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興,馬麗娜,彭大為,王美清
直腸癌是臨床常見惡性腫瘤之一,手術配合放療、化療等輔助手段的綜合治療方式是目前公認的直腸癌治療原則,尤其直腸癌術前給予新輔助放化療已成為共識,對提高病人遠期生存率具有積極意義[1]。腫瘤的生長、浸潤、轉移及復發(fā)均與腫瘤細胞的增殖及血管形成密切相關,大量臨床研究[2]證實新輔助放化療可調節(jié)腫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增殖細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達,是改善胃癌、乳腺癌及宮頸癌病人預后的可能機制之一。但新輔助放化療對直腸癌病人MVD、PCNA及VEGF的表達及其預后的影響鮮見報道。本研究通過免疫組織化學技術,檢測新輔助放化療前后直腸癌病人標本中MVD、PCNA及VEGF表達變化,并探討其與臨床預后的關系,旨在為直腸癌新輔助放化療的臨床應用提供參考?,F作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2012年我院收治的直腸癌并接受新輔助放化療病人96例為觀察組,入組病人均經結腸鏡檢查及活檢組織病理檢查確診為直腸癌;選擇同期僅行手術切除的直腸癌病人86例為對照組;2組病人性別、年齡、病理分期、UICC臨床分期和手術方式等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僅行直腸癌根治性手術。觀察組病人采用術前新輔助放化療:術前采用6 MVX線直線加速器進行常規(guī)分割放療每次1.8 Gy,每周5次,總劑量45~50 Gy;于放療同步卡培他濱(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825 mg/m2,每天2次,每周第1~5天口服化療,放療結束停止。新輔助放化療結束后4~6周進行直腸癌根治性手術。
表1 2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
1.3 觀察指標 (1)觀察組取行新輔助放化療前后手術切除標本進行MVD、PCNA及VEGF表達檢測;(2)對照組取手術前病檢標本及手術切除標本進行MVD、PCNA及VEGF表達檢測;(3)記錄3年隨訪統(tǒng)計復發(fā)率。
1.4 檢測方法 所取病理標本采用免疫組織化學SP法進行染色,切片脫蠟,加入3%過氧化氫封閉阻斷內源性過氧化物酶,50 μL非免疫動物血清封閉,加50 μL PCNA及VEGF單克隆抗體分別進行PCNA及VEGF標記,一抗過夜,50 μL生物素標記第二抗體,辣根過氧化物酶孵育,DBA顯色,蘇木精復染,中性樹膠固封。MVD采用CD34單克隆抗體標記后計數(抗體均購于Abcam公司)。
1.5 判定標準[3]PCNA及VEGF染色陽性分別以細胞核或血管內皮細胞中出現棕黃色顆粒為標準,并均以陽性細胞數量進行分級,陰性(-):無陽性細胞;低度表達(+):陽性細胞數<25%;中度表達(2+):陽性細胞數25%~50%;高度表達(3+):陽性細胞數>50%。-及 +視為陰性,2+及3+視為陽性。光鏡下選擇5個血管密度最高區(qū)域進行MVD測定,分別對每個區(qū)域中被染成棕黃色的血管數目進行計數,5個區(qū)域血管數目平均值為MVD最終數值。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
2.1 2組病人手術前后MVD、PCNA及VEGF變化 2組病人手術前MVD、PCNA及VEGF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觀察組病人MVD和PCN陽性表達率顯著降低(P<0.01),與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2組病人VEGF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
表2 2組病人手術前后及VEGF變化[n;百分率(%)]
2.2 2組病人術后復發(fā)率比較 術后隨訪3年,對照組86例病人中,8例復發(fā),復發(fā)率為9.3%;觀察組96例病人中,2例復發(fā),復發(fā)率為2.1%,2組復發(fā)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3.27,P>0.05)。
直腸癌是最常見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的改變,國內外直腸癌發(fā)病率及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威脅病人的生命健康[4]。手術切除是治療直腸癌的主要方法,盡管手術規(guī)范程度和操作技巧均有較大提高,但僅行手術治療遠期預后往往較差,病人5年生存率僅為50%左右,局部復發(fā)和遠處轉移是導致手術治療失敗的最主要因素[5]。
新輔助放化療與傳統(tǒng)術后放化療相比較,具有諸多優(yōu)點:(1)可于術前實現腫瘤“降體積”“降期”,使部分病人達到病理學完全緩解,進而提高手術根治切除率;(2)降低腫瘤切緣陽性率,從而減少術后腫瘤原位復發(fā)率;(3)提高低位直腸癌病人保肛率;(4)為手術創(chuàng)造機會或減少術后復發(fā),減小毒性反應及手術吻合口放射性損傷[6-8]。目前,新輔助放化療已被廣泛應用于結直腸癌的輔助治療,并成為綜合治療中的一項重要手段。胡俊杰等[9]等通過回顧分析新輔助放化療后行腹腔鏡手術的56例直腸癌病人臨床資料(觀察組)及直接行腹腔鏡術的147例直腸癌病人臨床資料(對照組)發(fā)現,觀察組和對照組中轉開腹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新輔助放化療后行腹腔鏡直腸癌手術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并不會增加手術難度;觀察組和對照組淋巴結檢出數目分別為12.32枚和15.47枚,提示新輔助放化療可實現腫瘤降期目的,是術前放化療敏感的表現。PCNA是DNA聚合酶的重要輔助蛋白,是反映腫瘤細胞增殖的標志物之一;MVD是反映腫瘤血管形成程度的標志;VEGF在腫瘤血管形成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其表達水平與PCNA及MVD呈正相關[9-12]。
本研究結果證實,觀察組術后MVD、PCNA表達顯著降低,而對照組術后MVD、PCNA表達無明顯變化,提示新輔助放化療可顯著降低MVD、PCNA。其可能因為經新輔助放化療后,腫瘤組織變性、壞死,繼而導致瘤體縮小,為維持腫瘤組織績效生長而激發(fā)VEGF的表達。觀察組病人3年內復發(fā)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2組中復發(fā)者MVD、PCNA及VEGF表達均顯著高于未復發(fā)者,提示腫瘤的復發(fā)與腫瘤新生血管密切相關,行新輔助放化療可有效改善直腸癌病人預后,其誘導MVD、PCNA低表達可能是降低直腸癌病人術后復發(fā)率的重要原因。而本研究中觀察組復發(fā)率雖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有待于擴大樣本進一步證實。
綜上所述,MVD、PCNA可成為判斷直腸癌預后的重要指標。新輔助放化療可以降低直腸癌病人MVD及PCNA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