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馬克思人的存在論轉向的邏輯起點:從“現(xiàn)實的個人”出發(fā)

2019-03-03 16:45趙佳偉劉云杉
延邊黨校學報 2019年4期
關鍵詞:存在論人學馬克思

趙佳偉 劉云杉

(1.內蒙古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1500;2.陜西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馬克思關于“現(xiàn)實的個人”的人學存在論背后蘊含著西方近代哲學深刻的轉向問題。由于現(xiàn)代以來新自由主義與打著馬克思主義旗號的人道主義思潮又復泛濫,在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理念的背景下,回到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人學的轉向和生成的邏輯起點,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實踐價值和理論價值。

一、馬克思對于“人”的存在論的范式轉換

馬克思的人學理論的革命是從他對于人的存在論轉向開始的,他跳出了從西方古代以來“形而上學——柏拉圖主義”[1]的人的抽象存在論,建立起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踐存在論。這個轉向是基于馬克思對于傳統(tǒng)西方哲學中形而上學的人學觀,尤其是啟蒙運動和德國古典哲學建立的抽象存在論的批判開始的,而且從本體論角度重塑了關于人的存在和活動的實踐觀點。在馬克思的早期文本中,可以找到這個轉向的背景和原因。

(一)早期“人”的存在論的基本特征

在馬克思之前,關于“人是什么”這一話題曾引起無數(shù)哲學家的討論,從古希臘哲學直到近代啟蒙思想、空想社會主義都對這一問題做出詮釋。馬克思的思想就是建立在對人道主義和人本主義思想的吸收和批判基礎上。就人的存在論而言,馬克思之前的人學觀大多都秉承著抽象本體論或抽象存在論的觀點。

首先,是永恒的人。馬克思主義之前的人學存在論大多都持有唯心主義立場,認為人的存在是永恒不變的,其核心就在于人具有永恒的精神,這種永恒精神決定著人性是永恒不變的,這也就決定了西方哲學史上往往將人的永恒本質作為人學研究的終極研究目標的情形。文藝復興以來,宗教的祛魅和世俗社會的形成導致確定性邏輯和知識需要重新構造,由此笛卡爾開創(chuàng)的“我思”成為唯一認識確定性的來源,通過人的思想能力的普遍性和永恒性來實現(xiàn)自我確證,從而回答“我是誰”的問題,也開創(chuàng)了主體主義的人學存在論思潮。德國古典哲學將人作為類的存在,從而從類的意義上詮釋人的精神存在的永恒性,忽視了人類是具體的、歷史的個體組成的。

其次,是理性的人。從啟蒙運動開始的理性主義思潮將人的理性作為衡量萬物的尺度,認為人的存在就在于其擁有理性。對理性的存在論假定是啟蒙和古典哲學家面臨社會的世俗化哲學任務的反映。對理性的強調,一方面擺脫了神學對心靈的束縛,另一方面仍然將人潛在地看作是抽象的精神個體,成為抽象的、理性的人,從而將具體的、感性的人徹底排斥。他指出“要表明自我身為自我意識的純粹抽象,這在于指出它自身是它的客觀形式之純粹的否定,或者在于指出它是不受服于任何特定存在的,不束縛于一般存在的任何個別性的,并且不束縛于生命的”[2]。所以馬克思認為“人性,就表現(xiàn)在它們是抽象精神的產品,因此在這個限度內,它們是精神環(huán)節(jié)即思想本質”[3],來批判黑格爾將物質的感性的關系作為偶然性與否定對象的錯誤,同樣這種形式下是難以得到真正的“人”的。

最后,是抽象的人。將人的存在永恒化和理性化必然會引向對人的抽象理解,這也構成了古典唯心主義人學的根本特征。對現(xiàn)實的、感性的、身體的人的忽視強化了對人的存在抽象性的認識,甚至在黑格爾那里,人的身體被作為需要在精神運動中排除,包括勞動以及一切現(xiàn)實性的方式被黑格爾作為是精神的人的否定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并且作為自我意識理性化的重要步驟而存在。這種抽象的人學思路始終限制了將人置于現(xiàn)實的社會實踐關系中去看待的唯物主義路徑的生成。

