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邇淞
中國人外出旅游,總是浮光掠影,到處留下“到此一游”,這已是舉世聞名。就巴黎而言,這“一游”之首選自然非羅浮宮莫屬。即便行程再緊,這兒總是要來一下的,哪怕只是在入口處的玻璃金字塔那兒拍張照,也算是功德圓滿、不虛此行了。在外人看來,中國人似乎太表面化了。但我知道,這不過是國內(nèi)“上車睡覺、下車看廟”的旅游方式延伸到了境外而已。或許,在國人心目中,羅浮宮也就是個外國大廟,過名剎而不入,豈不罪過?
其實,把羅浮宮當廟的,又何止是中國游客?法國人民很快就發(fā)現(xiàn),中國本土的服裝企業(yè)更是熱情而多金的香客。2003年,國內(nèi)某男裝夾克品牌曾在羅浮宮走了一場秀,2006年的巴黎時裝周,又來了一個女裝品牌,整個時裝周,只有這個牌子選在羅浮宮發(fā)布。何以中國品牌都愛來這兒拜廟呢?拋開昂貴的場租不談,單單一場秀的開銷,兩三百萬人民幣總跑不掉。奉上了大把香油錢,中國品牌究竟能得到什么福報呢?一位當?shù)貥I(yè)內(nèi)人士的疑問,可以說是間接地解答了這個問題。
他看完羅浮宮的這場中國女裝秀之后,表示非常不解:“這些衣服,面料看起來有些廉價,細節(jié)上也沒什么好琢磨的,顯示不出設(shè)計師的個人風格和品牌氣質(zhì),每款服裝上似乎都能看到別家品牌或設(shè)計師的影子,沒有自己的品牌思想或品牌故事。想用這樣的產(chǎn)品進入歐洲,可能嗎?”
是呀,自身產(chǎn)品還沒做好,干嗎急著來作秀呢?歐洲市場又不是鄉(xiāng)村集市,攤兒一鋪開就能練。既沒開始零售,也沒做廣告,品牌在當?shù)睾翢o認知度,就砸下大把銀子,卻只是孤零零地做場秀,做完就閃人,船過水無痕。這充其量不過是一場昂貴的“到此一游”而已,實在是有點兒犯不著啊。這位法國老兄按服裝業(yè)的正常邏輯,當然不能理解此種做法。但我知道,中國企業(yè)對此卻是另有一番“中國邏輯”的。
中國服裝品牌到羅浮一游,哪里是為了進入歐洲市場呢?這根本就是做給國人看的。從中國游客的“到此一游”便可知曉,國人重外在輕內(nèi)涵,本土品牌要想讓消費者買賬,就得先把場面搞大,就得拉大旗作虎皮。羅浮宮位于時尚之都巴黎,又是藝術(shù)的最高殿堂,在中國知名度高,自然是一面再合適不過的大旗了。中國服裝只要“到此一游”,就能沾點仙氣兒,回去夠唬一陣子了。
那個借著政府間文化交流,到羅浮宮秀了一把的男裝夾克,不就在國內(nèi)電視廣告上大喊“入選羅浮宮”,而很唬了消費者一陣子嗎?若不是后來有好事者“揭秘”,搞不好還真有人以為它被羅浮宮給收藏了呢。殊不知人家羅浮宮也得過日子,也要搞創(chuàng)收,里面有幾個展廳本來就是常年對外出租的,只要你出得起銀子,就可以進來展示點兒什么,那不代表羅浮宮看上了你呀??梢话銍四闹肋@一層呢,等知道怎么回事之后,當然有種被忽悠之感。
我倒認為國人對此不必過分計較,媒體也不必因此而將品牌污名化。畢竟人家也不容易,說到底還不是為了品牌宣傳?手法固然庸俗粗糙,但也純屬技巧層面,無關(guān)誠信問題,最多有那么點兒誤導之嫌,應(yīng)該可以理解。畢竟在商言商,各用其招嘛。
其實,真正需要關(guān)注的,是導致國內(nèi)品牌喜歡干這種事兒的原因所在。我們有做事表面化的品牌,是因為我們有最表面化的消費者,因為他們吃這一套。什么時候中國消費者也開始在乎用料是否考究,做工是否精細,設(shè)計是否有內(nèi)涵,本土品牌就可以不必再玩兒這些低層次的把戲了。消費者的進步永遠都是品牌進步的終極推動力。
那么,就讓我們來看看,在從男式夾克到系列女裝的這幾年中,我們究竟進步了多少呢?
首先,女裝品牌是正式參與時裝周,不再是那種非時尚專業(yè)的文化交流活動。其次,這次來的是更有指標性的女裝,而非受重視程度較低的男裝,而且有裙裝、有外套,品種結(jié)構(gòu)完整,像是個正規(guī)的都市品牌,不再只是單一品種的夾克。再有,模特大都是當?shù)厮垼^眾也是當?shù)厝司佣?,有了按行業(yè)游戲規(guī)則運作的姿態(tài),不似以往,臺上臺下一水兒的國人面孔,頗為自嗨,令人起疑。還有一點也不能忽視,結(jié)束時有設(shè)計師出來亮相,別以為這是無關(guān)緊要的環(huán)節(jié),這是標志著是否與國際時尚行業(yè)接軌的重要一環(huán)。試想,如果連個專屬設(shè)計師都沒有,誰會拿正眼瞧你?
能有這些進步已實屬不易,雖然還流于表面,但也算是中規(guī)中矩、初露模樣了。怎奈還是沒人太拿正眼瞧咱,當?shù)孛襟w的報道“簡潔”得近乎冷淡,只說這是中國時裝品牌首次參加時裝周,此外便無一句評說服裝風格之語。可也怪不得人家,正如前面那位法國人所說,沒有自己的風格,叫人從何評起?
看來,僅有上述那些進步還是不夠的,這些表面功夫唬一唬國內(nèi)消費者或許還行,但對國際時尚專業(yè)人士就不起作用了。人家要的是真才實學,衣服不行,遑論其他,恐怕還是要好好在產(chǎn)品上下功夫才是正途。別的且不說,三年之后還是選在羅浮宮走秀,可見國內(nèi)品牌在品味和自信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真正的行家心里都很清楚,對于一場時裝秀來說,羅浮宮是個毫無創(chuàng)意的場子,不僅氣氛不合,而且太過浮濫。中國品牌花了不少銀子,卻未能在坊間贏得尊重,反而先露了一大怯,實在是有點兒得不償失。與其這樣,倒不如先拿這些錢在家好好修煉內(nèi)功,等哪一天真正有了實力和自信,再來也不遲。
看著這些在羅浮宮來來去去的中國品牌,不知怎的,讓我想起了徐志摩的那首《再別康橋》,只是在心中把“康橋”換成了“羅浮”:
輕輕地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地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摘自《奢侈態(tài)度》浙江大學出版社 圖/亦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