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燕
(貴州師范大學 歷史與政治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陳鼎(1650年—?),原名太夏,字禹鼎,晚號鐵肩道人,清初江陰人(今江蘇周莊人)。少年時期隨其叔父遠至云南,長期生活在滇黔地帶,對云南、貴州一帶的歷史、地理情況很有研究。晚年時陳鼎返歸故里定居,死后葬于砂山五峰頂北麓。陳鼎一生著作頗豐,有傳奇小說《留溪外傳》;有地方歷史文獻《西陲志》;還有記載動植物分類《百花志》、《荔譜》等。此外,還有反映少數(shù)民族風情的《滇黔土司婚禮記》等著作,是了解明清時期西南彝族婚俗的主要資料。
《滇黔土司婚禮記》初名為《洞中風土記》,文中追溯了龍氏土司的族屬源流,介紹了中原文化對宋、蔡、羅、龍四家的影響。其記載婚禮過程的完整與詳細性,是現(xiàn)有史料無法相比的。行文主要涉及陳鼎初隨季父到滇的所見所聞,特別詳細地記載了他與當?shù)佚埻了局昊榈恼麄€過程。無論是問名、拜允,還是納采、下聘,又或是親迎奠雁,皆能一遵周禮。在整個婚禮過程中新婚夫婦所行禮儀不僅是雜行漢禮,就連婚用的樂器都兼有苗樂。
親迎前包括絳燈、筏炬、火爆、彩輿等要準備就緒,然后才前往女家。抵府,奏樂七次,發(fā)炮七次。女家才開門,外舅著公服以相迎。“新婿入拜,外舅受四答四?!盵1]3完畢再入內(nèi)室拜見外姑及諸媵母。最后在紅衣老媼的引導下,牽出新婦。新婦則“以錦蒙首,與婿并立,拜其祖宗神位。”[1]3拜畢,新人登車,諸女親紛紛送新婦至男家。不久,便到達陳鼎的府邸,新婦進門前必須要“社香案,焚楮帛,送家神?!盵1]4方可下車迎入。接下來便是新人交拜以及合巹,只有完成這些儀式,他們才被視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夫妻?;楹蟮诹?,新婦與諸媵妾才行“見舅姑”禮。三月后,設三代祖宗神位,夫婦率領媵妾“廟見”。然后再拜見家中長者,他們要給予新婦相應的禮物,以示對她的肯定 ,這也是她的“成婦禮”??偟膩碚f,《滇黔土司婚禮記》所記載的婚禮不論是從新婿到達新婦所在地,到開寨門,以及翁婿拜答,再到后堂與岳母的互動,還是與新婦的交拜等儀式,以及他們的婚后生活的相處模式來看,都是充滿了漢彝融合的畫面,漢禮甚至還占據(jù)了主導地位。
《滇黔土司婚禮記》是陳鼎在定居滇黔、成為龍土司女婿之后完成的,年代大約在清初期。明清時期是我國古代社會又一大變革時期,滿族人“接替”朱氏天下,顯然并不是眾望所歸。絕大多數(shù)人卻認為滿族人“野蠻不堪”的社會風俗是當時漢族人所不能接受的,違背了儒家所倡導的倫理道德。故不管出于對儒家文化的堅守,還是對明王朝的眷念,清初原士大夫階層紛紛選擇與清廷劃清界限,以彰顯自己的“高風亮節(jié)”。這一時期明王朝走向了衰亡,滿人成為新的統(tǒng)治者。為了鞏固新政權,盡管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但清初時局并不穩(wěn)定。當時清政府統(tǒng)治下的中國似乎彌漫著反抗的氣息,常有“反清復明”的事件發(fā)生。人們想留住的不僅僅是漢人的正統(tǒng)地位,還有傳承幾千年的儒家文化。
盡管清代出現(xiàn)了“康乾盛世”,但仍未改變清人以“異族人”的身份入主中原的社會現(xiàn)實。在當時大多數(shù)漢人看來,滿人入侵、問鼎中原等一系列事件的發(fā)生,是造成明清社會“禮崩樂壞”局面的主要原因。從明王朝的崩潰到清軍入關,可謂是“國破家亡”。在這考驗氣節(jié)的關鍵時刻,卻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降于清廷,這對當時的明人來說是不可容忍的事情,在他們看來滿族人身為異族,卻入主中原始終不合“禮”。而邊緣地帶卻能保持周禮的完整,“禮失求諸野”其實意在諷刺那些投降清廷之人。當陳鼎在西南邊界看到盛行的“禮”,一方面是驚訝,一方面卻是無奈。在“苗蠻”地區(qū)都能一遵周禮,在中原地帶卻已換了主人。故而在書的末尾感嘆到“今中國之士大夫,妄希富貴久遠,不于孝友是求,而反從事于無倫之浮屠氏……悲夫!”[1]10這既是暗諷入主中原的清人,不懂儒家禮儀的野蠻之特性。又是對那些沒有氣節(jié)而降清之人的失望與氣憤。暗喻他們連“野蠻”之地的人都不如,“苗蠻”之處皆可“一秉周禮”,為何你們卻如此沒有傲骨!
