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鄂爾多斯盆地延安地區(qū)山西組泥頁巖孔隙表征

2019-03-05 05:55王子龍郭少斌
石油實驗地質(zhì) 2019年1期
關(guān)鍵詞:中孔微孔孔徑

王子龍,郭少斌

(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 能源學院,北京 100083)

鄂爾多斯盆地是我國內(nèi)陸第二大沉積盆地,蘊含著豐富的資源,其中以石油和煤炭最為突出。隨著對盆地的深入開發(fā),頁巖氣也逐步被人們所發(fā)現(xiàn)。近年來,盆地內(nèi)對頁巖氣的研究多集中在中生界和上古生界,主要通過核磁共振、掃描電鏡等方法對頁巖儲層孔隙特征進行研究[1-6],但對儲層孔隙的劃分及不同孔徑孔隙的研究不夠深入。目前關(guān)于泥頁巖孔隙結(jié)構(gòu)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射線法,主要包括光學顯微鏡觀察、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等;另一類是流體法,主要包括壓汞法、低溫液氮吸附法等。本文綜合上述兩類方法,對延安地區(qū)二疊系山西組進行了儲層孔隙研究,觀察了儲層孔隙形態(tài),分析了孔隙的體積和比表面積等參數(shù);對孔徑的分類采用國際理論與應用化學協(xié)會(IUPAC)的劃分,將孔隙分為微孔(<2 nm)、介孔或中孔(2~50 nm)和大孔(>50 nm)。

1 研究區(qū)概況

鄂爾多斯盆地是以太古界結(jié)晶變質(zhì)巖為基底形成的[7],北部以伊蒙隆起為界,西部以沖斷帶分隔,南部以渭北撓曲相隔,東部以晉西褶皺帶而分離;研究區(qū)位于盆地內(nèi)部的伊陜斜坡延安地區(qū)(圖1)。

盆地內(nèi)上古生界頁巖儲層主要以二疊系太原組和山西組為主,其中太原組主要以濱淺?!U訚上嗟奶妓猁}巖沉積與含煤沉積地層為主;山西組以河流—三角洲相沉積為主,巖性主要為灰色—灰黑色頁巖、灰色粉砂質(zhì)泥巖、灰色碳質(zhì)泥巖和灰色—淺灰色中細粒砂巖。

圖1 鄂爾多斯盆地構(gòu)造單元及研究區(qū)位置

2 儲層特征分析

2.1 儲集空間特征

本文采集分析了7個延安地區(qū)山西組泥頁巖樣品,其有機碳含量普遍較低(TOC為0.17%~2.5%),有機質(zhì)類型以腐殖型為主(干酪根同位素δ13C值為-25‰~-23‰),有機質(zhì)成熟度Ro值為2.37%~2.95%。該區(qū)樣品中礦物含量最高的是黏土礦物,含量在50%~83%,平均為64.71%;其次為脆性礦物,含量在10%~50%,平均為32.7%,比南方海相頁巖儲層的可壓裂性差[8]??紫抖戎饕苈裆畹挠绊?,隨著埋深的增大孔隙度逐漸減小,3 000 m地層孔隙度一般在1%左右[9]。延安地區(qū)山西組泥頁巖孔隙度均大于2.0%,主要分布在2.0%~3.0%之間,這是由于泥頁巖中有機質(zhì)大量生烴形成次生孔隙所導致,所以能夠為該地區(qū)的頁巖氣提供較好的儲集空間。

泥頁巖的主要礦物成分是黏土礦物,通常黏土礦物含量超過60%,因此孔隙結(jié)構(gòu)較復雜。隨著孔隙表征手段的不斷進步,對泥頁巖孔隙表征能力也不斷提升,不同的學者分別從孔隙的形狀、大小、成因、產(chǎn)狀等多個方面劃分孔隙類型[9-11]。本文根據(jù)孔隙的大小和形狀,將樣品中的孔隙劃分為粒間孔隙、粒內(nèi)孔隙、裂縫和有機質(zhì)孔。

