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庭利,李曉昕,郭蘭萍
1.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一中,寧夏 銀川 750001;2.澳門科技大學,澳門;3.中國中醫(yī)科學院 中藥資源中心,北京 100700
豆類泛指所有能產(chǎn)生豆莢的豆科植物[1],其種類繁多、營養(yǎng)豐富,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2]。部分豆類如綠豆、赤小豆等為“藥食兩用”品種。我國豆類分布廣泛,常見的豆類有大豆、綠豆、蠶豆、豌豆、赤豆、豇豆、菜豆、扁豆、木豆、落花生、赤小豆、鷹嘴豆等。但作為中國農(nóng)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食用豆在中國糧食生產(chǎn)中所占比重卻較小[3]。因此,充分認識各種豆類的營養(yǎng)特性和保健功能,對擴大豆類使用量,改善我國居民飲食結(jié)構(gòu),促進健康保健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旨在系統(tǒng)地比較各種常見豆類的性味功效、物質(zhì)基礎(chǔ)等基本特性,為民眾選擇和食用豆類提供參考。
我國廣泛分布有豇豆屬和木豆屬的多個野生種,是蠶豆、豌豆、綠豆、菜豆、豇豆等食用豆類主產(chǎn)國,還是綠豆、赤小豆等的起源中心和遺傳多樣性中心[4]。我國食用豆類栽培歷史悠久,有20多種食用豆作物進行栽培[5]。2001年,我國食用豆類作物的種植面積超過6 700 000 hm2。據(jù)FAOSTAT統(tǒng)計數(shù)據(jù),2001年我國蠶豆和豌豆種植面積占世界總量的45.7%和15.7%,分列世界第一和第二位,綠豆產(chǎn)量居世界第二位[6]。
由于豆類具有很好的固氮作用,因此生產(chǎn)中通常與其他作物間、套、輪作,一方面可以節(jié)約用地,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土壤[7]。豆類幾乎在中國各地均有分布,如蠶豆、豌豆分布廣泛,既可以在高寒地區(qū)夏季栽培,也可以在南方冬季稻茬填閑種植;鷹嘴豆、扁豆適于特干旱貧瘠土壤冷季栽培;綠豆、菜豆、豇豆、赤小豆、藊豆適宜夏季種植于溫帶和暖溫帶地區(qū);木豆適宜種植于長江流域及以南各省荒山、荒坡地區(qū)[8](見表1)。
多數(shù)豆類性平,味甘。豆類普遍含有多種優(yōu)質(zhì)蛋白、碳水化合物、少量脂肪、膳食纖維、不同種類的維生素以及多種微量元素,多數(shù)豆類含有鈣、磷、鉀、鈉、鎂(見表2)。豆類的蛋白質(zhì)含量不僅遠遠高于一般的蔬菜水果,還是同為種子的小麥、稻米等谷物的3~5倍,甚至高于雞蛋、牛肉、魚等動物類產(chǎn)品[9-14]。例如,大豆蛋白質(zhì)含量高達35%以上[15]。
食用豆類在我國應(yīng)用歷史悠久,現(xiàn)代醫(yī)學證明豆類具有降低膽固醇、降血糖、降血壓、降血脂等諸多作用。據(jù)報道,每天堅持食用豆類食品約2周的時間,人的免疫力會得到提高,并降低患病的概率。例如,黃豆具有降低人體膽固醇,減少動脈硬化,預防心臟病、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的功能。而食用黃豆制成美味的豆腐、豆?jié){的同時,也可起到健康養(yǎng)生的作用。不同的豆類健康保健功能并不完全相同,根據(jù)自身身體情況及愛好選擇服用不同的食用豆類及服用方法,不但服用效果會更好,還會不斷豐富食用豆類的健康飲食文化,如三伏天高濕、高熱,可能造成人們食欲不振、失眠、中暑或者是身上長痱子,此時民間常用三豆湯或五豆湯清熱解暑、健脾利濕[16]。
表1 我國主要豆類分布地區(qū)
表2 豆類的性味、成分、功能與主治及藥理作用
續(xù)表2
續(xù)表2
