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光耘
在成都蜀江錦院,織工在傳統(tǒng)織機上挑整絲線(李橋橋/ 攝)
孩提時讀唐詩“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似乎從詩里嗅到了草木清香,看到了白露沾花,也知曉了“錦官城”是成都的別名。從此,一個色彩斑斕、艷麗如霞的城市就播種在一個孩子的腦海里。
成都自古有“錦城”和“錦官城”的稱號,大多來自歷代詩人那些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詩句。其中,最不遺余力描述成都美麗的是為躲避安史之亂、客居成都四年的唐代詩人杜甫:“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薄柏┫囔籼煤翁帉ぃ垮\官城外柏森森?!薄皶钥醇t濕處,花重錦官城。”
為什么詩人會把成都稱為“錦官城”呢?
一種說法來自南朝李膺的《益州記》:“錦城在益州南、笞橋西流江南岸,昔蜀時故錦官也。其處號錦里,城墉猶在。”
又說在唐宋時,成都芙蓉似錦,因此成都也稱作錦城。據(jù)《成都古今集記》載:“孟蜀后主于成都城上,盡種芙蓉,每到深秋,四十里為錦,高下相照,因名錦城?!?/p>
《蜀梼杌》里記載:“蜀昶廣政十三年九月……城上盡種芙蓉,九月盛開,望之皆為錦繡?!?/p>
但流傳更廣的說法是,三國時期,成都的蜀錦成為重要財政收入之一,蜀漢王朝因此設置錦官一職保護蜀錦生產(chǎn),錦官城的稱呼由此產(chǎn)生。
哪一種說法更準確,難以確認。但是,成都確實是中國絲綢文化重要的發(fā)源地和生產(chǎn)地之一。早在漢、晉時期,蜀錦就風靡天下。六朝以后至隋唐,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所銷蜀錦,大都是成都生產(chǎn)的。
公元前122年,歷經(jīng)磨難的張騫從西域回到長安,上奏漢武帝:“大臣大夏(今阿富汗)時,見邛竹杖,蜀布”。也就是說,張騫在阿富汗一帶見到了成都邛崍出產(chǎn)的竹拐杖和四川產(chǎn)的布匹。
蜀錦馳譽全國,是蜀漢對外貿(mào)易的主要商品,也成為蜀漢政權(quán)財政收入的大宗來源,因此蜀漢王朝專門設置了“錦官”以集中織錦工匠,管理蜀錦生產(chǎn),并且特別筑城以保護蜀錦生產(chǎn),稱為“錦官城”,簡稱“錦城”,據(jù)考證,“錦官城”就在今天百花潭公園一帶。
令人難以想象的是,漢代成都繁榮的一個重要原因,卻是源于一只小小的蠶蟲。
秦漢以后,成都已是全國大都市,當時的“少城”為成都商業(yè)最發(fā)達的城區(qū),商品貨物琳瑯滿目,店鋪鱗次櫛比,蜀錦聲名遠播,遠銷中亞、印度等地。
劉禹錫的《浪淘沙》記載了當時流江沿岸濯錦的情形:“濯錦江邊兩岸花,春風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鴛鴦錦,將向中流匹晚霞?!笨梢韵胍?,春天的流江兩岸,集中了數(shù)以千計的女子,她們用纖纖玉手將一匹匹新出的錦緞放到江水中濯洗,江水如錦繡;錦官城的大街小巷中,織錦工人搭起晾曬織錦的架子,彩色的錦緞在風中飄揚,江水中流動的色彩和江岸上飄動的色彩相互輝映。
在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上,文物專家發(fā)現(xiàn)了全世界最早的腳踏織機。令人難以想象的是,漢代成都繁榮的一個重要原因,卻是源于一只小小的蠶蟲。
在甲骨文中,“蜀”字就是蠶的象形字。第一代蜀王就名為蠶叢氏,可見蜀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歸功于蠶。
錦,是絲織品中的精品。中國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漢魏織錦很多,包括從新疆古墓和湖南馬王堆出土的實物,都是古代成都生產(chǎn)的蜀錦。
三國時期,蜀錦成為熱銷商品,更是蜀國的重要財源。諸葛亮曾說:“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直到蜀亡,國庫尚有錦、綺、彩、絹各二十萬匹,織錦業(yè)之繁盛可見一斑。
然而,織錦脆弱易損,千年前的古錦更是難以留存,即使是“錦城”成都,至今也沒有出土過一片從漢代到唐代的蜀錦殘片,因為成都潮濕,這些紡織品很難保存,只有在新疆、青海等比較干燥的地方才有蜀錦出土。
關于織錦工藝,考古學大家夏鼐先生以及不少專家曾斷言,至少在戰(zhàn)國時期,一定有一種類似“多綜多躡”原理的織機存在。所謂“多綜多躡”,就是由一個腳踏板帶動一片綜片提花。簡單的圖案,綜片數(shù)少一些,復雜的圖案,綜片數(shù)就多一些。
上世紀70年代末,研究人員在成都近郊的華陽地區(qū)找到了這種原理的織機,在當?shù)乇环Q作“丁橋織機”。然而這種織機只能織一些簡單的花紋。
直到2012年,在成都天回鎮(zhèn) “老官山”遺址,考古人員發(fā)掘出了4臺西漢時期的提花織機模型。這是一種大家從未見到過的織機,被命名為“勾綜式提花織機”。中國絲綢博物館的專家研究后認為,漢代的各種織錦,基本都可以用這種織機復織出來。這個結(jié)論彌補了此前成都一直沒有古錦出土的空白。
今天,我們很少能看到真正的蜀錦,更難看到蜀錦的制作過程。
幾經(jīng)打聽,筆者才在成都雙流縣找到一個“成都古蜀蜀錦研究所”,帶頭人胡光俊是一名從事蜀錦工作40多年的老藝人,2009年被授予四川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蜀錦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1949年以后,蜀錦曾經(jīng)有過一段輝煌的時期,成都蜀錦廠工人多達2000多人,有織機500多臺,產(chǎn)品全部用于出口,行銷世界各地,上個世紀80年代,產(chǎn)值就已經(jīng)超過了億元人民幣。后來企業(yè)陷入低谷,直至消亡。
多年來,和胡師傅有同樣“蜀錦情節(jié)”的老師傅們不斷通過各種方式堅守,但由于多種原因,難以為繼,年近七旬的胡師傅不知道自己還能堅守多久,而蜀錦這項技藝或許就將在這個時代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