2.1.1 粒間孔

粒間孔是泥頁巖在沉積過程中形成的大量微沉積構(gòu)造,或者是在成巖過程中形成,主要是礦物顆粒之間相互支撐而圍成的孔隙,是頁巖中最為常見的孔隙[12]。泥頁巖中的粒間孔一般在幾百納米至幾微米,是泥頁巖中最主要的孔隙類型。延安地區(qū)山西組泥頁巖樣品中以伊蒙間層片狀粒間孔(圖2a)、礦物顆粒之間的不規(guī)則粒間孔(圖2b)和黃鐵礦晶間孔最為常見,而黃鐵礦晶間孔常以集合體的形式出現(xiàn)或者賦存在有機質(zhì)中。

圖2 鄂爾多斯盆地延安地區(qū)山西組泥頁巖SEM和FESEM圖

2.1.2 粒內(nèi)孔

泥頁巖中的粒內(nèi)孔一般是由后生成巖作用形成,包括溶蝕孔、化石孔等。研究區(qū)樣品主要包括層間孔(圖2c)和溶蝕孔(圖2d),粒內(nèi)孔孔徑在幾十納米至幾微米之間。

2.1.3 裂縫

泥頁巖中普遍存在微裂縫,在成巖作用和構(gòu)造作用下形成,方向取決于應力的方向與大小,形狀多為長條狀,寬度從幾納米至幾微米不等,長度遠大于寬度。樣品中存在著大量微裂縫,縫寬在納米級和微米級均有分布,是氣體運移的主要通道(圖2e-f)。

2.1.4 有機質(zhì)孔

有機質(zhì)孔主要指有機質(zhì)在生烴演化過程中形成或留下的孔隙,形狀多為近圓狀或不規(guī)則狀,孔徑大小不定。蒲泊伶等[13]研究發(fā)現(xiàn),有機質(zhì)孔隙與TOC和熱演化程度有關(guān),且只發(fā)育在TOC大于0.5%的頁巖儲層中。研究區(qū)頁巖儲層有機質(zhì)成熟度達過成熟,并且TOC在0.5%以上,有機質(zhì)孔隙一般呈近圓形或不規(guī)則狀(圖2g-h),孔徑一般在幾十納米至幾十微米之間,并且發(fā)育數(shù)量較多。

2.2 孔隙結(jié)構(gòu)特征

頁巖中含有眾多大小不一的孔隙,可以根據(jù)核磁的橫向弛豫時間T2分布間接得出不同孔徑孔隙的分布,T2越小則對應的孔隙直徑越小;核磁共振信號的強弱與孔隙的比例成正比[14]。從核磁T2譜的分布(圖3)來看,樣品頁11-2和頁11-3為雙峰分布,而其余樣品均為單峰分布。樣品的第一個峰均在0~10 ms之間,主峰值多為1 ms,對應樣品的微小孔(<0.1 μm),此部分信號占比80%;樣品第二個峰在10~100 ms之間,占比10%左右,孔徑范圍對應樣品的中大孔(微米級孔隙);曲線在100 ms之后幾乎無變化,說明大裂隙不發(fā)育。研究區(qū)樣品的孔隙分布以微小孔為主,發(fā)育有少量中大孔,但頁11-3的中大孔發(fā)育較其他樣品更好。離心后核磁分布曲線(圖3)除頁11-5外,均為單峰分布,且峰值與面積基本不變化,說明微小孔的連通性較差,束縛在其中的水無法排出;中大孔的峰值基本消失,說明中大孔與裂縫的連通性較好,有利于水分的排出。頁11-5和頁11-6離心后微孔峰值和面積變化較明顯,說明其微小孔連通性較其他樣品更好。