我國國土遼闊,地貌、氣候復雜多樣,給予豆類優(yōu)良的培養(yǎng)傳播環(huán)境。豆類文化充分地融入到了古代中國的生活中,文人用詩詞歌賦贊美不同的豆類,描述著自己的生活。同時豆類又是治病良方、養(yǎng)生逸品,因而上到皇室貴族、王侯將相,下到文人雅士、平民百姓的生活中都有豆類的影子。
大豆出現(xiàn)的時間很早,并貫穿著整個華夏文明。大豆在古漢語中被叫做“菽”,人們很早就在殷墟甲骨文中發(fā)現(xiàn)了有關(guān)菽的初文?!蹲髠鳌罚骸爸茏佑行侄鵁o慧,不能辨菽麥”?!对娊?jīng)》:“中原有菽,庶民采之……七月烹葵及菽”。《戰(zhàn)國策》:“五谷所生,非麥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抖Y記 · 檀弓下》:“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孟子 · 告子上》《魚我所欲也》:“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盾髯?· 天論》:“君子啜菽飲水,非愚也,是節(jié)然也”。唐 · 白居易《祭李司徒文》:“至于豆殤之會,軒蓋之游,多奉光塵,最承歡會”。唐 · 杜牧《贈別》:“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全唐詩》《??谥{》:“豆入???,勢不得久”。宋 · 蘇軾《又一首答二猶子與王郎見和》:“煮豆為乳脂為酥,高燒油燭斟蜜酒”。
綠豆自古以來都是消暑的佳品,深受人們喜愛?!熬G珠汨汨沁心脾,宛若青城響雪施。喜煞醉翁開倦眼,煩疴立失撫征騎”,古人將綠豆比成綠珠,飲湯時仿佛盛夏置身于四川青城山望瀑布一樣地涼生碗底、醉意全消、病苦頓忘,而想重上征騎。
赤小豆在古代就已經(jīng)被入藥。相傳宋仁宗曾經(jīng)身患痄腮,道士贊寧便將60~70粒赤小豆研細末醋調(diào)敷之,治愈了他。李時珍記載:“若加萱麻根末更佳”。赤豆多被用于做赤豆粥或赤豆湯以起到清熱解暑的功效。《荊楚記》:“冬至日作赤豆粥”?!稓q時雜記》:“冬至日以赤小豆煮粥,合門食之,可免疫”。在寒冬的臘月初八,人們喜愛吃的臘八粥中也會放入赤豆,十分美味。
蠶豆在古漢語中也被叫做“胡豆”?!侗静菥V目 · 谷部第二十四卷 · 蠶豆》:“胡豆,豆莢狀如老蠶,故名”?!短接[》中:“張騫使外國,得胡豆種歸”指此也?!敖袷袢撕舸藶楹?,而豌豆不復名胡豆矣”,也就是說蠶豆原產(chǎn)地在西域或歐洲,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時把它引進到了中原,人們稱之為胡豆或豌豆。蠶豆也常出現(xiàn)在文人的詩歌中。清 · 汪士慎《蠶豆花香圖》:“蠶豆花開映女桑,方莖碧葉吐芬芳。田間野粉無人愛,不逐東風雜眾香”?!缎煜伎陀斡?· 滇游日記二十八》:“皇閣,又有二洞明敞可居,欣然愿為居停主。乃東向從小路導余,五里,抵山下,過一村,即藥師寺也。遂停杖其中。其僧名性嚴,坐余小閣上,摘蠶豆為餉。時猶上午,余欲登山,性嚴言,玉皇閣躡峰而上十里余,且有二洞之勝,須明晨為竟日游,今無及也”。
豌豆在古漢語中被叫做“戎”。豌豆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山西太原以北。《史記》中有記載“戎”最早出現(xiàn)在“唐虞以北”,并且豌豆在古代已經(jīng)大量種植,《管子 · 戎》記載:“北伐山戎,出冬蔥與戎菽,布之天下”。而歷史上“出胡地者大如杏仁”,至今仍以晉北高寒山區(qū)種植的為最好。從古至今,我國都有立夏要吃糯米豌豆飯、鴨蛋的習俗,被稱作“立夏進補”。
鷹嘴豆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尼羅河流域開始栽培。目前,在非洲、大洋洲及其他地區(qū)都有廣泛栽培。沒有文獻記載鷹嘴豆傳入中國的時間,但現(xiàn)在新疆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為鷹嘴豆最最大的生產(chǎn)地。
