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龍,張璐平,王智昊,王英凱
(1.吉林省人民醫(yī)院 消化內科,吉林 長春 130021;2.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yī)院 胃腸內科,吉林長春 130021;3.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yī)院 老年醫(yī)學科,吉林 長春 130021)
1904年ALBRECHT首先提出錯構瘤一詞,但多數(shù)學者認為錯構瘤不是真性腫瘤,而是器官內正常組織的錯誤組合與排列。這種器官組織在數(shù)量、結構或成熟程度上的錯亂改變,將隨著人體的發(fā)育而緩慢生長,極少惡變,其主要組織學成分包括:軟骨、脂肪、平滑肌、腺體和上皮細胞,有時還有骨組織或鈣化,可發(fā)源于任何組織,種類繁多[1]。胃腸道錯構瘤是一類較少見的胃腸道良性腫瘤,而胃的錯構瘤多發(fā)生于胃竇(85%)和幽門部(15%)[2],發(fā)生于胃底部的較罕見,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yī)院胃腸內科收治1例胃底錯構瘤患者,治療效果較好?,F(xiàn)報道如下:
患者 女,61歲,3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上腹部不適,并伴右肩背部疼痛。癥狀反復發(fā)作,未診治。近期體重下降約6 kg。2012年5月20日來本院門診行胃鏡檢查,胃底見1枚大小約2.0 cm×2.5 cm的單發(fā)帶蒂巨大息肉,外觀類似蘑菇頭狀(圖1),取活檢1塊,病理提示炎性息肉?;颊哂?012年5月30日行內鏡下息肉切除術。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oal resection,EMR)向息肉根部注射,效果不佳。隨后用4枚止血夾夾閉根部,再用圈套器反扣在鈦夾與息肉根部,通電切除,殘端無出血,用6枚鈦夾夾閉創(chuàng)面,全瘤送病理。病理結果肉眼觀察:外觀呈蘑菇狀、表面有結節(jié),色暗紅,直徑約3.5 cm、有亞蒂(圖2)。病理組織學檢查見圖3,顯微鏡下見黏膜下胃壁內有許多囊性腺體樣結構,內有黏液及泡沫樣細胞,周圍見有平滑肌包繞,見有異位的胰腺及胃腺體;形態(tài)符合黏膜下錯構性異位性息肉,局部上皮增生活躍。3個月后復查胃鏡顯示創(chuàng)面愈合極佳。
圖1 錯構瘤內鏡下所示Fig.1 Image of hamartoma under endoscopy
圖2 病理組織肉眼觀Fig.2 Image of pathology organization
圖3 病理組織學檢查所示Fig.3 Images of histopathology
錯構瘤為機體某一器官內的正常組織在發(fā)育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組合和排列,因而導致類瘤樣畸形。胃錯構瘤發(fā)病極為罕見,病因目前尚不清楚[3]。其病理學特征為:腺體排列紊亂,伴有囊性擴張,周圍可見有平滑肌束環(huán)繞,少數(shù)有胰腺組織。這種組織學的異常,可能是器官組織在數(shù)量、結構或成熟程度上的錯亂。王進等[4]對10例胃錯構瘤的文獻復習中認為,本病女性患者較男性多見。與其他胃息肉相比,胃錯構瘤患者臨床癥狀不明顯,如上腹脹痛、噯氣和反酸等癥狀少見,甚至沒有,極少胃錯構瘤患者可能出現(xiàn)消化道出血及幽門梗阻等嚴重并發(fā)癥。胃錯構瘤的部位最常見于胃竇處,筆者檢索國內文獻未見有胃底錯構瘤的報道,檢索國外文獻僅有罕見相關報道。本病例病理所見:黏膜下胃壁內見許多囊性腺體樣結構,內有黏液及泡沫樣細胞,周圍見有平滑肌包繞,見有異位的胰腺。這與異位胰腺不同,異位胰腺多數(shù)位于胃竇及幽門前區(qū),一般<4.0 cm,大的可達3.0~5.0 cm,其顯著特征是有一大的主導管,中央有臍樣凹陷,相當于胰腺開口處。此種改變可不用切除。胃錯構瘤與胃畸胎瘤易混淆,胃畸胎瘤多發(fā)生在男性嬰幼兒中,其內有多種組織,為囊性或實質性的良性腫瘤。此患者首次病理診斷為炎性息肉,全瘤病理診斷為錯構瘤。錯構瘤與炎性息肉易混淆,因錯構瘤屬于非真性腫瘤,本質上界于畸形與腫瘤之間,在長期的生長過程中可向真性腫瘤發(fā)展及具有癌變潛能[5],發(fā)現(xiàn)病變應盡早切除,這與國內外學者報道的觀點相同[6-7]。本文旨在引起內鏡醫(yī)生對錯構瘤的認識。本病例用EMR方法治療不佳,分析與蒂光滑、硬有關,用多枚鈦夾夾閉根部再圈套切除的方法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