(二)馬克思人學革命的文本起點

在馬克思思想的形成時期,他經歷了從人道主義者向社會主義者、從唯心主義者向唯物主義者的理論立場的轉變。

馬克思從《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出發(fā)開始對整個啟蒙運動的后果進行反思,這是馬克思在哲學史上跨出的一大步:他并沒有像其他啟蒙思想家那樣僅僅立足于啟蒙精神對宗教與封建的舊世界進行進一步的批判,而是進一步地開始直面啟蒙運動本身,重新審視看似無可爭議的啟蒙原則及其現(xiàn)實建構,“要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對現(xiàn)代社會本身進行批判”[4],即將資本主義作為他的批判對象。

如果說《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是馬克思對啟蒙運動開始反思的標志,那么,他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啟蒙思想家的觀念真正有所區(qū)別的代表性文章就是《論猶太人問題》。在這篇文章中他指出,啟蒙精神所追求的終極目的和啟蒙運動結果所帶來的資本主義的追求是不同的。在這篇文章里,他提到了鮑威爾的一段話:“在法國,普遍自由還未成為法律,猶太人問題也還沒有得到解決,因為法律上的自由——公民一律平等——在生活中受到限制”[5]。從這段話中不難看出,那個時候的法國還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法制國家或自由國家,人們的生活依舊“遭到宗教特權的控制和割裂”[6]。因此,要使這個國家得到真正的解放,走向法制與自由,就必須廢除宗教特權。當然,這里的解放從本質上來說只是“政治解放”,也就是資產階級在奪取政權以后,廢除宗教特權,建立資本主義制度。馬克思并不認同這種解放,因為這種解放只是資本主義意義上的,為資產階級服務的,是帶有資本邏輯的。他認為,真正意義上的解放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資產階級人的解放,而是應當放眼于全人類。馬克思所持有的這種觀點,證明他已經走上了一條與傳統(tǒng)啟蒙思想家不同的思想道路。在《論猶太人問題》中,他寫道:一方面“國家是以自己的方式廢除了出身、等級、文化程度、職業(yè)的差別”[7],而另一方面“國家根本沒有廢除這些實際差別,相反,只有以這些差別為前提,它才存在,只有同自己的這些要素處于對立的狀態(tài),它才感到自己是政治國家,才會實現(xiàn)自己的普遍性?!盵8]所以,資本主義的所謂革命結果并沒有達到啟蒙精神的實際內涵,而是再一次陷入到了人剝削人的境地。

二、馬克思人學邏輯的理論主題

(一)作為現(xiàn)實的人

馬克思的人學理論之所以與非馬克思人學理論不同,首先就在于馬克思將人看作是現(xiàn)實的人,這也是他的人學理論的基礎,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提到:費爾巴哈“撇開歷史的進程,把宗教感情固定為獨立的東西,并假定有一種抽象的——孤立的——人的個體。”[9]在費爾巴哈看來,抽象屬性顯然是人的本質屬性,也就是說,人只是一個符號,是概念性的東西,個體之間不存在差異,因此,他“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盵10]馬克思并不認同費爾巴哈的觀點,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他寫道:“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盵11]從這句話不難看出,馬克思是肯定現(xiàn)實的人的存在的,而作為現(xiàn)實的人,其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人有血有肉地存在于這個世界當中。

這一基本特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理解。首先,“有血有肉”即是人的生理屬性。作為現(xiàn)實的人,生理屬性可以說是他們進行一切活動的基礎性前提。從人類誕生開始,他們就要為了自己的生活和發(fā)展進行活動,起初是為了吃飽穿暖,后來又加入了新的目標,但是不論從事何種物質性活動,都離不開人的生理屬性。其次,“有血有肉”也為人類的精神活動提供了生理器官。人類的發(fā)展不僅僅是物質財富的極大進步,同時也包含著精神文明的進步。精神文明作為人類特有的東西,與他們的生理屬性是密不可分的??茖W研究表明,人的精神活動離不開大腦與其他器官的作用。

