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風”又稱為屏門或屏障,是指設在門窗間的屏障。古代的房屋大都是土木建構的院落形式,當然不像現(xiàn)代鋼筋水泥結構的房子堅固、密實。所以為了擋風,古人便開始制造屏風這種家具,并多將屏風置于床后或床兩側,以達到擋風的效果。屏風有擋風、遮蔽、隔間的功用。屏風的使用早在西周初期就已經開始了,但當時不叫屏風而是稱“邸”或“扆”?!捌溜L”的稱呼出現(xiàn)在漢代。在漢代時期,屏風的使用已經非常普及了,尤其是有錢有地位的人家都設有屏風,屏風在當時有了分隔室內空間和遮蔽視線的作用。到了唐代,紙屏風盛行,畫家或在上面畫上美麗的山水花鳥,詩人或在上面題屏、詠屏,甚至富貴人家有的還會貼上金箔,這些屏風裝飾畫每每令人賞心悅目。
很多人疑惑:諸子百家周游列國得會多少方言?其實,只需要雅言即可大體應對交流。雅言,俗稱官話,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普通話。先秦時期,諸子百家周游列國,首先就要學好雅言。雅言,算是當時士這個階級的基礎教育。隨著私學推廣,先秦時代上過公學或私學的人基本都會雅言。剩下的老百姓不會雅言也沒關系,因為中原地區(qū)的百姓說的方言,本身跟雅言可能就比較接近。中原地區(qū)如此,那么南方的情況又如何呢?楚國作為當時南部諸侯龍頭老大,平時說楚言,但是這不意味著南方雅言推廣得差。楚國那會兒的雅言普及度并不低,其次楚言也沒那么難懂。不過,南方的方言實在比較多,不獨楚言。相較于楚言,越言可以說非常難。同為南方人,鄂君子皙懂《越人歌》也是需要翻譯的。換言之,真遇上聽不懂的情況,古人也是有翻譯的。但是考慮到越國在勾踐后期就把都城從會稽遷到了瑯琊,想必春秋末戰(zhàn)國初,越國人的雅言推廣度也很高了。
古人用“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來提醒人們時間的寶貴。我們都知道,“光陰”指的是時間。那為什么會用長度單位“寸”來描述時間呢?這和我國古代計時的工具有直接關系。古時并無鐘表,人們計時主要靠“晷”,這是一種中心立著一根小棍、刻著度數的圓形石板。日出日落,小棍的陰影長短、角度都在隨之變化。而諺語中的“一寸光陰”,意思是日晷小棍陰影變化一寸的距離,用以表示極為短暫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