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靜 芬
(新鄉(xiāng)市中心醫(yī)院 新鄉(xiāng) 453000)
慢性傷口是因傷口感染或異物殘留等多種因素而導致傷口長期不愈合,增加患者痛苦及治療費用,給患者精神及經濟均造成雙重壓力,而且病情長期遷延不愈,會大大增加醫(yī)療風險和醫(yī)療糾紛隱患[1]。研究表明,負壓傷口技術為臨床一種新型的負壓治療傷口技術,利用智能化負壓吸引器,并通過連接管與敷料填充,形成一個圍繞著傷口的密閉環(huán)境,可間斷或持續(xù)產生負壓,作用于傷口處,加快傷口處血液循環(huán),減少傷口處感染發(fā)生,促進傷口愈合[2]。為進一步明確負壓傷口治療術作用機制,筆者提出給予慢性傷口負壓治療,總結如下。
我院從2016年7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00例慢性傷口患者進行本次研究,按照1∶1比例配對法分為兩組。對照組100例,男60例,女40例,平均年齡(55.40±15.85)歲,平均傷口面積(34.40±31.05)cm2,平均傷口體積(58.90±53.40)cm2,滲液pH為(8.75±0.65);觀察組100例,男55例,女55例,平均年齡(56.20±16.30)歲,平均傷口面積(33.92±30.15)cm2,平均傷口體積為(59.25±54.89)cm2,滲液pH為(8.95±0.75)。兩組研究對象基礎資料經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慢性傷口的治療,包括清理傷口并包扎,敷料及時更換,實施抗感染治療。觀察組先對患者傷口進行清創(chuàng)后,實施給氧負壓傷口治療,首先對醫(yī)護人員進行專業(yè)操作培訓,熟悉“十步法”治療;實施負壓傷口治療,按照“十步法”的操作過程,實施負壓傷口治療。生理鹽水對傷口反復清洗,將組織碎片和腐肉清洗出,傷口及周圍皮膚用干紗布擦干,同時注意保護皮膚。置入管道前,先做儀器預熱,之后封閉傷口,調控儀器壓力-125mmHg,連接吸引管道,采用間歇吸引模式,每吸引5min需休息2min。
(1)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傷口治療效果,療效評價標準[2]:顯著改善:觀察傷口徹底愈合且無感染;改善:傷口愈合良好,但有少量并發(fā)癥;無效:傷口愈合不佳,甚至傷口惡化。若治療無效,立即采用其他方法治療,提高療效??傆行蕿轱@著改善率與改善率之和。(2)對比兩組傷口愈合時間、傷口溫度、滲液PH和PUSH計分。(3)統(tǒng)計兩組傷口面積、體積縮小率:傷口面積=傷口長度×傷口寬度;傷口體積=傷口面積×傷口深度;傷口縮小率=原傷口面積與測得傷口面積差/原傷口面積×100.0%。(4)對比兩組住院時間、換藥次數、抗菌藥物使用情況、換藥疼痛程度。根據數字化疼痛強度記分表(NPIS)[3]對患者的疼痛程度進行評價,計分為0~10分,0分無痛,1~3分輕度疼痛,4~5分中度疼痛,6~7分重度疼痛,8~9極重度疼痛,10分為疼痛。
數據分析工具使用SPSS20.0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方差表示,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100例,顯著改善33例,改善48例,無效19例,總有效率為81.0%;觀察組100例,顯著改善42例,改善51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93.0%。兩組間的差異間存在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慢性傷口愈合時間、傷口溫度、滲液PH和PUSH計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慢性傷口治療后指標對比
組別愈合時間(d)傷口溫度(℃)滲液PHPUSH計分對照組98.69±44.1132.05±1.447.65±0.609.75±4.85觀察組86.70±37.4234.52±1.657.25±0.137.91±4.15t2.07311.2796.5152.883P0.0200.0000.0000.002
對照組的傷口面積縮小率、傷口體積縮小率分別為(35.20±31.30)%、(66.40±18.20)%,觀察組的傷口面積縮小率、傷口體積縮小率分別為(44.85±35.92)%、(74.25±20.20)%,觀察組的傷口面積、體積縮小率均大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的總住院時間、換藥次數、抗菌藥物使用時間、換藥疼痛程度均低于對照組,兩組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情況對比
組別總住院時間(d)換藥次數(次)抗菌藥物使用時間(d)換藥疼痛(NPIS)對照組64.5±6.811.8±4.516.2±4.55.7±2.2觀察組45.2±5.05.2±2.110.6±3.54.3±2.0t22.86613.2919.8234.709P0.0000.0000.0000.000
隨著交通意外傷、工傷增加,以及臨床抗生素的不合理應用 ,慢性傷口發(fā)生率逐漸增加,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慢性傷口主要是指長期遷延不愈,或受感染等因素影響,導致傷口長期不愈合,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4]。傷口愈合受全身因素和傷口局部因素影響,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臨床治療比較棘手。傳統(tǒng)方法是采用更換敷料治療,換藥作為慢性傷口治療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最常用的是干性敷料,但容易導致創(chuàng)面發(fā)生結痂、脫水,影響上皮細胞生長,而且容易丟失生物活性物質,影響愈合速度[5]。隨著醫(y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人了解到負壓傷口技術,也有越來醫(yī)生認可該治療方法,將其用于臨床治療慢性傷口中,均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當前臨床治療中,采用負壓傷口技術治療慢性傷口取得顯著的治療效果。
負壓傷口技術也可稱為負壓封閉輔助閉合技術,作為一種新型智能治療模式,是通過智能負壓吸引,對傷口處形成密閉負壓環(huán)境,同時覆蓋透明膜,隔絕空氣,形成保護膜,避免傷口暴露而導致感染加重,增加傷口處血液循環(huán),減少水腫、傷口感染發(fā)生,促進傷口愈合[6],而且密閉狀態(tài)下,會導致傷口周圍組織浸潤,有利于上皮組織爬行。研究表明,最佳傷口愈合溫度為28~32℃,溫度升高雖然會導致致病菌繁殖加快,但考慮到溫度升高,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環(huán),加速血液運送,有利于傷口肉芽組織生長及傷口早日愈合。傷口治療過程中需做傷口沖洗,其目的在于降低感染發(fā)生率,但沖洗會降低傷口處溫度,一般需3d傷口才能恢復到最佳傷口愈合恢復[7~8]。為了促傷口早日愈合,臨床采用紅光或紅外線照射,通過增加傷口處溫度,改善傷口處血液循環(huán)。經本次研究統(tǒng)計,觀察組的傷口溫度高于對照組,表明負壓治療可增加傷口溫度,有利于傷口早日愈合。
此外,傷口感染發(fā)生多是因致病菌作用而發(fā)病,因此減少傷口感染發(fā)生的關鍵,在于抑制致病菌生長。研究表明多數病原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膿鏈球菌)生長環(huán)境為pH7.2~7.4,若pH低于7.2,則不利于病原菌生長形成。而研究表明,慢性傷口愈合過程中,多為堿性,但隨著炎癥反應消退,pH下降,滲液pH從堿性轉變?yōu)樗嵝訹9]。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的滲透pH值低于對照組,表明負壓可降低傷口處滲液pH,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促傷口愈合。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0%,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1.0%,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住院時間、換藥次數、抗菌藥物使用時間以及換藥疼痛時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表明負壓傷口技術治療慢性傷口效果優(yōu)于常規(guī)治療方法,有利于慢性傷口患者早日康復,減輕患者換藥疼痛。
綜上所述,負壓傷口技術治療慢性傷口,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促患者傷口早日愈合,具有廣泛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