最早記錄落花生的文獻是1503年《常熟縣志》。清 · 王鳳九在《匯書》中記載:“此神(花生)皆自閩中來”。清初(公元1655年),王沄所著《閩游記略》中說:“落花生者……今江南亦植之矣”。清 · 檀萃《滇海虞衡志》中記載落花生為“宋元間與棉花、番瓜、紅薯之類,粵估從海上諸國得其種歸種之……高、雷、廉、瓊多種之”。因此可以認為約在16世紀初葉或中葉,即明代弘治至嘉靖年間,由華僑將落花生種子引進福建、廣東,然后逐漸引至他省,形成我國重要的油料植物。在我國,花生生長屬山東最佳,現(xiàn)世界各地廣泛栽培。唐 · 鄭愚《落花生》:“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夜臼和煙搗,寒爐對雪烹。惟憂碧粉散,嘗見綠花生”。
木豆約2000多年前起源于印度,從印度西北部傳入尼羅河流域及非洲其他地區(qū),在非洲東部形成了木豆栽培種遺傳多樣性的次生中心,最后從印度東部傳入中國和澳大利亞。
豇豆起源于非洲埃塞俄比亞,中國是第二起源中心。公元3世紀初,張楫所撰《廣雅》中便有了豇豆的記載。豇豆分為長豇豆和飯豇兩種,而在中國長豇豆變異性很大,種質(zhì)資源豐富,栽培也非常廣泛,因此豇豆文化也非常的廣泛。湖北宜昌民歌:“高山頂上一口洼,郎半洼來姐半洼。郎的半洼種豇豆,姐的半洼種西瓜,她不纏我我纏她”?!遏埂罚骸熬G畦過驟雨,細束小虹鯢。錦帶千條結(jié),銀刀一寸齊。貧家隨飯熟,餉客借糕題,五色南山豆,幾成桃李溪”。俗話說“谷雨前后,種瓜種豆”,谷雨時節(jié)起,是農(nóng)事忙碌的開始。類似的農(nóng)諺還有“大豆除瓣,豇豆除蔓”“苞谷地里豇豆胖,高粱地里麥腳長”等。
菜豆約16世紀末傳入中國。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6年),張宗法的《三農(nóng)紀》文字確鑿地記載了菜豆。嘉道年間(公元1796—1850年),吳其溶的《植物名實圖考》畫下了菜豆的逼真圖畫。
扁豆及蕓豆,有詩描繪《采蕓豆》(清平樂):“前庭一角,土瘦修畦薄。種豆春觀花競灼,籽熟秋仁脹殼。兢兢戰(zhàn)戰(zhàn)攀墻,牽藤采莢盈筐。取粒烹之鼎釜,鄰孩咽唾饞香”。
藊豆起源于印度、非洲和東南亞地區(qū),約公元1700年傳入我國。《唐本草》記載:“扁豆北人名鵲豆,以其黑而白間故也”。北宋 · 蘇頌《圖經(jīng)本草》記載:“扁豆久不著所出州土,而宋時則處處有之。扁豆蔓生,大葉細花,花有紫、白二色,莢生花下,其實有黑白二種,白者溫而黑者小冷,入藥用白者。黑者名鵲豆,因種子色黑,間有白道,狀如鵲羽,故有此名”。清 · 黃樹谷《詠扁豆羹》記載:“負郭無農(nóng)課,他鄉(xiāng)學圃能。短墻堪種豆,枯樹惜沿藤。帶雨繁花重,垂條翠莢增。烹調(diào)滋味美,慚似在家僧。谷雨方攜子,梅天已發(fā)秧。枝枝盤作蓋,葉葉暗遮旁。伏日炎風減,秋晨露氣涼。連朝憧仆善,采摘報盈筐”。清 · 鄭板橋創(chuàng)作的對聯(lián)記載:“庭春雨瓢兒菜,滿架秋風扁豆花”。明 · 王伯稠《扁豆花》記載:“豆花初放晚涼凄,碧葉蔭中絡(luò)緯啼,貪與鄰翁棚底語,不知新月照清溪”。
總之,食用豆類品種繁多,在世界各國都有種植。我國多樣的地理環(huán)境有利于各種食用豆類的培育,不少食用豆類起源于我國,一些食用豆類的產(chǎn)量位居世界前列。很多食用豆類在我國都可以找到適宜的生長地區(qū),各地可因地制宜,選擇性種植豆類。當今時代,人們將食用豆類當作糧食、飼料以及用來入藥,不僅是因為豆類營養(yǎng)豐富、蛋白質(zhì)含量高,還是由于其不同于動物肉類含有膽固醇,飽和脂肪含量少,豆類服用后不宜長胖,是非常好的減肥美容食品[17]。俗話說“豆子是地里長出來的肉”。近些年來,隨著素食主義者數(shù)量的增多,食用豆類服用量也在不斷增加,發(fā)展前景極其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