總之,在馬克思這里,人是有血有肉地作為一種實體存在于自然界當中的,一方面,他們是從事物質活動的主體;另一方面,他們也是進行精神活動的主體。

(二)作為社會的人

如果說現(xiàn)實的人是馬克思人學理論的基礎,那么人的社會屬性則是這一理論的核心。馬克思對于人的本質的定義非常明確,即“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12]

首先,作為自然人或者說是現(xiàn)實的人,是與動物有著明顯的區(qū)別的,這一區(qū)別就是人會生產生活資料,而生活資料的生產,則會導致人與人開始進行交往。最初的交往是個人與個人進行交往,而隨著生產的不斷進行,個人之間的交往就會逐步擴展為更多人之間的交往,他們互相交換生產資料與生活資料,構成一種或者多種的物質能量交換網,而這張網會將越來越多的人納入其中,最終形成一定的生產關系。這種生產關系,是社會關系中最為基礎也是最為普遍的,它會影響其它社會關系構成要素的形態(tài)。

其次,作為自然人或者是現(xiàn)實的人,要在自然界生活發(fā)展下去,就要解決衣食住行等現(xiàn)實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僅僅結成生產關系是遠遠不夠的,個人之間、個人與集體之間勢必要結成更多的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包括婚姻關系、家庭關系、政治關系等等。這些社會關系都會影響人的實踐方式和思考方式,進而影響人的生活與發(fā)展。當然,人的生活發(fā)展不只是物質要素的發(fā)展,也包含精神要素的發(fā)展。精神要素的發(fā)展取決于人類物質性活動的進步,而物質性活動的進步,恰恰是由人的實踐活動影響的。所以,人與人之間結成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進行實踐活動,一方面推動了人的物質生活的進步,另一方面也使人的精神生活豐富多彩。簡而言之,人類是以一定的社會關系的形成而存在和發(fā)展的。

最后,作為人的本質,即他的社會屬性,從歷史的角度去考察,它不僅僅有客觀性,同時還有變動的一面。換言之,“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一概念,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在階級產生以前的社會和階級社會中,人的社會關系是不同的,而在不同的階級社會中,人的社會關系也不盡相同。因此,在考察作為社會屬性的人的時候,應當具體分析人所處的時代。

總之,作為社會屬性存在的人,是與自然和人本身的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自現(xiàn)實的人為了生存建立物質生產關系進行實踐活動開始,人類的社會屬性就確立了。一方面,人作為社會關系的總和而產生,一開始生產就是社會關系中的人;另一方面,人作為社會關系的總和而存在和發(fā)展。當然,對于具有社會屬性的人的考察,還要結合具體的歷史時代,這樣才不會陷入到形而上學的泥潭當中。

(三)作為階級的人

在馬克思的人學理論里,人不僅僅是有血有肉、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的,同時,也是有階級屬性的。當然,人的階級屬性并不是從他們一誕生就有,而是在與階級社會相伴中產生的,換言之,只有在階級社會中,人的這一屬性才會存在。

階級社會的出現(xiàn),與分工生產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人類從誕生以來,就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生存危機,為了生存發(fā)展下去,他們就要尋求合作,結成生產關系進行實踐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開始增加,分工生產成為可能。而“分工的各個不同發(fā)展階段,同時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種不同形式。”[13]在早期的私有制社會,由于生產效率較原始社會有所提高,人們生產出的產品除了可以滿足日常需要外出現(xiàn)了剩余,這就為一部分人成為專門的管理者奠定了物質基礎,進而他們成為了這個社會中占據(jù)多數(shù)資源的人,與之相對應的另一部分人,卻不得不進行繁重的勞動,成為奴隸。這時,階級社會就出現(xiàn)了。而身處在這一社會中的人,由于對生產資料的占有不同,成為不同的階級。每個人從此有了階級的屬性。

當私有制社會由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過渡,或者是在社會動蕩時,作為個體的人的階級身份是有可能發(fā)生轉變的,諸如個別農民領袖發(fā)動農民起義,推翻某一王朝的統(tǒng)治,而一躍成為統(tǒng)治階級。當然,不論他們的階級身份是否發(fā)生了轉變,他們所具有的抽象的階級屬性并不會移除掉。換句話說,在階級社會中,不存在“超階級”的人性,每個人總是隸屬于一定的階級,并且服從與服務于一定的經濟關系。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的發(fā)展的歷史方位

