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市增城區(qū)清燕小學
周一貫老先生曾經說過:“教師的提問要有較大的覆蓋面、穿透力和挑戰(zhàn)性?!庇纱宋蚁氲皆谄綍r的教學中,我們很多老師因為怕冷場,課堂提問存在過于簡單的現(xiàn)象。在人心浮躁的今天,我們的學生也靜不下心來思考一些深層的東西。在埋怨上述現(xiàn)象的背后,捫心自問,我們給過學生深入思考的機會了嗎?在常人眼里的優(yōu)質公開課不也充斥著掌聲和千篇一律充滿技巧的朗讀?如同現(xiàn)代教育工廠出來的成品一般,機械、呆板,而又了無生趣,一堂課成了熱熱鬧鬧的走過場。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上進行有效的提問,可以試著從以下幾點著手。
學貴有疑,“疑惑”多數(shù)是新的知識點,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教師在此處提問,能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當問題一旦得到解決,學生就會在精神上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跳一跳摘到果實”,從而激發(fā)起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小學生的生活閱歷不豐富,認知水平尚處在“初級階段”,教師特別要注意問題的難度、坡度及密度,讓思維的“軌跡”有一段距離。讓問題處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問題離開了“最近發(fā)展區(qū)”,空泛、隨意性大,很容易偏離教學思路,導致無效提問,學生望“問”興嘆,是不能達到目的的。
如《小英雄雨來》一課的中心句是: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根據這個句子我們試把問題設計成:“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這句話在課文中一共出現(xiàn)了幾次?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xiàn)的?作者為什么要多次強調這句話?通過這幾個問題的探討,步步深入,學生便能逐步理解文章內容。
教師的提問不能出現(xiàn)“遺忘的角落”,要讓所有學生都感受到教師的關注、期待,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答問的機會,從而培養(yǎng)所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和強烈競爭意識,營造出一個主動積極的集體思維氛圍。
有效的提問忌散貴聚。問題假若過于凌亂瑣碎,就會把教材內容弄得支離破碎,有效的問題要緊扣文章的主線,圍繞學習目標,把備課中初擬的零散問題聚焦到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上,從而幫助學生理清文章脈絡,避免架空分析教材,使學生對文章有一個完整的印象。
記得一次聽課中,教師把《貓》這一課設計了如下問題:1.課文寫了哪兩種貓?2.這兩種貓各有什么特點?3.其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學生一下中滿腦子裝了好幾個問題,這一系列的問題又沒有一個層層遞進的內在關系,僅僅是對問題的表面化理解,并沒有設計成能促使學生更深入地思考的一個“中心問題”。一節(jié)課時間是有限的,問得過細,不利于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缺少思維含量;問得過頻,沒有思考空間,使學生反感,甚至疲憊,這樣的滿堂問只會導致時間不夠,教學層次不清,收效甚微,容易讓學生失去閱讀的興致。
也許,我們把問題精簡成:“你喜歡文中的哪一只貓?”學生在談論自己喜歡的貓時自然會提及到的“大貓還是小貓”,“貓的特點是什么?”“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這樣,從一個問題出發(fā),覆蓋到其它問題,就更能聚焦文本的中心內容。
正如人走道一樣,當遇到洶涌河流時,只能繞道而行。語文教學亦如此。
例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課文結尾處時,教師問:小女孩慘死在大街上,可為什么還要寫“新年的太陽升起來了”呢?學生恐怕一時還逾越不了這個鴻溝。教師可以先提幾個基礎的問題:太陽升起來了預示著什么?學生可能這樣答:不再寒冷了,開始溫暖了。老師又問:太陽出來了,開始溫暖了,小女孩就可以生活得很好了嗎?學生可能答:不可能,因為他們仍然處在社會的底層。老師又問:他們會過什么日子?學生可能答:仍然是窮苦的日子。這樣幾問后就不難理解,作者這里描寫太陽暗示讀者,冷酷的大年夜已經過去,新的一天、新的一年又來了。這一天是溫暖的,然而社會卻是寒冷的。小女孩生前挨餓受凍,而現(xiàn)在,她小小的尸體仍孤零零的躺在這大街的角落里,窮人的命運并不因新年的到來而改變。
這種繞道而行的提問方法也叫階梯法,是指需要解決的問題比較深奧,或范圍太廣,作答難度過大時,可以將它轉化為一系列小題、淺題,或以舊探新,或鋪路搭橋,或觸類旁通,就能達到對難點理解的高度。葉圣陶曾說:“可否自始即不多講,而以提問與指點代替多講?!闭n堂提問要講究技巧,有效的課堂提問能誘發(fā)學生思維的興趣,使提問真正問到學生們的“心竅”上。去除掉學生長期養(yǎng)成的上課只帶耳朵進教室,只等教師公布答案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