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
“鹽菜扣肉,江湖人稱咸燒白,是紹興梅菜扣肉在四川的‘袍哥兄弟,帥糯酷腴,肥而不膩,深得美女的暗戀?!边@是我在北京天下鹽餐廳連環(huán)繪食畫菜譜上寫下的注釋。
其實扣肉這個東西,不僅僅美女暗戀(不好意思大片大片地吃),男女老少大都喜歡。它是離白米飯或者饅頭最近的下飯菜,飽滿中的糯圓,既給你性感又給你口感。我在自家餐廳多年觀察表明,在以肥豬肉為食材的菜式中,扣肉(燒白)點擊量排名第一,且美女點擊或下筷的次數(shù)最多。
給我記憶最深的是,小時候過年之前,有點條件的家家戶戶都會備以扣肉,這在20世紀(jì)六七十年代普通家庭中算是過年的一道大菜。那時一到過年,首先就會讓我想到金黃閃亮的一片片扣肉和一封封紅紙包裝的200響的鞭炮,然后在激動中等待著除夕的到來。
川菜中,扣肉的烹制方法是從以蒸扣為主的民間傳統(tǒng)菜品“三蒸九扣”(又名“八大碗”“土九碗”“田席”)中得來的。一般采用五花豬肉,先拈毛、燒皮、刮洗干凈,然后放在湯鍋里煮至剛斷生,撈起擦干水分,抹上紅醬油,放入油鍋內(nèi)把皮烙至金黃色時,放入湯鍋中浸泡一下,皮子發(fā)皺時撈起待用。將已加工過的豬肉切成二寸長,二分半厚的片,皮向下,在碗中擺呈“一封書”形,加醪糟、紅醬油、川鹽、泡辣椒、豆豉,同時將芽菜末、姜米拌勻放在肉片上,上籠蒸至軟糯,取出扣在圓盤中即成。
扣肉味道的厚與薄,與用來墊底的材料關(guān)系很大。不論是芽菜、梅菜還是鹽菜,首先要味厚,實踐證明,在密封壇子里經(jīng)過乳酸發(fā)酵的為上乘。比較提味的打底食材還有凈豆豉、大頭菜、鲊海椒等。湖南名菜“走油豆豉扣肉”(虎皮扣肉)就是用知名的瀏陽豆豉打底。
而用梅干菜打底的紹興名菜“梅菜扣肉”(干菜燜肉),和以芽菜打底的川式扣肉味型基本一致(梅菜扣肉稍甜),所不同的是,梅菜扣肉是先將梅菜與肉燜煮并收干湯汁,然后再加梅菜與肉同蒸兩小時而成。此菜為紹興傳統(tǒng)風(fēng)味,為魯迅先生一生所愛,20世紀(jì)30年代在上海時,他每次進(jìn)菜館宴請賓友必點此菜。他還把家鄉(xiāng)的梅干菜寫進(jìn)了小說《風(fēng)波》里,說是蒸得烏黑的梅干菜很誘人。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望京黃門家宴上有一道“黃氏扣肉”,此菜與“黃氏牛肉”“八爪魚燒肉”“海鮮火鍋”并稱為黃門家宴四大名菜。黃珂先生的做法是,用豬的后腿二刀肉(炒回鍋肉的部位),走油并煮至八成熟時(加姜、花椒、料酒煮),切成拇指大小肥瘦兼搭的丁,先與鹽菜一起爆炒入味,然后把肉從鹽菜中撿出,皮朝下整齊地擺放進(jìn)蒸碗中,加入原先的鹽菜、醪糟汁、海鮮醬油、姜米、鹽,上籠蒸三個小時即成。
有一次,待客人全部落座,黃珂先生叫其家廚將扣肉起鍋連碗一起扣入圓盤上桌。當(dāng)揭開扣碗的一剎那,透過升騰的香氣,只見深愛肥肉的名導(dǎo)張一白的眼睛一閃,早已提起的筷子從半空中旋即刺入油亮的扣肉中,接著無數(shù)雙筷子從不同角度刺向柔糯的扣肉……
家庭炊事員一般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無論是過年還是平時,家庭做扣肉都會多做好幾碗,一方面是一次性多做一點省了麻煩,另一方面再次蒸出來的扣肉(回籠扣肉)要比首次蒸出來的還腴滑適口。我喜歡用鲊海椒和豆豉各半打底做扣肉,鲊海椒的微酸香與土豆豉的臭美結(jié)合美妙至極,且入籠先蒸兩小時,待全部冷卻之后,再入籠蒸一小時上桌,既柔糯又入味。
從童年開始我們扣肉,中年我們依然扣肉,等到了老年我們還要扣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