(一)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曾提出:人的發(fā)展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14]。這個全面的方式,就是要追求人的全面發(fā)展。

人的全面發(fā)展,從構成的要素來說,既包含物質方面的發(fā)展,也包括文化、社會意識以及其它部分的發(fā)展。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曾提出:“除了學習專業(yè)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進步,政治上也要有所進步,這就需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學習時事政治。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盵15]這是他對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經典論述之一。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個體,取得政治上的進步與取得經濟上和思想上的進步同樣重要,只有這樣人才算作是全面的發(fā)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更加注重人的全面發(fā)展,鄧小平提出“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即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搞好。江澤民則講到:“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yè),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現(xiàn)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16]

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了“中國夢”這個概念,從其內涵上來說,“中國夢”就是要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與人民幸福。而人民幸福的本質就是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首先,個人夢的實現(xiàn)是“中國夢”實現(xiàn)的基礎。每個人的理想與追求總是有多種維度的,而不僅僅是只有物質維度。所以個人的發(fā)展軌跡也決不會是一維的,而是三維的。每一個人幸福的、全面的發(fā)展,都會為“中國夢”的實現(xiàn)提供長足的動力支持;其次,“中國夢”的實現(xiàn)又會為個人深度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保障。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為每個人帶來充足的經濟保證,確保他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同時,在殷實的物質生活前提下,個人會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到社會活動和精神活動中,從而更加全面地發(fā)展自己。

總之,作為一個現(xiàn)實的、具體的人,全面發(fā)展是必不可少的。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過程中,個人的全面發(fā)展既是“中國夢”的題中應有之意,也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重要保證。

(二)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旨歸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這一論述,充分體現(xiàn)了人民群眾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既然人民群眾的力量如此強大,那么在實踐當中,就要重視這樣的力量,充分發(fā)揮其主體能動性,同時實踐的成果也要惠及到更多的人民群眾,換言之,就是要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時起就十分重視群眾工作的展開。早在革命年代,毛澤東就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論述。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他提到:“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這是真正的銅墻鐵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盵17]從這段話里不難看出,毛澤東是十分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的,指出他們是真正擁護革命工作的。新中國成立以后,他又在多次講話與數(shù)篇文章中提到了人民群眾的重要性,特別是在1956年,他指出:“我們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來保證群眾路線和集體領導的貫徹實施”[18]。從制度上保證群眾路線的實施,一方面是對人民群眾地位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加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使他們投身到社會主義的建設當中去。

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同樣重視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1992年鄧小平在南巡講話中曾鮮明地講到:“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盵19],其中共同富裕就是要確保每一個人民群眾都能享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江澤民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更加明確了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提出:“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務于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部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盵20]胡錦濤繼承和發(fā)展了黨的前幾代領導人對于人民群眾的觀點,提出了科學發(fā)展觀這一全新的理論體系,作為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從本質上來說就是要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進行偉大實踐,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這一思想深深地融入到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當中,是馬克思人學理論和中國共產黨群眾思想的重大發(fā)展。從經濟建設方面來說,黨中央提出五大發(fā)展理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一系列新方法新舉措,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fā)展,確保人民群眾可以有更多的獲得感與滿足感;從政治建設方面說,黨中央深化政治體制改革,保證人民群眾的政治利益不受侵犯;從文化建設方面說,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思想,創(chuàng)作出豐富多彩的反映人民群眾現(xiàn)實的文藝作品;從社會建設方面說,黨中央堅持改善與保障民生,提出精準扶貧等眾多舉措,保障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從生態(tài)文明建設方面看,黨中央提出打贏藍天保衛(wèi)戰(zhàn)等計劃,使得人民群眾可以生活在更加美好的自然環(huán)境當中。

(三)發(fā)揮人民群眾主體性的現(xiàn)實訴求

如果從方法論的層面來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這一帶有根本定位性質的理論觀點,應該分為兩個部分。首先,就是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做到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次,就是要切實發(fā)揮人民群眾的主體性作用,保證他們的現(xiàn)實訴求。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了新發(fā)展理念,包含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個方面,而這五個方面中都充分發(fā)揮了人民的主體性價值。

