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輝,王 浩,李 雪
(周至縣林業(yè)局,陜西 周至 710411)
山茱萸(Cornusofficinalis)別名山萸肉、棗皮,為山茱萸科山茱萸屬落葉灌木,為暖溫帶陽性樹種,對地域氣候的適應性較強,在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生長分布稀少,主產于我國的亞熱帶和北寒帶之間的溫暖帶,長江流域至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的山地和丘陵地區(qū),北起山西、河北,南到四川、湖北,東起浙江、山東,西至甘肅等十一省境內近60個縣市,各地境內山大溝深、重巒疊嶂、地勢高低懸殊,海拔高度差異、地理分布地形的小氣侯衰化分明,具有生物多樣性生存的絕佳條件,形成種系豐富的“物種資源庫”。
山茱萸果皮和果肉均可入藥,具有抗菌、利尿、降壓、升白和免疫等多種生理活性,其藥理作用在于(1)對免疫系統(tǒng)影響、(2)抗炎作用、(3)降血糖作用、(4)抗休克、強心作用。
市場已有的“紅山珍”(陜西佛坪縣)、“山茱萸酒”(陜西太白縣)、“山茱萸養(yǎng)生酒”(河南西峽酒廠),就山茱萸主要原料釀制而成系列產品,山茱萸營養(yǎng)液飲料、山茱萸舒腦降壓保健品、山茱萸茶、山茱萸汽水、香檳和山茱萸口服液、山茱萸果醬、果凍、蜜汁、罐頭等系列保健飲食品開發(fā)前景看好,開發(fā)前景不可估量。
選擇樹干粗壯、冠型茂盛、抗病蟲害能力強的中齡樹作為采種母樹(登記標號的優(yōu)樹),在山茱萸果實成熟季節(jié),及時采摘,從中再挑選個大籽飽、無病蟲害的果、待果實揉軟后不去肉,洗凈陰干后做種。
種子采集后可以進行沙藏或者浸漚法進行處理。
種子鋪設以秋季沙基設床逐層處理效果好,即脫皮后的山茱萸種子放入5%堿水揉搓,再放入沸水攪拌,浸泡1 d后進行晾曬,如此反復3~5 d,待90%種殼有裂口,按照1∶4比例拌合細砂,儲層砂藏,注意保濕,不能積水。通過砂藏催芽不僅出苗快(種芽萌發(fā)需180 d),還有較高的出苗率,處理也方便。結合濃硫酸低溫層積2個月進行發(fā)芽實驗表明,可以壓縮種子催芽時間,從而促使種子早發(fā)芽早播種。
用恒溫60~70 ℃溫水侵泡種子2 d,再用尿液寖泡種子15~20 d進行挖坑悶漚,或者將種子與農家肥、草木灰拌均勻(食草牲口糞70%,草木灰30%),每60 kg種子拌80 kg糞灰放入坑內悶埋。經常保持濕潤,注意排水,不能積水。120 d后開始檢查,如果發(fā)現(xiàn)糞灰生菌、手感發(fā)熱、種殼破頭應該立刻攤晾或者立即播種,防止催芽過長影響播種,如無以上現(xiàn)象繼續(xù)催芽。
春分前后,處理的種子有30%破口萌動時,即可插入苗床。每洼3~4行,行距30 cm,溝深5~10 cm種子均勻點播,先蓋牛糞1.5~2 cm,再蓋1.5~2 cm的土,保持防澇,30 d發(fā)芽出土。每667 m2需種子40~60 kg。
幼苗出土后,注意墑情。出苗3~4葉片后,根據(jù)出苗率提苗,同時除草2~3次。留苗距離7 cm,6~7月追肥2次,結合中耕每公頃施尿素30~60 kg或棉籽餅1 500 kg,也可以用腐熟的圈肥撒于行間,并將肥料翻入投中,然后澆水。幼苗生長25~30 cm,陽坡強光處要注意遮陰保墑。入冬水要及時灌溉,并在封墑保水也可覆蓋農家雜肥,確保幼苗順利度過寒冬。苗木出圃一般需要兩年,苗高70~100 cm左右時在春分前后栽植。
山茱萸萌芽期較早,各地宜在土壤解凍后栽植。最好在頭一年秋天將栽植坑挖好,這樣有利于土壤熟化,積雪保墑。春季苗木地上部分還未生長,而根系卻活動較早,蒸騰小易成活,當年生長量很小。早春時間短,為抓住這最佳時機,在栽植程序上應先陽坡,后陰坡,先低處、后高處;先輕質土壤,后重質土壤。
