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房地產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陳宜明
一是“人”。人有雙重屬性——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自然屬性當中,最基本的要吃、喝、拉、撒、睡、衣、食、住、行。再進一步說,客觀的事物、規(guī)律、現象在人腦中要有反映。人腦對這個反映要作出判斷,有思維。其次,人有社會屬性。社會屬性是基于一定的經濟基礎、一定的民族、一定的地域、一定的團體以及一定的家庭。在社會屬性范圍內,人和人之間要交往、要溝通。
二是“居”,指“居所”,今天重點講住宅。剛才馮會長致辭時說,經過改革開放40 年、新中國近70 年的發(fā)展,想穿什么基本能滿足了,想吃什么也能滿足了,想去哪兒也能去了,但是想住什么還有差距。因此,如何在現有的住宅的量的前提下來滿足居住者的需求,滿足他基于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產生的對住宅的需求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如果從國家層面來講,那就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在住宅問題上的具體體現。
三是“環(huán)境”。環(huán)境可以從不同的尺度、范圍去探討,有室內環(huán)境、室外環(huán)境,有住區(qū)環(huán)境、社區(qū)環(huán)境、城市環(huán)境以及更大的環(huán)境,
如何優(yōu)化室內功能布局、充分利用室內空間?回想我國住宅的發(fā)展歷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住宅里面有什么?一個白熾燈、一兩個插座,屋子里是白色刷墻,如果在單位式住宅里面,刷一些防水漆,廚房也沒有成套的櫥柜。
到了上世紀70 年代末、80 年代初,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后,人的需求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提高了,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電視機開始進入家庭,但是住宅功能并沒有滿足居民對住宅的需要。比如說買了電視機之后,室內沒有公共天線,買了電視機的家庭在陽臺和屋頂裝室外天線。那時候,北京有一個漫畫,一個住宅被蜘蛛網一樣的天線罩住了。說明兩個問題: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提高, 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家電進入家庭了。另一方面說明住宅沒有適應這種變化。
截至2012 年,城鎮(zhèn)居民每百戶家庭洗衣機的擁有量是98 臺,冰箱擁有量98.5%,空調擁有量136.1%,電視機擁有量126.8%。這四大家有電器,兩個超過了100%,意味著每個家庭擁有一臺以上的空調和彩電。這是2012 年的數據,2013 年以后統(tǒng)計局改變了統(tǒng)計內容,調整成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沒法再折算?,F在看肯定都超過了100%。因此,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家電進入家庭以后,對住宅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例1:五年前我去德國訪問,考察一個住宅,一個建筑師帶我看了他設計的一套德國普通居民家庭。進去之后我問他面積多大?他說130 平米??赐暌院?,我感觸很深。他的功能和室內空間利用比我們很多住宅都合理。
首先,衛(wèi)生間20 多平米,里面兩個面盆,拉開了距離,中間有一個小便池,沿著20 多平米一側的主墻布置。對面的一側主墻有三個功能:一是淋浴間,一個浴盆,三是衣架閣。有洗換衣服,孩子的第一層,父母的在高層,一直到頂。這個布置,在我國很多住宅還沒看到。我們住宅里面的衛(wèi)生間,從80 年代的住宅開始,1.5 平米,里面就放一個坐便器。后來慢慢擴大,加了洗浴功能,逐漸擴大到2 平米、3 平米、4 平米,現在一些大戶型住宅里面,面積還更大。但是開敞性不夠,里面做了很多隔斷??戳怂墓δ芎筒季忠院螅矣泻芏喔杏|。
