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舊軍閥,董振堂最終成長為有著堅定信仰、奮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紅軍高級將領。本文選取跟董振堂相關的幾個片斷:他在寒夜中的吶喊與覺醒;信仰的力量,如同寒夜中燃起的火苗,熊熊而燎原;他在寒夜最深重的時刻倒下,而他的同志,繼續(xù)奔向曙光。
據(jù)新河縣編撰的《董振堂》記載,新河自古多災而民性不屈,尤其是在19 世紀末20 世紀初,華北大地苦難深重,風云激蕩。1895 年12 月21 日,董振堂出身于一個貧困的農(nóng)家,家里咬牙供他讀書,他發(fā)奮讀書,決心救國救民。后來他到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炮科,畢業(yè)后去了馮玉祥的西北軍,卷入軍閥混戰(zhàn)。中原大戰(zhàn)后,馮玉祥失敗,董振堂所部被蔣介石收編,派到江西打紅軍。他痛苦、茫然,不知出路在何方——直到加入紅軍。
1931 年12 月14 日深夜,寧都起義爆發(fā),國民黨26 路軍宣布加入紅軍。他們連夜向中央蘇區(qū)開拔,蘇區(qū)軍民敲鑼打鼓,列隊歡迎。寧都起義后,董振堂帶頭撕掉了國民黨軍的帽花、胸章、領章。
26 軍被改編成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五軍團,看看他們給紅軍增加了什么家底吧:1.7 萬余官兵,1 個軍部、2 個師部、6 個旅部、11 個整團、攜帶著2 萬多件輕重武器和8 部電臺以及大批裝備物資……中央蘇區(qū)主力紅軍力量得到極大加強,從3萬多人猛增到5 萬人,2 萬多件武器有力地改善了紅軍裝備,各種物資也讓處于“圍剿”之中處境艱難的中央蘇區(qū)得到及時補給。更為珍貴的是,起義部隊一次帶來了8 部電臺和40 多名通信技術(shù)人員!
1932 年3 月7 日,贛州南門城下,董振堂率先手舞大刀沖進敵陣,身后數(shù)千把大刀舉起來,白光閃閃,殺聲震天,敵人哪見過這陣勢,倉皇逃入城內(nèi)。
這是寧都起義后董振堂率部參加的第一次戰(zhàn)役。當時紅軍圍攻贛州半個月,沒有攻下有“鐵贛州”之稱的堅城,反而被敵人反包圍。情勢危急之際,董振堂率領作為總預備隊的紅5 軍團第13 軍殺入戰(zhàn)場,以大刀貼身近戰(zhàn),掩護攻城部隊撤退,隨即紅軍撤圍贛州。
贛州之戰(zhàn)后,董振堂率部參與了漳州、南雄水口、樂安宜黃、黃獅渡等戰(zhàn)役,以及第四、第五次“反圍剿”戰(zhàn)斗,硬撼強敵,從不退縮。以南雄水口之戰(zhàn)為例,從1932 年7 月2 日至10日,歷時9 天,這是紅5 軍團首次獨立作戰(zhàn),時任政委的聶榮臻后來寫道:“水口戰(zhàn)役是著名的惡仗,雙方傷亡之大,戰(zhàn)場景象之慘烈,為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所罕見……”
何為惡仗?戰(zhàn)至9 日,尸橫遍野,董振堂感覺不對勁:情報不是說對方只有4 個團嗎,怎么這么難打?后來才知道:哪是4 個團,足足有10 個團!當時紅5 軍團投入戰(zhàn)斗有6000多人,也就是說,6000 紅軍,阻擊了10000 多粵軍!戰(zhàn)后統(tǒng)計,9 天惡戰(zhàn),斃傷敵人3000 人,僅在紅5 軍團陣地前,被大刀砍死的敵人尸體就有近千具,粵軍被打服了,很長時間不敢輕舉妄動。紅5 軍團也付出慘重犧牲,有的團剩余不過百人……
電視劇《絕命后衛(wèi)師》重現(xiàn)了紅軍長征血戰(zhàn)湘江的悲壯往事,紅5 軍團34 師師長陳樹湘受傷昏迷被俘,醒來后毅然從腹部傷口拉出腸子扯斷……還有什么比陳樹湘的犧牲,更能說明湘江之戰(zhàn)的慘烈?此役,作為紅軍后衛(wèi)的紅5 軍團,由兩個師1 萬余人減少到了一個師不足5000 人,軍團長董振堂幾天幾夜沒有休息,親臨前沿陣地指揮戰(zhàn)斗。
從長征開始到結(jié)束,紅5軍團一直擔任后衛(wèi)。血戰(zhàn)湘江、四渡赤水、翻雪山、過草地……今人怎能想象當時紅5 軍團殿后之艱難?在1935 年5 月金沙江阻擊戰(zhàn)中,因缺乏渡船,為掩護兄弟部隊過江,軍委不得不一再命令紅5 軍團延長撤防日期。從3 天3 夜,到6 天6 夜,一直到9 天9 夜。不足5000 人的紅5 軍團,硬是把10000 多名敵人,死死拖在陣地前。董振堂命令:“就是只剩一個人也要守住陣地,沒有命令絕不撤離,保證主力安全過江!”
在這樣的對手面前,習慣了擁兵自重、互相傾軋、見死不救的國民黨部隊,焉能不?。?/p>
長征途中,董振堂率紅5軍團,保障了軍委縱隊及中央紅軍的后方安全,被譽為“鐵流后衛(wèi)”?!抖裉谩芬粫J為:沒有這支“鐵流后衛(wèi)”的阻擊掩護,紅軍的長征也許是另外一種結(jié)局。
1935 年4 月,紅軍在貴州北部山區(qū)急行軍時,國家政治保衛(wèi)局局長鄧發(fā)的妻子陳慧清分娩了,她痛得滿地打滾,敵人追上來了,與紅軍后衛(wèi)激烈交火。董振堂拎著槍跑過來問:還有多久能生出孩子?誰也不知道。董振堂又跑回陣地,大喊:“你們一定要打出一個生孩子的時間來!”
戰(zhàn)士們不顧犧牲,堅守陣地,兩個小時后,孩子生出來了。這個可憐的孩子隨即被包裹起來,放在地上,留下一張請人收養(yǎng)的字條和幾塊銀圓,產(chǎn)婦匆匆上路。阻擊的戰(zhàn)士見到她,怒目而視。董振堂大怒:“你們瞪什么瞪!我們今天革命打仗為的是什么?”
每次看到這一段,都不禁熱淚盈眶——為先烈的艱辛,更為先烈的擔當。
1937 年1 月,甘肅高臺縣,在援軍被阻擊無法到達的情況下,董振堂率軍浴血奮戰(zhàn)9 晝夜,與敵人戰(zhàn)斗到最后一刻,3000 多人全部壯烈犧牲。董振堂犧牲后,殘暴的敵人砍下了他的頭顱,懸掛在高臺城樓上。
董振堂是紅軍時期犧牲的最高將領之一,犧牲時年僅42歲。董振堂犧牲的噩耗傳到延安,毛澤東深情地說,“路遙知馬力”,董振堂是“堅決革命的同志”。
上個世紀60 年代,董振堂家的祖墳被劃到海河泄洪道內(nèi),需要動遷。毛澤東得知此事,指示修改了規(guī)劃,海河南大堤拐了一道彎,繞過了董家祖墳。時至今日,不時有人專程來此瞻仰,察看大堤之“彎”。這道拐彎的大堤,是歷史給一位真心英雄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