3 孔隙比表面和孔徑

3.1 高壓壓汞實驗

高壓壓汞實驗是測試頁巖孔隙孔徑分布的常用方法,實驗基本原理是汞注入頁巖時,要克服不同相之間的界面張力,因此需要外加壓力才能使汞進入頁巖,外加壓力取決于不同孔徑的毛管阻力。汞壓入的孔半徑與外加壓力成反比,汞進入頁巖孔隙的順序依次是宏孔、中孔、微孔,同時,不同孔徑時進入的汞量對應的是該孔徑的孔體積,由此判斷孔體積的分布狀態(tài)。根據(jù)Young-Dupre方程,可以得出界面張力與比表面積之間的關(guān)系,進而可以得出不同孔徑大小比表面積的分布狀態(tài)[15-16]。由核磁共振實驗得出延安地區(qū)山西組泥頁巖中微孔與中孔的比例在80%以上,在高壓時汞才會進入微孔中,但是高壓會造成孔隙的變形或壓縮,所以高壓壓汞實驗主要用于測試宏孔,用來分析微孔與中孔結(jié)果不準確。

圖3 鄂爾多斯盆地延安地區(qū)山西組泥頁巖核磁共振T2譜圖

根據(jù)進汞—退汞圖(圖4)可以看出,7個樣品壓汞—退汞曲線形態(tài)基本相似,當壓力小于0.1 MPa時,進汞量與壓力成正比,這一壓力范圍主要是發(fā)育大于10 μm的宏孔;當壓力介于0.1~20 MPa之間時,曲線逐漸平緩,這一部分0.1~10 μm的孔隙發(fā)育較少;當壓力大于20 MPa時,曲線又迅速增加,這一區(qū)間主要是發(fā)育小于50 nm的孔隙;當壓力達到最大值時曲線斜率仍然較大,說明樣品中發(fā)育大量的微孔和中孔。綜合來看,研究區(qū)山西組樣品孔隙以大于10 μm和小于50 nm的孔隙為主。

根據(jù)進汞曲線可分為3類:(a)樣品頁11-3、11-7低壓進汞量遠大于其余樣品,說明宏孔和裂隙發(fā)育更好;(b)樣品頁11-1、11-2、11-5當壓力大于20 MPa時,孔隙的進汞量遠大于低壓,說明此類樣品微孔與中孔的發(fā)育較宏孔更好;(c)樣品頁11-4、11-6各孔隙發(fā)育比較均衡,但整體進汞量較小,孔隙發(fā)育一般。結(jié)合退汞曲線,其中b類的進汞量與退汞量相差較大,說明孔隙的連通性較差,可能是由于在高壓下部分孔隙由閉合轉(zhuǎn)為開放,但在壓力下降過程中,孔隙迅速閉合,導致大量的汞殘留其中無法排出;而a類與c類的退汞曲線與進汞量相差不多,說明孔隙的形態(tài)與連通性較好。

由高壓壓汞實驗測得的孔體積在不同孔徑中的分布(圖5a)可以看出,曲線主要在3~10 nm的孔徑范圍內(nèi)變化,大于15 nm變化極小,幾乎無變化,說明頁巖樣品的孔體積主要由3~10 nm范圍內(nèi)的孔隙提供。

由高壓壓汞實驗比表面積隨孔徑的變化率(圖5b)可見,曲線存在一個峰,峰對應的孔徑范圍為4~20 nm,其余孔徑部分對應的變化率基本為零,說明頁巖樣品的比表面積主要由4~20 nm的孔隙提供,而宏孔幾乎無貢獻。

3.2 N2吸附實驗

氮氣吸附實驗是在溫度和壓力恒定的情況下,氣體在頁巖表面達到吸附平衡,吸附量是相對壓力(平衡壓力P與飽和蒸氣壓力Po的比值)的函數(shù)。以BET理論為基礎分析頁巖孔隙的表面積,孔體積是根據(jù)在不同相對壓力下進入孔徑的液氮量,再通過BJH模型計算獲得[17]。