《滇黔土司婚禮記》的價值,學者們褒貶不一。周中孚就有“因記其風俗禮儀為此書,大抵由婚禮類推之,故總目之曰婚禮記,中多夸張其妻妾之美”[3]的評論。方國瑜認為陳鼎能詳細記載這場婚禮過程,卻不能準確獲取龍土司的具體地址所在?!坝浲寥嘶橐龊喴?,而鼎之婚禮繁瑣,與奩幣之豐盛,疑為夸飾之說?!盵4]。而其他學者則認為《滇黔土司婚禮記》在研究儒學禮儀對少數(shù)民族婚俗的影響,以及考證龍土司身份等方面都很有研究價值。劉宗碧從媵妾制、室老制以及成婚程序分析漢族婚禮與少數(shù)民族婚禮的相互融合,欲以此說明民族文化互補的發(fā)展趨勢。[5]羅勇從考證角度出發(fā),相信陳鼎所記載的真實性,并考證出其所記的“滇黔龍土司”,實為“清初貴州普安州土州同彝族龍氏土司,陳鼎與之通婚者并非龍家苗而實為彝族?!盵6]臺灣著名學者胡曉真以禮學為切入點探討《滇黔土司婚禮記》。認為其“在敘事方面模仿《儀禮·士昏禮》,而以更多的地方風光充實之,而且特別強調(diào)親迎時婿在女家所進行的儀式?!盵7]王劍認為《滇黔土司婚禮記》是以陳鼎自身的經(jīng)歷為線索“串聯(lián)起來的回憶錄式的游記,展現(xiàn)陳氏少年時期在西南土司領地的生活圖景,作為一個側(cè)面探尋明清時期土司生活世界的切入點?!盵8]
挪威著名的人類學家弗雷德里克·巴斯對族群的定義是:“1.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具有較強的自我持續(xù)性。2.共享在各種文化形式下的外顯統(tǒng)一性中所實現(xiàn)的基本的文化價值觀。3.建立一個交流和溝通的領域。4.擁有自我認同和被他人認同的成員資格,以建立與其他同一層級下的類別相區(qū)分的范疇?!盵9]他指出“歸屬并不以對具體財產(chǎn)的控制為條件,而是取決于出身與認同的準則?!盵9]為了能將某些特質(zhì)維持下來,在社會交往中必然會有均被認可的東西。正如巴斯所說的“群體的一些成員僅僅選擇某些文化特質(zhì),并且使這些特質(zhì)成為構(gòu)成族群歸屬的明確標準。”[9]族群認同理論在維持某一群體歷史文化、社會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有著深遠意義,也是民族識別中的重要依據(jù)。利用族群認同的相關理論可以“更好的深入體察和透視我國的民族政策的利與弊,有助于今后更好地處理。多民族國家的民族、宗教以及文化認同等問題?!盵10]但在一定程度上會因強烈的認同心理或群體所持有的標準,反而會阻礙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而“族群態(tài)度也是族群認同的重要成分之一。族群態(tài)度有消極的和積極的之分,積極的族群態(tài)度往往表現(xiàn)出積極的族群認同,消極的族群態(tài)度往往表現(xiàn)出消極的族群認同?!盵11]積極的族群態(tài)度者會為自己的族群身份感到驕傲;相反地,就會對自己族群的語言、舊文化與習俗產(chǎn)生反感。
明清變革之際,漢人對身份的認同越演越烈。他們的認同包括了政治、文化,階級等。正如趙靜容所說:“身份認同是一個‘大概念’,它涉及性別、年齡、階級、國別、種族、經(jīng)濟、道德等多種立場?!盵12]清初漢人的族群認同主要表現(xiàn)在對明王朝的緬懷、士大夫階級身份的認同以及對漢文化的“堅守”。
