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凡剛 譚 剛
重口裂腹魚Schizothorax(Racoma)davidi(Sauvage)屬于鯉科(Cyprinidae )、裂腹魚亞科(Schizothoracinae )、裂腹魚屬(SchizothoraxHeckel ),地方名雅魚、重口細鱗魚、重口、細甲魚,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經(jīng)濟魚類之一,主要分布于長江上游各支流,為冷水性魚類,俗稱“雅魚”。近年來,由于人為的過度捕撈和各級水電站的建設等原因使大渡河流域的重口裂腹魚的野生種群數(shù)量急劇減少,分布區(qū)域也日趨縮小。因此建立重口裂腹魚的人工繁殖群體,實施人工繁殖對重口裂腹魚的種群增殖具有重要意義。
本次試驗所用的重口裂腹魚來源于大渡河中游黑馬魚類增殖站。黑馬魚類增殖站的工作人員于2009年3月-2010年8月在大渡河上游支流腳木足河流域采集野生親本,運回增殖站后進行隔離暫養(yǎng)治療數(shù)天后,轉入親魚馴養(yǎng)池,進行培育。
重口裂腹魚親魚的培育在黑馬魚類增殖站內(nèi)進行。親魚培育池為橢圓形水泥池,長25m,寬8m,池深2m,日常馴養(yǎng)時水深1.7m,在馴養(yǎng)池前方設置有兩個進水管,另在末端處設置有一個排水排污孔,排水管通向馴養(yǎng)池外的排水溝,出口外部設置有控制水位的PVC管道。養(yǎng)殖用水為山溪水,常年水溫在15~17℃,pH 值7.6~8.5,溶解氧含量9.1~10.5mg/L。2009年到2016年,持續(xù)在大渡河流域收集野生親魚進行馴養(yǎng)培育,馴養(yǎng)成活率在85%以上。重口裂腹魚在人工馴養(yǎng)條件下,其性腺可以發(fā)育成熟。黑馬魚類增殖站于2010年-2017年進行人工繁殖試驗,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重口裂腹魚歷年的繁殖情況見表1。第一批培育的魚苗在2011年用于增殖放流,隨后每年都會根據(jù)增殖放流的任務情況,對重口裂腹魚親魚進行繁育。親魚在1-6月份投喂蛋白含量36%的浮性配合飼料,早晚各投喂1次;7月份將發(fā)育較好的親本選出,對其進行流水刺激,并在飼料中添加性腺發(fā)育所需的微量元素,早晚各投喂1次。在催產(chǎn)前7天,減少投喂次數(shù)和投喂量。在親魚催產(chǎn)后,需對其進行產(chǎn)后護理和越冬培育,提高親魚種質質量。
性成熟發(fā)育良好的重口裂腹魚親魚在繁殖期均表現(xiàn)出明顯第二性征。雄魚吻端“珠星”明顯,輕壓泄殖孔兩側有乳白色精液流出,尾柄處鱗片微上翹,用手觸摸較為粗糙,有輕微刺手感;雌魚尾柄處鱗片手摸有明顯粗糙感,腹部膨大、柔軟,生殖孔周圍紅潤突出。
進行全人工繁殖試驗,選擇性腺發(fā)育良好,體質健康,體表無損傷的雌雄親魚。催產(chǎn)所用的催產(chǎn)劑為多情素(HCG)、注射用促黃體素釋放激素A2(LRH-A2)和注射用多潘立酮(DOM)3種藥物混合物。
催產(chǎn)劑量為(HCG 1000IU+LRH-A28μg+DOM 10mg)/kg。注射部位為胸鰭基部腹腔注射,分為2次進行注射,第一次注射劑量為總量的1/3,第二次注射劑量為總量的2/3。水溫16.0±0.5 ℃ 時, 兩次注射間隔時間12~20h,產(chǎn)卵效應時間20~26h。雄魚注射1次,劑量為雌魚的1/2。
表1 重口裂腹魚歷年繁殖情況表