圖4 鄂爾多斯盆地延安地區(qū)山西組泥頁巖進汞—退汞曲線

圖5 鄂爾多斯盆地延安地區(qū)山西組泥頁巖壓汞實驗孔體積變化率和比表面積變化率分布

根據(jù)對樣品吸附—脫附曲線分析,所有曲線都有脫附回線,說明孔隙處于開放狀態(tài)[18],各曲線在壓力較高時均形成了吸附回滯環(huán)(圖6),說明頁巖孔隙存在毛細管凝聚現(xiàn)象。氮氣吸附曲線劃分參照最新的IUPAC的6種吸附曲線類型,吸附回滯環(huán)同樣劃分為H1等6種[19]。根據(jù)各樣品吸附—脫附曲線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頁11-1、11-2、11-4、11-5、11-6、11-7的a型;另一類是頁11-3的b型。a型的吸附曲線整體下凹,是由于樣品孔隙與氮氣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小于孔隙內(nèi)部分子之間的作用造成的;當相對壓力在0.5以下時,吸附與脫附曲線重合,相對壓力在0.5~0.8之間平緩上升,而在0.8之后出現(xiàn)明顯拐點,對應吸附曲線為Ⅲ型。而a型的吸附回滯環(huán)先緩慢下降,沒有明顯的飽和吸附現(xiàn)象對應為H3型,表明a型孔隙結(jié)構(gòu)較不完整,對應的孔隙結(jié)構(gòu)類型應為兩端開口或錐形結(jié)構(gòu)的平行板孔。b型的吸附曲線相對壓力較低時與脫附曲線重合,此后吸附曲線較為平緩不具有拐點,吸附曲線同樣是Ⅲ型;但是吸附回滯環(huán)有較長的飽和吸附平臺,說明孔徑分布較均勻,孔隙結(jié)構(gòu)類型應該是細頸廣體的墨水瓶狀孔。綜上所述,樣品中中孔孔隙結(jié)構(gòu)類型大多為平行板孔,兼有部分墨水瓶狀孔。

圖6 鄂爾多斯盆地延安地區(qū)山西組泥頁巖氮氣吸附—脫附曲線

由氮氣吸附實驗孔體積隨孔徑變化分布(圖7a)所示,樣品頁11-3孔體積隨孔徑的增大而逐漸減小,在2~5 nm的孔徑范圍內(nèi)變化最劇烈,說明2~5 nm的孔隙是頁11-3主要的孔體積貢獻區(qū)域;而其余樣品變化趨勢基本一致,主要在2~5 nm和10~50 nm的孔徑范圍內(nèi)變化,而10~50 nm的變化遠大于2~5 nm,并且分布范圍較廣,說明除頁11-3外,其余樣品的中孔孔體積主要由10~50 nm的孔隙貢獻。

由BET吸附方程計算結(jié)果得出的頁巖中孔比表面積隨孔徑變化分布可以明顯看到(圖7b),在2~5 nm的孔徑范圍內(nèi)存在劇烈的波動,而當孔徑大于5 nm時,孔隙的比表面積隨孔徑的增大逐漸降低但不等于零,說明中孔比表面積主要由2~5 nm的較小中孔提供。綜合來看,中孔中2~5 nm的孔隙主要提供中孔的比表面積,對孔體積也有一定貢獻;而10~50 nm的較大中孔主要提供孔體積,而對比表面積的貢獻可以忽略不計。

3.3 CO2吸附實驗

CO2吸附實驗的測試原理與氮氣相似,但測試孔徑范圍在0.35~2 nm,所以用于分析頁巖微孔。此外,對數(shù)據(jù)的解釋模型也不同,CO2吸附實驗主要是通過DFT模型計算微孔分布[20]。