應該選擇苗齡在2年以上,地徑在0.8~1.0 cm以上,高度在80 cm以上,分枝均勻,根系發(fā)達完整,側根較多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無蟲卵或越冬蠶大小整齊一致的優(yōu)質苗木。對不合要求苗木應及時刮除,另作處理。
幼苗栽植,坑穴要大于根系,并且在坑穴內散放腐熟底肥,穴內底肥要混均,上面再蓋一層土,然后即可栽樹。栽樹時,查看根系完整性,修剪爛根斷根,剪口向下,以利于傷口愈合??捎媚酀{沾根提高栽植成活率,苗植穴正中,防止風折,嫁接苗的接口面應向迎風面。栽后灌溉及時、澆足澆透,水下滲后進行封土保墑。
首先,以保證生態(tài)系統(tǒng)安全為基礎,建立有利于生物防治和生態(tài)平衡的環(huán)境條件,提高生物多樣性,維持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
其次,優(yōu)選優(yōu)種,如選育抗性強品種,種子疫苗檢疫,培育壯苗、加強栽培管理,采取中耕除草、耕翻曬垈、清潔田園、輪作倒茬、田間套種等。
再次,結合物理防護和生物防治措施,如光誘滅蟲,機械捉蟲,釋放天敵、人機結合性除草等。
最后,降低農藥副作用,結合有效農藥,采取物理和生物措施,在確保生產安全和環(huán)境安全的前提下,按照用藥規(guī)范、使用低風險的農藥。
6~7月時,用D-M粉劑(敵馬粉)或辛硫磷進行對山茱萸樹盤根土處理,撒施后將藥粉淺鋤翻入土內,毒殺地下越冬幼蟲和蟲蛹,有效殺蟲率可達90%以上。樹冠噴藥8~9月上旬前后,噴藥2次,用2.5%溴氧菊酯5 000~6 000倍液或20%殺滅菊酯4 000~5 000倍液及其石硫合劑藥劑,預防白粉病、炭疽病和角斑病等病害,及時清理殘敗枝干落果、預防木撩尺蠖等害蟲入土越冬。
修剪是山茱萸種植的一項重要技術措施,山茱萸枝條柔軟,在幼樹時候就應該以整形為主,以修剪為輔。幼樹去梢留桿,保留3~5主桿,主桿留3~5副枝。成苗樹冠的修剪有疏剪、短截、長放等幾種,山茱萸以頂端花芽為主,短截促進分枝。整體以自然分叉形和主干分層形為整體樹形,樹高1.5 m便可進行修剪定形,使其低于短冠、枝系分布均勻、通風透光、早日開花掛果,成年樹豐產穩(wěn)定,老樹復壯,促進花芽分化增加結實率。老樹管理上,要于落葉后剪去枯枝、病枝、重疊枝及分蘗萌生枝,以利于老樹養(yǎng)分上傳樹桿復壯。
施肥方法,每年落葉后施基肥采用環(huán)狀溝和條溝施肥法交替使用,可用發(fā)酵漚后的食草類牲口糞便環(huán)形施肥,也可施有機肥100~150 kg·株-1,并混入過磷酸鈣5~20 kg·株-1。
20世紀80年代末,山茱萸價格曾達到200元·kg-1,1999年底山茱萸含核5%者達105~120 kg,2000年突破200元·kg-1大關,達到歷史最高水平300~320元·kg-1,出口規(guī)格360元·kg-1。2001年以后,山茱萸供大于求,價格逐年下跌,近幾年來,山茱萸價格基本維持20元·kg-1左右。
在短短的幾十年間潮起潮落,價錢變化如此之大,在許多大宗藥材中實屬罕見,這樣上下波動不穩(wěn)定的價格使藥農盲目擴大規(guī)模,更有甚者在山茱萸藥材中摻假摻偽,降低了藥材品質迫使藥材價格極具下跌,有些藥農見此現(xiàn)狀時有盲目砍樹的現(xiàn)象發(fā)生。山茱萸目前等傳統(tǒng)中成藥的配方,市場雖有飲品等相關產品,但比例占之甚少。雖然山茱萸在國內外及全球其他地區(qū)具有較高的聲譽,然而,山茱萸真正藥用和營養(yǎng)保健品的價值,遠遠沒有被人們所認識,有待進一步開發(fā)研究乃至加工新產品,加大科研開發(fā)力度,加強山茱萸深加工的研發(fā),增加附加值,提高產、加、銷一條龍水平,提高其國際市場競爭力,扶持山茱萸產業(yè)成為強勢產業(yè),成為了解該問題的關鍵,使它進一步造福于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