明王朝是我國古代社會由漢人建立的最后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在當時全國人民看來,朱氏天下維持了周禮,保存了王朝的純正性,順應了天意。而清朝是由異族人、“野蠻人”所建,這是對儒家文化的“曲解與污化”,更是倫理道德的倒退。因此更加懷念明朝廷,盡管它的統(tǒng)治者有些不盡人意。相比之下,那些選擇降清之人的行為被認為是不道德之舉,是因為“道德并不是依據(jù)特定后果來界定的,道德行為不是以行為的后果而是以采取這一行為的動機為標記的?!盵13]6此外,“明末是紳士威信發(fā)揮強有力效應的時代,紳士們通過采用各種各樣差別性象征物以顯示其威信。人們正是受士大夫這種行為方式的強烈吸引,對此產(chǎn)生了模仿。”[14]正是有了士大夫階層的效應,很多明代官員在明王朝滅亡后或殉或出家。在《明季滇黔佛教考》一書中,有諸多的明王朝的官員紛紛選擇遁入佛門不問世事。因為“政治記憶的合法化不僅從政治權力的妥協(xié)和認同培養(yǎng)中得到,也會通過壓制等強力手段得到?!盵15]這就是我們通常認為“具有相同或相似社會特征的人在政治沖突中會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政治傾向?!盵16]因此才會出現(xiàn)諸多士大夫擇一寺參佛,更有甚者寧愿“明亡殉節(jié)”[17]131從心理情感來說他們認同的朱氏天下不僅是文化、族群,乃至政治傾向。當時進入佛門已是士大夫階層最佳的選擇之一,正如陳垣所指出的“禪悅,明季士大夫風氣也,不獨滇黔,然滇黔士夫已預其流矣?!盵17]127這種氣節(jié)性的行為被他譽為“捐生殉國、節(jié)概凜然?!盵17]132
縱觀滿族人的社會風俗,特別是婚姻習俗中的收繼婚、轉(zhuǎn)房婚、早婚、娶長婦、多妻等最為漢人所反感。文化“一方面,通過保存代代相傳的集體知識來確證文化的連續(xù)性,并以此重構(gòu)后人的文化身份;另一方面,通過創(chuàng)造一個共享的過去,再去確證擁有集體身份的社會成員?!盵12]正因為漢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早已遵循其所倡導的那一套禮儀標準,才會對滿人社會習俗產(chǎn)生厭惡之感。也正是這樣,清初明人的族群認同才會如此強烈。
“族群,被認為是一群有共同體質(zhì)、語言、文化、生活習慣等的人群?!盵18]族群認同不是獨立的,而是人們持續(xù)的歸屬和自我歸屬的產(chǎn)物。正如弗雷德里克?巴斯所強調(diào)的那樣:“提到身份,族群身份應該是大部分身份中首先要考慮到的,它限定了擁有這種身份的個人所承擔的各種身份和社會人格?!盵9]正是如此,陳鼎生活在民族地區(qū),所作所為都符合了他的漢族身份與儒學者的社會人格。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陳鼎認為滇黔地帶的龍家擁有十分濃厚的儒學氣息,曾感嘆到“真三代之禮也,不意中原絕響,乃存邊徼。”[1]陳鼎出生于文化繁榮的江南,自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對滇黔地帶的了解也大都停留在“野蠻”的層面,初到此地的他只能以服飾、語言等區(qū)分漢夷。