在CO2吸附實驗孔體積分布圖 (圖8a) 中主要有2個變化區(qū),對應的孔徑范圍依次是0.45~0.65nm和0.8~0.9 nm,其中0.45~0.65 nm的孔隙是微孔體積主要貢獻區(qū)域。微孔比表面積隨孔徑變化的分布(圖8b)與孔體積的曲線特征相似,同樣是0.45~0.65 nm和0.8~0.9 nm的孔隙提供比表面積,其中0.45~0.65 nm的微孔相比于后者對微孔的比表面積貢獻更大。所以在微孔中,0.45~0.65 nm是孔體積和比表面積中最主要部分。圖8中可以發(fā)現(xiàn),樣品頁11-3的微孔孔體積和比表面積整體均遠遠高于其余樣品,這可能與樣品的礦物組成有關(guān)。

圖7 鄂爾多斯盆地延安地區(qū)山西組泥頁巖氮氣吸附實驗的孔體積和比表面積變化率分布

圖8 鄂爾多斯盆地延安地區(qū)山西組泥頁巖CO2吸附實驗的孔體積和比表面積分布

4 全孔徑分析

根據(jù)不同實驗的測量精度不同,本文采用CO2吸附實驗的微孔部分(<2 nm)、N2吸附實驗的中孔部分(2~50 nm)和高壓壓汞實驗的宏孔部分(>50 nm)進行全孔徑表征。

通過延安地區(qū)山西組泥頁巖孔體積分布圖(圖9)可以發(fā)現(xiàn),研究區(qū)樣品微孔、中孔和宏孔均有不同程度的發(fā)育,對應3個峰值的孔徑范圍分別是0.4~0.7,10~50,100~30 000 nm,樣品除頁11-3外,均以中孔和宏孔為主,在樣品孔體積中占主導地位,而頁11-3的微孔較發(fā)育。

根據(jù)全孔徑孔體積分布的統(tǒng)計(表1),微孔的孔體積平均為0.001 68 mL/g,占總孔體積的16.87%;中孔的孔體積平均為0.004 92 mL/g,占總孔體積的49.50%;宏孔的孔體積平均為0.003 34 mL/g,占總孔體積的33.64%,因此中孔對孔體積的貢獻最大。孔隙表征中宏孔提供33%左右的孔體積,微孔與中孔的孔體積占總孔體積的65%左右。這與核磁共振實驗T2譜圖中微小孔占比最大相一致,但是比例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有以下2個原因:(1)樣品頁11-3的中孔孔體積較低,宏孔孔體積較大,微孔孔體積較低,與核磁共振實驗結(jié)果一致,但與其余樣品的孔體積分布不一致,導致微小孔平均值低于核磁共振實驗的測量結(jié)果;(2)實驗樣品材料不同,孔隙表征基于孔隙結(jié)構(gòu)進行研究采用粉碎樣品,而核磁實驗基于骨架結(jié)構(gòu)采用圓柱體樣品,樣品形態(tài)不同導致核磁實驗的孔隙結(jié)構(gòu)復雜,接收到的中大孔信號幅度較低。

圖9 鄂爾多斯盆地延安地區(qū)山西組泥頁巖孔體積全孔徑分布

樣品編號孔體積/(mL·g-1)微孔中孔宏孔總體積占總體積的比例/%微孔中孔宏孔頁11-10.001 100.007 560.002 900.011 569.5265.4025.08頁11-20.001 390.006 970.002 500.010 8612.7864.2123.01頁11-30.003 730.001 780.003 800.009 3140.0819.1240.80頁11-40.001 280.004 960.002 300.008 5415.0258.0526.93頁11-50.001 390.004 890.005 400.011 6711.8841.8646.26頁11-60.002 080.004 130.002 900.009 1122.8345.3631.82頁11-70.000 760.004 130.003 600.008 498.9448.6742.39平均值0.001 680.004 920.003 340.009 9416.8749.5033.64

由孔隙比表面積分布圖(圖10)可以看出,孔隙比表面積在宏孔中幾乎沒有分布,微孔和中孔均有峰值,分別為0.5~0.6 nm和4~5 nm,不同的樣品微孔和中孔都有可能占主導地位。樣品頁11-1和頁11-7中孔占主導地位,頁11-3和頁11-6以微孔為主,其余樣品中孔與微孔共同影響著孔隙的比表面積。