二是餐廳和起居室布置在一起。一個大桌, 五六把椅子,左側放一個電視。我問他家里吃完飯,客人來了交流怎么坐。他說就在這里,吃完飯大家交流一下,然后各回各的房間。這個功能比我們使用得合理。
三是儲物間把空間充分利用起來。兩個儲物間都是在房間和起居室、房間和過道之間的拐角處或者凹陷處做的。這個布置,在130 平方米的范圍內,把功能優(yōu)化得很合理,把空間利用得很充分。
再看目前建的130 多平方米的住宅,進去以后是很寬闊,2 個廳,進門以后的左右兩側,但是餐廳利用率不高。如果一家3 頓飯都在家里吃,每頓飯一個小時,餐廳利用率3 個小時,除以白天的時間(12 小時),占25%。起居室布置得也很大?,F在鄰里之間,同事之間、朋友之間,互相在家里坐一坐的機會不大了。想見面一般在外面,茶館、咖啡廳、餐廳。朋友之間的來往方式和地點變了。
這些社會上行為的變化,對住宅功能的布置和空間利用都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我舉德國的例子不是讓我們照搬,是應該研究國內人民群眾在生活提高以后對住宅功能的新需求。
例2:日本80 年代開發(fā)的老年住宅,房間很小,空曠的地方5 個人一站基本就滿了。功能很全,有監(jiān)控、緊急呼叫、起居設施都很配套。
日本的老年住宅面積不能大,因為老年人在家里經常走不穩(wěn),當他走不穩(wěn)打趔趄的時候能夠很快扶到固定的東西來支撐他,避免摔跟頭。他說如果往前摔,手有一個支撐。如果往后摔,危險就大了。
日本對待老年住宅的理念更合理、更符合人的行為需求。中國也有這樣大小的戶型,但缺乏這個理念。因此,現在的老年住宅八九十平米,挺大的一個廳,廳里除了擺必要的家具以外,很空曠。再注意觀察一下,特別是80 歲以上的老人,走路往前探伸,走不穩(wěn)要伸手去扶,如果空曠就很麻煩。
人是自然的產物,有自然的屬性,技術不能切斷人和自然的聯系。比如做一個封閉的空間,把人放在封閉的環(huán)境下,盡管空氣環(huán)境很好、功能很全,在里面待的時間不長,要出去和自然接觸。因此,合理利用技術手段是在自然條件滿足不了人的需要的時候來填補這些空缺。比如,夏天覺得熱,當外邊的風吹進來還不覺得涼快的時候,有了電扇和空調。但是把人放在一個封閉空間,溫度再好,再舒適,切斷了人和自然的聯系,人仍然不能得到滿足。
例1:峨眉山伏虎寺有一個離垢園。伏虎寺沿著中軸線依次布置,有大雄寶殿,有禪房、僧舍等等。在大雄寶殿這個地方做了一個“圍和”的建筑。大雄寶殿沒有塵土,冬天房頂上沒有落葉。長期以來,人們認為這是大雄寶殿里的大佛對這個院子的庇護,才有這個效果?,F在的人發(fā)現了,不是這個道理。大雄寶殿坐西南向東北,而這個地方的季風是東北風大于西南風,因此在冬天的時候,東北風沿著中軸線從山門吹上來,在大雄寶殿圍和的空間里產生旋風,旋風帶走了落葉和積雪,因此它很干凈。冬天不用掃落葉和積雪。因此,康熙皇帝題了三個字“離垢園”。古人搞建筑的時候,很巧妙地利用了自然的地勢條件。
例2:深圳建筑科學研究院的辦公樓是我國三星級的綠色建筑(運行)。這個建筑在設計的時候按標準選擇280 千瓦的風機,夏天只運行一臺,荷載只有60%,沒有全滿運行。為什么呢?他在建筑上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遮陽、通風、采光、降溫等等,提高了人的舒適度。對比人在自然條件下得到的涼爽和人在空調環(huán)境下得到的涼爽,體感是不一樣的。
在現有技術條件和物質條件的基礎上,如何最大限度地滿足人的需要,這是我們在工作、管理當中始終堅持的。
我認為全方位推動綠色房地產業(yè)發(fā)展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從深度上推動綠色建筑的發(fā)展。我國“十三五”建筑節(jié)能和綠色建筑發(fā)展規(guī)劃,提出全產業(yè)鏈發(fā)展綠色產業(yè)?,F在如果以綠色建筑為抓手,有了綠色建材的評價標準,向前延伸了。往后發(fā)展,我又提出綠色建筑、綠色住區(qū)、綠色社區(qū)、綠色城市,中國房地產業(yè)協會人居環(huán)境委員會發(fā)布的《綠色住區(qū)標準》。因此,在不同的階段,都在出臺和實施相應的標準,這是從深度上說。
二是從廣度上說,要通過綠色建筑支撐綠色社區(qū)。從綠色社區(qū)到綠色城市,綠色發(fā)展的覆蓋面越來越大,不斷為消費者、居住者所接受。
人居環(huán)境發(fā)展到這個階段,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住宅產業(yè)發(fā)展從量向質的提高進行轉變。能否得到安全、舒適、滿意的條件,是美好生活需要在住宅這個問題上具體的體現。(第十屆中國人居環(huán)境高峰論壇發(f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