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早大
“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边@是清代文人汪文柏贈給當時紫砂壺名家陳鳴遠的一首《陶器行》中的著名詩句,被許許多多的愛壺之人所熟悉,更被宜興紫砂藝人奉為一句口頭禪。陽羨,就是如今宜興的古稱,一丸土,說的就是紫砂泥料。那么,紫泥究竟有何特別之處,竟然讓人把人間的珠寶玉器都不放在眼里呢?其中的奧秘就藏在這由宜興紫砂泥料燒制而成的紫砂壺中。紫砂壺具有很好的透氣性,既能把茶葉的香味很好的釋放出來,又沒有熟湯味,這對于講究喝茶品茗之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點。紫砂還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可以捏制各種形態(tài)的紫砂壺型,上面還可以施以陶刻、彩繪、釉彩等等不同的裝飾手法,充分表達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藝術審美,從而引起人們的共鳴,贏得更多關注的目光。
在紫砂器型的創(chuàng)作設計上,宜興紫砂藝人經常從大自然和生活中尋找題材和靈感來源。宜興有著“竹的海洋”的美譽,田間鄉(xiāng)下的房前屋后,山野丘陵的茶園旁邊,到處可以看到竹子的身影。著名的旅游景點“宜興竹海”可以說是天南海北的旅游觀光客來宜興必去的景點,竹的海洋綿延蘇、浙、皖三省,縱橫八百余里,素有“華東第一竹?!敝Q?!凹毤氾L清撼竹,遲遲日暖開花。”每當夏日炎炎的時候,我也會經常去那里乘涼采風,對于竹子的熟悉程度越來越深,也專門有意的仔細觀察了竹子的細節(jié)特征,而且中國人對于竹有著不一樣的感情,于是特別想創(chuàng)作一把與竹元素有關的紫砂作品。
我的這件紫砂作品“欣竹提梁”采用了“以竹入壺”的造型方式,用竹子的元素塑造了紫砂器型之美的同時,也把蘊含在其中的中國傳統(tǒng)竹文化表達的淋漓盡致。此壺壺身皆有大小不等,自然組合的竹節(jié)包裹而成,看似隨意的大小塊狀其實彰顯出“自然得天趣”的審美藝術,竹節(jié)造型剛勁有力,拱衛(wèi)著壺身仿佛拔地而起,充滿了生命的活力。流嘴筆直而簡短,姿態(tài)優(yōu)雅,出水爽利,圓圓的壺蓋和壺身結合的嚴絲合縫,上面的壺鈕由幾節(jié)小小的竹段點綴而成,趣味盎然,既富有美感又實用性極強,拿捏起來非常舒適。由竹片化身而成的提梁優(yōu)雅地連接著壺的兩端,使得整器從平面空間延伸到了立體空間,下面壺身的實和上面提梁營造的虛,都以精致入微的竹元素形象,和諧統(tǒng)一地結合在一起,充滿了空靈的意境,仿佛看到節(jié)節(jié)高升的竹林隨風搖曳,高聳入云,讓人觀之不禁心曠神怡,思緒萬千。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關于竹子的贊美之詞不勝枚舉?!耙Фㄇ嗌讲环潘?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鄭板橋先生這首千古流傳的詩句,可以說把竹子堅貞不屈、剛正不阿的精神品質描寫得淋漓盡致。竹子無懼風雪、四季常青,外面的表皮堅韌,里面確是中空有容,這種不畏嚴寒、高潔有節(jié)、生機勃發(fā)、無畏向上的自然姿態(tài)常常用來比喻君子高士無所畏懼的高尚品格和謙謙有禮的優(yōu)秀品質。除此以外,竹子在植物中壽命是比較長久的,所以人們喜歡用竹子來比喻長壽安寧,還有“竹報平安”等等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與竹有關的美好寓意。晉代著名隱士、文人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有云:“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逼渲小靶馈标U述了草木生機旺盛的樣子。所以我的“欣竹提梁”也正是要通過生機旺盛、清秀俊逸的竹子形象,賦予紫砂藝術獨特的造型之美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美,讓我們在把玩欣賞紫砂壺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蓬勃向上、欣欣向榮的濃濃祝福之情。
結語:“陽羨秀色譽神州,陶都紫砂甲天下?!币伺d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不僅使其擁有了山明水秀、竹海茶園的秀麗風光,更是使其蘊藏了豐富的紫砂原礦。在這片美麗而又富饒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宜興紫砂藝人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兢兢業(yè)業(yè)的刻苦專研,把這看起來普普通通的紫砂泥巴賦予了智慧和靈氣,形成了獨步天下的紫砂藝術,傳承千年而經久不息。在今后的紫砂藝術道路上,我們要在傳承經典的基礎上,更加努力的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像竹子一樣“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為宜興紫砂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