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波
(平邑縣人民醫(yī)院 山東 臨沂 273300)
占位性病變?yōu)橛跋駥W診斷所應用的專項名詞,一般存在于影像學診斷結果中,包括常見的B超、X線、CT以及數字減影動脈造影(DSA)、磁共振(MRI)等,椎管內部占位性病變顧名思義,即患者椎管內部存在占位性病變,例如脊神經根、脊膜、脊髓、椎管內部組織存在腫瘤等[1]。目前臨床在對椎管內部占位性病變進行診斷時,所采取的方案便是CT、X線以及MRI等,相對比其他影像學技術而言,MRI成像技術具有更高的診斷價值。本次為了對其臨床應用的具體情況進行深入探究,選擇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9月期間收治的椎管內部占位性病變患者39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以MRI展開了如下分析:
選擇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9月期間收治的椎管內部占位性病變患者39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為自愿參與本次研究,且經過臨床診斷與手術案例證實與椎管內占位性病變判定標準相符;排除標準:合并其他臟器官功能不全或是系統(tǒng)疾病、精神疾病等;本次研究經倫理學委員會審批合格。39例患者中有20例為男性,19例為女性,年齡最小的為20歲,最大的為52歲,平均為(34.65±2.65)歲;所有患者均經過手術、穿刺病理等方法證實,結果有15例患者為轉移惡性腫瘤,12例患者隨訪后確診為周圍組織腫瘤,14例為MRI影像學判定為囊腫。
選擇西門子超導型磁共振成像儀對39例患者施以MRI影像學診斷,掃描面分別為矢狀位T1WI與T2WI、橫截面T1WI,局部患者的掃描面需要增加冠狀面T1WI。結果掃描成像結果,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判定。
39例患者中髓內占位病變的有15例,其中包括1例為胸段占位病變,3例頸胸段占位病變,5例為室管膜瘤,6例為星型細胞瘤?;颊叩牟≡铙w積相對較大,其中有6例患者的病變范圍中椎體含量在6個至10個之間,剩余9例患者的病變范圍中包含3個椎節(jié)。參考T1WI信號可以發(fā)現,有3例患者為等信號,6例患者為低信號、等信號混合,4例患者為高信號,2例患者為等信號、高信號混合。有7例患者合并囊壞死或是變空洞,對患者進行加強掃描,結果顯示,有5例患者強化并不存在良好的規(guī)則性,2例患者存在血管留空情況。
39例患者中髓外硬膜下占位病變的有10例,包括5例腎鏡源惡性腫瘤,1例胚胎心惡性腫瘤,4例脊膜瘤。參考MRI成像結果可知,神經源惡性腫瘤患者缺乏一定的均勻性,T1WI顯示包括低信號、等信號、高信號以及低信號混合高信號等等。而脊膜瘤患者的T1WI顯示包括等信號以及低信號混合等信號;T2WI相對比而言均勻性較高,患者均為等信號。加強掃描腎鏡源惡性腫瘤患者以及脊膜瘤患者,可以發(fā)現脊膜瘤患者的強化具有相對較好的均勻性,而且脊膜征非常明顯,而神經源惡性腫瘤患者中仍有2例呈現為不均勻情況。
39例患者中髓外硬膜外占位病變的有13例,其中包括5例肉瘤,3例轉移惡性腫瘤,5例淋巴瘤。其中肉瘤患者、淋巴瘤患者均存在程度不一的軟板組織損傷情況,對患者分別進行強化掃描,結果顯示,強化均勻的患者為6例,剩余4例患者強化仍缺乏均勻性。
椎管內部占位性病變臨床診斷中所應用的傳統(tǒng)性MRI影像學技術,存在較大的弊端,例如髓外病變、髓內病變難以有效確診等,但近些年,隨著臨床醫(yī)學技術的持續(xù)改進與完善,MRI技術也得到了突破性發(fā)展,無論是三維成像水平,還是分辨率均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改進,Cd-DTPA效果也得到顯著提升,可以對患者椎管內部占位性病辨結構進行清晰反映,包括病變形態(tài)以及病變位置等,至此,MRI已經發(fā)展成為椎管內占位性病變臨床診斷的主要方案[2]。髓外影像病變會促使患者上下蛛網膜下腔變寬,此階段患者的臨床表現與硬膜外征較為接近,該病癥會擠壓患者脊髓,致使脊髓移位,這正是髓外病變與髓內病變的主要差別之處[3]。以MRI對椎管內占位性病變進行定性分析,所參考的主要指標便是患者具體病灶、腫瘤類型等,因此需要對患者椎管內隔間組織進行全面探查,以保證診斷結果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在椎管內占位性病變臨床診斷中,合理應用MRI影像學技術,可以有效明確髓內病變與髓外病變,為患者的預后治療提供有效的參考資料,臨床應做推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