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妮珊
(廣西貴港市中西醫(yī)結合骨科醫(yī)院,廣西 貴港 537100)
產后身痛中醫(yī)認為是屬于虛勞,痹癥,是婦科的常見的一種疾病,患者出現產后身痛,會出現關節(jié)疼痛,酸楚等臨床癥狀,對孕婦產后恢復產生嚴重的干擾。產后產婦的身體較虛弱容易受到風寒的侵襲,而且產婦在生產后失血較多,身體處于虛弱的狀態(tài)之中[1]。本次研究選取發(fā)生產后身痛的80例患者,應用改良式督脈灸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分娩并發(fā)生產后身痛的患者8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n=40)和觀察組(n=40),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的督脈灸治療,觀察組采用改良式督脈灸治療,入選的患者均符合中醫(yī)婦科學診斷標準,病史:產后均失血過多,受到風寒,居住的環(huán)境潮濕陰冷,在臨床中產褥期間出現肢體的不適,包括疼痛,腫脹,麻木等,而且患者的關節(jié)出現腫脹并活動不利,進行其它檢查均無明顯異常。對照組患者中年齡23-41歲,平均年齡(30.21±2.15)歲,生育第一胎31例,第二胎及以上9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2-42歲,平均年齡(30.19±1.02)歲,生育第一胎30例,第二胎及以上10例。對比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產后身痛分為血虛證、血瘀證、外感證、腎虛證,分型論治。傳統(tǒng)的督脈灸灸治范圍僅僅是督脈經,改良式督脈灸灸治范圍從大椎開始至腰俞為止、寬約5公分的灸治帶。在這個范圍內囊括了督脈經、膀胱經第一側線和華佗夾脊穴的連線。選定背部施灸的部位,根據不同證型選用不同的中藥粉鋪在施灸部位上,再平鋪桑皮紙,將姜泥沿督脈鋪在紗布上,厚度約2-3cm,寬度約5公分。將艾絨置于姜泥上,以酒精棉球點燃艾絨,一壯燃盡后繼續(xù)放,共灸三壯。隔日一次,3次一療程,共2療程。
在對照組傳統(tǒng)督脈灸灸治范圍的基礎上,觀察組應用改良式督脈灸,灸治范圍從大椎開始至腰俞為止、寬約5公分的灸治帶,在這個范圍內囊括了督脈經、膀胱經第一側線和華佗夾脊穴的連線。
參照中醫(yī)病癥診療規(guī)范對產后神通療效評價標準進行評定。治愈:產后關節(jié)和腰痛酸痛完全消失,伴隨癥狀消失;好轉:產后關節(jié)及骨骼酸脹得到明顯減輕,伴隨癥狀明顯改善;未愈:產后關節(jié)和腰痛癥狀無明顯改善。總有效=(治愈+好轉)/總病例數╳100%。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20.0進行分析,計數資料(%)表示,x2檢驗;計量資料應用平均值±,標準差(±s),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臨床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
產后疼痛產婦在分娩后常見的一種疾病,主要是產后酸麻腫脹的現象,在現代臨床中,產后出現肢體關節(jié)風濕者,不論病程時間長短,統(tǒng)一成為產后風濕病。產婦在產褥期內,出現產后身痛,相當于西醫(yī)的風濕、類風濕引起的關節(jié)痛、產后坐骨神經痛、多發(fā)性肌炎、產后血栓性靜脈炎出現的類似癥狀[2-3]。此類患者較多但往往被忽視,認為產后發(fā)生身痛是正常的現象,到病情嚴重才會就醫(yī)。西醫(yī)治療上多采用非甾體類的消炎鎮(zhèn)痛藥治療,但此類藥物僅僅是治標,而且有胃腸道等不良反應,服用期間要暫停母乳喂養(yǎng),不宜長期服用。
中醫(yī)認為,產婦在生產過程中耗費大量精氣,產后容易受到風,寒,濕等的侵擾,導致經絡不通,今兒導致疼痛的發(fā)生。督脈是成為人體的陽脈之海,統(tǒng)帥一身陽氣,通過對調節(jié)督脈功能進行調節(jié),可以使機體內的陽氣旺盛,從而能夠排除風寒濕[4]。鋪灸普遍應用于督脈,這種針灸成為督灸。改良式督脈灸是在常規(guī)督脈灸的擴大針灸面積對督脈經、膀胱經第一側線和華佗夾脊穴的連線進行針灸,能夠更好的起到溫經通絡、活血化瘀、散寒除濕、補益氣血的作用,可以有效緩解產婦的諸多不適癥狀,且無毒副作用,無需停止母乳喂養(yǎng)。
在本次研究中應用改良式督脈灸的觀察組治療效果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說明改良式督脈灸對產后疼痛的治療具有更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改良式督脈灸治療產后身痛效果較好,提高對產后身痛的治療有效率,值得臨床推廣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