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陸
終于等到你”“記得備好紙巾”……圈粉又圈淚的醫(yī)療紀錄片《人間世》第二季已經(jīng)播出,在豆瓣上評分高達9.5分。
如果說《人間世》第一季的亮點是呈現(xiàn)出醫(yī)者之難,那么第二季則更聚焦患者之苦。一邊是死,一邊是生,鏡頭則架在中間的灰色地帶,帶著我們向兩邊打量,嘗試著面對“死”,更好地思考“生”。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忌諱談死的。《人間世》第二季卻走近離死亡最近的人:罹患惡性骨腫瘤的安仔最喜歡玩游戲,“游戲里人有很多條命,輸了可以重來”;高齡產(chǎn)婦林琴躺在病床上,體內(nèi)的血換了三遍,最后不得不切除子宮……第二季總導演秦博曾半蹲在哭著的拍攝者跟前解釋:“這個時候面對攝像機,我們都知道是一件極其殘忍的事情,我特別想說聲對不起,但是我們還得做下去,想讓更多人知道這個事?!?/p>
生與死,為什么值得“讓更多人知道”?或許是因為在死的陰影下,生命顯得如此脆弱,卻也如此可貴。在紗布酒精輸液管交錯的縫隙里,生活的苦難,會被堅強的人悄悄形塑出充滿希望的樣子:因為化療掉光頭發(fā)的小女孩,笑著說自己的腦袋像鹵蛋;消防員遺孀第一次聽到胎兒的心跳,興奮又欣慰。真正的英雄主義是在認識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
人們在《人間世》這塊鏡子里,望見了不同的態(tài)度:治病救人的,思忖著如何與病患產(chǎn)生恰當?shù)倪B接;癌癥患者發(fā)表慷慨的宣言,鼓勵病友和自己繼續(xù)前行;還有人在琢磨怎樣通過建言獻策和宣傳報道,推動社會關(guān)注、制度進步……亞當·斯密在談到好友休謨的死亡時說:“無論是他生前還是身后,我總是這樣理解他,也許只有接受了人類意志薄弱的本性,才會距離有智慧和德行的人越來越近”。
“生活不是上帝的詩篇,而是凡人的歡笑和眼淚。”作家遲子建如此寫道。歲末年初《生活萬歲》《四個春天》等紀錄電影大受歡迎,正因為紀錄片能最大程度地反映愛與恨、生與死、絕望與希望。而醫(yī)療紀錄片,帶著我們的眼睛和耳朵,去到醫(yī)院、病房,給我們最深切的觸感和痛感。
和第一季相比,《人間世》第二季引發(fā)了新爭議,關(guān)于拍攝手法是否刻意、感情表達是否克制等。觀眾不再滿足于煽情的沉浸式體驗,而要求更為客觀、克制的記錄。來自消費者的評價,也激勵著生產(chǎn)者的思考。秦博在劇評下回復說,“感謝,這中間的度在哪里,對創(chuàng)作者來說也是磨練”。
這部紀錄片的片名“人間世”,來自《莊子》。在這一篇章中,莊子提出了“心齋”這一概念,從“虛以待物”推演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命題。這翻譯成網(wǎng)絡熱詞,或許就是,人活一世,光“耐撕”不夠,還得“耐盤”。畢竟前者能讓我們在劈頭蓋臉的打擊中幸存,而后者才能幫我們借著沙石打磨出生命的珍珠。在人間世看見世間人,于生死場中談生活,把笑中淚化成淚中笑,這或許就是《人間世》給我們的關(guān)鍵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