實質(zhì)上就是以文化作為界定自我與他人的界線,只不過陳鼎族群認同所持有的標準是儒家文化。陳鼎身處祖國邊陲,滿是“蠻夷”的地方,卻因自身的儒學才能被龍土司看中,并成為他的乘龍快婿。在與龍土司女兒成親過程中,從納采到親迎的每一步驟都遵循周禮進行。雖說陳鼎娶親時,兼用苗樂又行苗禮。但漢禮是主要的禮儀,包括了迎親、拜堂、合巹、廟見等都是漢族婚禮中的必要環(huán)節(jié)。不僅如此,他們的婚后生活中也是一秉周禮。不僅有媵妾,還有室老。每天雞鳴起床,洗漱完畢,率諸妻妾在母親大人的門前準備請安。而室老則是嚴格執(zhí)家法,如若坐姿不正,或仰或躺,都會被她告誡并改之。室老不僅讓妻妾們各盡其職,還能讓整個家變得井然有序。在定居西南彝區(qū)中在尊重當?shù)孛褡屣L俗習慣的同時還能堅持自己的文化,這實屬不易與難得。因為“文化有助于界定相關的‘他人’的界線”[13]559。
在族群認同中語言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因為“語言幾乎比當代社會里的任何其他事物都要顯得更根深蒂固。而且,沒有任何其他事物能夠像語言一樣有效地在感情上將我們聯(lián)系起來?!盵19]陳鼎婚后因語言不通,與妻子等人交流甚少,以至于把隨嫁的妾誤認為是賓客。等到結(jié)婚半年后,妻妾們能通曉些許的漢語,才知道那些所謂的“賓客”皆為自己的妾。值得注意的是,在文中陳鼎強調(diào)的是妻妾們婚后能略懂漢語,而不是自己學習彝語以便交流。他能在漫長的雜居和融合過程中,沒有忘記自己是漢族人的身份,家庭中漢語的操守是不可少的。
陳鼎的自我認同至始至終都存在于他的所作所為 ,不管是儒家文化的秉持還是漢語言的操守,亦或是自己婚禮過程禮儀的使用皆是最好的證明。這不僅是他自我的認同還是被龍土司等人的認同。陳鼎是漢人,并且在與他人的接觸中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不管從生物學角度還是心理學角度都具有較強的自我持續(xù)性。在與其他各種文化的碰撞中,陳鼎一直所持有的文化價值觀都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并建立一個交流和溝通的領域,這個領域就是其家庭所及范圍。而在這范圍之內(nèi),他所持有的儒家文化自覺或不自覺地就會影響其他人,進而實現(xiàn)對其文化的認同。
陳鼎幼年隨叔父前往滇黔長住,能讓他保留自己漢族人的族群認同,很大一部分就是他認定的儒家思想中那一套價值標準。也正是如此,陳鼎才能在“異族他鄉(xiāng)”堅持維護儒家所提倡的價值觀念。正是對于儒家文化的堅守,使得陳鼎在異域也能持之以“禮”。也正因為明末清初的社會“失禮”,使得陳鼎對于其局面的絕望,才會打造一個自己所“滿意”的禮治世界,以證明自己對儒家文化的認同與堅守。因為“與角色相比,認同是更穩(wěn)固的意義來源,因為認同涉及了自我建構(gòu)和個體化的過程?!盵20]5-6儒家文化在漢族群體的認同中自覺地就起到了關鍵性因素,族群認同的形成也始終貫穿于這個標準的吸納或排斥的過程中。陳鼎的族群認同主要表現(xiàn)在他對儒家文化的堅持、漢語言的操守以及漢化的生活習俗等方面,他對自己漢族身份認同的意義始終高過他本屬清廷一份子這個社會角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