人工授精參照干法人工授精。將雌雄親魚分別放入麻醉水箱中進行短時間麻醉,隨后進行人工排卵和采取精液,過程中需要避光。獲得的卵子和精子需要及時在室內(nèi)進行人工授精,獲得的精卵用雞毛攪拌均勻后,需要靜置2~3min,接著多次進行脫粘處理,隨后放置在微流水的塑料盆中,待其充分吸水膨脹后再計數(shù),轉移至孵化設備中進行微流水孵化。
受精卵放于孵化篩和孵化瓶中孵化。將受精卵均勻平鋪在孵化篩中,每一個孵化篩大約1~2萬枚受精卵;每一個孵化瓶大約放入4萬枚受精卵。全程用0.15~0.25m/s的微流水孵化,并實時注意水流變化。孵化過程中,當受精卵發(fā)育到原腸后期左右就開始出現(xiàn)死卵,此時需要及時挑出未受精的卵及發(fā)育不良的受精卵,到出膜前期結束。幼苗開始出膜前,需要將孵化篩轉移到暫養(yǎng)盆中進行脫膜,同時減少孵化的進水量。
受精卵經(jīng)過約175h的孵化出膜后暫養(yǎng)于暫養(yǎng)池中。出膜后平躺于池底,靠吸收卵黃囊內(nèi)營養(yǎng)物質進行生長,在內(nèi)營養(yǎng)物質吸收過程中可見少量仔魚在水中沉浮,約40h后,可達到80%以上的平游率,此時可向其投喂雞蛋黃,間隔2~3h/次,連續(xù)投喂2~3天,魚苗體表色素逐漸加深,即可下塘肥水培育。
2.2.1 前期培育 池塘肥水
將生物肥發(fā)酵后,均勻潑灑在餌料培育池底部(底部有10~20cm的淤泥最好),將水位控制在約30~40cm為宜。在培育過程中,觀察魚池水色變化,進行調(diào)節(jié),逐漸加深魚池水位,將水體控制在80~100cm為宜。培育好的水體中含有大量的生物餌料,如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
2.2.2 苗種培育 肥水培育
魚苗下塘前進行生物餌料池的拉網(wǎng),將敵害生物如蜻蜓幼蟲等清除,提高魚苗下塘成活率。在魚苗開口平游2~3天,魚苗培育池中生物餌料達到高峰時,即可將仔魚下塘。下塘最好選擇在天氣晴朗的上午進行。下塘后,多觀察魚苗活動及水色、天氣的變化,當魚苗下塘約10天后,可進行轉食,在餌料臺中添加蛋白含量較高的活體水蚯蚓或者蛋白含量48%的粉料,培育45~60天。
2.2.3 后期培育 清水養(yǎng)殖
魚苗在肥水中養(yǎng)殖達到3~4cm時,可轉食蛋白含量36%的魚苗浮性配合飼料。在魚苗轉食成功后,將魚苗拉網(wǎng)鍛煉轉至清水中培育。在魚苗培育過程中多觀察,多鏡檢,適時了解魚苗生長狀況,進行魚苗規(guī)格篩選和疾病預防。
在重口裂腹魚魚苗培育的過程中,常見的疾病有水霉病、車輪蟲病、小瓜蟲病等疾病。
魚苗在拉網(wǎng)鍛煉和轉池過程中易受傷,水溫較低的情況下易滋生水霉,在魚體體表可見白色絲狀霉菌。可用0.5mg/L的增效水霉凈(水楊酸)進行潑灑,浸泡1h,換水,連續(xù)3~5天后,再潑灑二氧化氯0.5mg/L進行潑灑,浸泡1h,換水,連續(xù)3天即可。
養(yǎng)殖過程中若發(fā)現(xiàn)魚苗在水中狂游,轉圈,此時可將魚苗進行鏡檢,鏡檢可見鰭條、尾柄上有馬蹄形核的蟲在游動,可判斷為車輪蟲。可用0.5mg/L的車輪凈(曼尼期堿、植物提取物)進行潑灑,浸泡30min,連續(xù)3~5天后,再潑灑二氧化氯0.5mg/L,浸泡1h,換水,連續(xù)3天即可。
在養(yǎng)殖過程中,若發(fā)現(xiàn)魚苗反應遲鈍,游于水面,體表有白色孢囊,在鰭條、尾柄等處有大量黏液產(chǎn)生,可判定為小瓜蟲。可用辣椒粉210g、生姜干片100g,煎成25kg溶液,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續(xù)2天后,再潑灑二氧化氯0.5mg/L進行潑灑,浸泡1h,換水,連續(xù)3天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