糊口改變?yōu)槌鲇谀撤N興趣。
很多日本人把自己的人生分為四季:第一季是到大學畢業(yè)為止的青春期;第二季是到退休為止的三四十年的壯年第一期;第三季為退休后的壯年第二期,這個時期大致是60歲上下到75歲甚至80歲;最后是失去工作能力甚至失去了生活能力的老年期。壯年第二期的時間越長,老年期的時間就越短,生命也就越充實。
其實50歲上下,正是人生剛走過一半,需要認真設計今后生活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