通過研究區(qū)孔隙比表面積分布(表2)可以看出,研究區(qū)山西組泥頁巖孔隙的比表面積主要由微孔和中孔提供,主要分布在5 nm以下,而宏孔提供的比表面積比微孔和中孔提供的比表面積要小約3個數(shù)量級。延安地區(qū)山西組頁巖微孔的比表面積平均為5.70 m2/g,占總比表面積的51.94%;中孔的比表面積平均為4.83 m2/g,占總比表面積的47.98%;而宏孔的比表面積只有0.008 m2/g,可以忽略不計。因此,微孔對頁巖孔隙的比表面積貢獻率最大,中孔次之,宏孔幾乎無貢獻。

圖10 鄂爾多斯盆地延安地區(qū)山西組泥頁巖孔比表面積全孔徑分布

樣品編號比表面積/(m2·g-1)微孔中孔宏孔總比表面積占總比表面積比例/%微孔中孔宏孔頁11-13.733 17.075 70.009 010.817 834.5165.400.08頁11-24.521 86.068 70.008 010.598 542.6657.260.08頁11-311.418 51.767 90.008 013.194 586.5413.400.06頁11-44.374 84.703 00.007 09.084 8 48.1551.770.08頁11-56.582 64.680 6 0.011 011.274 258.3941.520.10頁11-66.749 24.226 50.008 010.983 861.4538.480.07頁11-72.491 95.324 00.007 07.822 931.8568.060.09平均值5.696 04.835 20.008 310.539 551.9447.980.08

研究區(qū)山西組海陸過渡相頁巖樣品孔體積平均為0.009 94 mL/g,比平均孔體積為0.016 1 mL/g的南方地區(qū)龍馬溪組海相頁巖[21-22]小。南方海相頁巖孔體積以中孔和微孔為主,而研究區(qū)山西組頁巖以中孔和宏孔為主,孔體積分布具有一定的差異;南方海相頁巖的孔隙比表面積均遠大于延安地區(qū)山西組泥頁巖的孔隙比表面積,但在比表面積的分布中均以微孔和中孔為主。

5 結(jié)論

(1)延安地區(qū)山西組泥頁巖孔隙類型主要包括粒間孔隙、粒內(nèi)孔隙、有機質(zhì)孔和裂縫等。在掃描電鏡中以粒間孔和有機質(zhì)孔隙最為常見,粒內(nèi)孔隙發(fā)育較少,裂縫廣泛分布。

(2)研究區(qū)山西組泥頁巖全孔徑孔體積多呈雙峰分布,其中以中孔和宏孔為主,約提供了總孔體積的85%,主要由10~50 nm和0.1~30 μm的孔徑提供,微孔僅提供了約15%的孔體積。但就比表面積而言,微孔和中孔貢獻了總比表面積的99%以上,而其中又以微孔對比表面積貢獻最大,中孔次之;宏孔對比表面積的貢獻極小,可忽略不計。頁巖的孔隙結(jié)構(gòu)類型整體呈平行板狀結(jié)構(gòu)。

猜你喜歡
中孔微孔孔徑
航空發(fā)動機維修中孔探技術(shù)的應用分析
不同滲透率巖芯孔徑分布與可動流體研究
大孔徑數(shù)控管螺紋車床輔助支撐的設計改進
Preparation of bimodal grain size 7075 aviation aluminum alloys and the ir corrosion properties
分布式孔徑相參合成雷達技術(shù)
強疏水性PDMS/PVDF微孔膜的制備及其性能研究
膜蒸餾用PDMS/PVDF/PTFE三元共混微孔膜制備
微孔發(fā)泡塑料中成核劑的研究
中孔沸石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進展
BiologGENⅢ微孔板在煙草青枯病、黑脛病生防細菌鑒定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