第一,創(chuàng)新發(fā)展充分發(fā)揮了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毛澤東曾經說過:“思想等等是主觀的東西,做或者行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都是人類特殊的能動性,我們名之日‘自覺的能動性’,是人之所以區(qū)別于物的特點。”[21]作為現(xiàn)實的人,從其誕生以來,為了生存和發(fā)展就要進行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而這種活動會使人與動物之間的區(qū)別越來越明顯。在諸多的區(qū)別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人會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明或者使用一些工具來提高自己的生產效率。因此,創(chuàng)新發(fā)展是發(fā)揮人民群眾主體性作用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要充分引導人民群眾,發(fā)揮他們的聰明才智,不斷推進科技創(chuàng)新、文化創(chuàng)新等各方面的創(chuàng)新。

第二,協(xié)調發(fā)展充分保障了人民群眾主體性力量的發(fā)揮。協(xié)調發(fā)展,顧名思義,就是要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注重平衡性,這一平衡不是簡單地搞平均主義,而是更加注重機會平等和分配合理,它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公平,確保人民群眾實踐的積極性不會被摧毀,進而促進人民群眾在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全方位發(fā)展。

第三,綠色發(fā)展奠定了人民群眾主體性力量發(fā)揮的生態(tài)物質基礎。習近平同志指出:“建設生態(tài)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盵22]人民群眾想要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進行社會實踐,是不能離開物質保障的,這一保障既包括制度、財力等方面,也包括人民群眾生活的自然環(huán)境。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現(xiàn)在面臨著比較嚴峻的環(huán)境生態(tài)問題,導致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環(huán)境并不十分理想。一方面,這些問題影響了人的身體健康,使其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更好地投入到實踐當中去;另一方面,這些問題也影響到了人的實踐環(huán)境。因此,綠色發(fā)展作為一種全新的發(fā)展理念被提了出來,這一理念可以極大地保證人民群眾有更好的生產生活環(huán)境,從而讓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

第四,開放發(fā)展可以創(chuàng)造人民群眾合作共贏的局面。開放發(fā)展,就是要打開地區(qū)之間乃至國家之間交往的大門,從而實現(xiàn)各個地區(qū)和國家之間的交流。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民群眾的交往范圍逐漸擴大,而交往也不局限于經濟,而是包含著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因此,實行開放發(fā)展,就是要使人民群眾在開放的過程中發(fā)揮自己的主體性地位,積極與他人交流,最終獲得共贏的局面。

第五,共享發(fā)展可以保證人民群眾主體性地位不斷鞏固。如果說協(xié)調發(fā)展是從生產配置的方面保證人民群眾進行實踐的積極性,那么共享發(fā)展就是要保證每一個個體都能享受到發(fā)展帶來的成果,讓更多的群眾都具有獲得感。

總之,五大發(fā)展理念無不滲透著人民主體性的價值。創(chuàng)新、協(xié)調、開放、綠色、共享五個方面,既保證了人民群眾可以積極地投身于實踐當中,又可以保證他們在辛勤的勞動之后有更多的成就與獲得感。

猜你喜歡
存在論人學馬克思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人工智能的存在論意蘊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論馬克思的存在論
《借東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學“說”法
花農精神:教育學就是人學——李保均長篇小說《花農》簡評
信用證下匯票存在論
北人學沒
家園憂思與人性之殤——“生態(tài)學”與“人學”視野下的“山珍三部”
渭源县| 桂林市| 平安县| 同德县| 青海省| 遂川县| 海门市| 盖州市| 儋州市| 靖宇县| 丹凤县| 阜平县| 古丈县| 房产| 平湖市| 洛阳市| 石首市| 武功县| 木里| 酉阳| 理塘县| 灌阳县| 平乐县| 光山县| 休宁县| 苗栗县| 贞丰县| 吉安市| 松阳县| 澄江县| 常州市| 宝鸡市| 大石桥市| 灵武市| 浦江县| 泽库县| 新巴尔虎左旗| 永昌县| 城市| 托里县| 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