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曉,
(1.蘭州蘭石檢測技術有限公司,蘭州 730314;2.蘭州蘭石重型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蘭州 730314;3.甘肅省壓力容器特種材料焊接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蘭州 730314)
纏繞式換熱器是一種緊湊型高效換熱器[1-2],近年來纏繞式換熱器在運行中,屢有泄漏現(xiàn)象發(fā)生。文獻[3]中的某化工廠甲醇生產系統(tǒng)中使用的纏繞管式換熱器,由于其換熱管材質不符合相應標準,組織不均勻,母材中存在形變馬氏體,服役環(huán)境中含有氯離子高達0.88%,致使S30403換熱管發(fā)生氯離子應力腐蝕開裂[3-5]。而本文介紹的某石油化工廠纏繞管式換熱器,換熱管材質符合相應標準,未發(fā)現(xiàn)異常組織。該換熱器于2017年5月中旬首次開車,6月初停車(非故障原因停車),停車后采用氯離子含量少于0.002%的清水對換熱器進行了清洗,隨后吹干,滿足停車后的工藝要求。2017年6月中旬二次開車使用時,發(fā)現(xiàn)殼程溫度無法上升到規(guī)定溫度,隨即二次停車(故障原因停車),在現(xiàn)場對換熱器管程進行打壓試驗,發(fā)現(xiàn)泄漏嚴重。本文對開裂的換熱器的換熱管進行宏觀檢測、化學成分分析、附著產物分析、金相組織檢驗以及力學性能測試,分析研究換熱器泄漏的具體原因,從而避免同類事件的再次發(fā)生。
該換熱器管程介質為含有少量水蒸氣的烴類合成氣,殼程介質為含有少量水蒸氣的石腦油。設備結構見圖1。管程合成氣是上進下出,設計溫度440 ℃,其中進口工作溫度420 ℃,出口工作溫度80 ℃;殼程石腦油是下進上出,設計溫度400 ℃,其中進口工作溫度為常溫,出口工作溫度360 ℃;該換熱器換熱管采用?15 mm×1 mm×50 m的S30408奧氏體不銹鋼有縫管。制造資料顯示換熱管繞制完成后單根進行了水壓試驗合格,制造完畢對殼程和管程分別進行壓力試驗,試驗結果均符合設計要求。
圖1 換熱器結構示意
對泄漏的換熱器進行抽芯檢查,管束芯體如圖2所示。
圖2 換熱器芯體
目測管束上端結焦嚴重,下端換熱管表面已經發(fā)生嚴重腐蝕,呈紅褐色,并伴有刺鼻氣味,距離下管板約1 m的管束中部腐蝕最為嚴重,該部位多處換熱管上存在環(huán)向裂紋,有些已完全穿透。為系統(tǒng)地查找該換熱器換熱管泄漏原因,分別在換熱器管束上端、中部、下端(3處,見圖1)截取換熱管試樣進行相關的檢驗與分析。
對管束上端、中部和下端截取換熱管試樣分別進行宏觀觀察。管束上端呈黑色,表面附著大量的黑色石腦油結焦,將其表面的結痂清除,換熱管外表面光滑,未見明顯腐蝕特征(見圖3(a));管束中部呈暗紅色,表面附著粉末狀產物,將其表面的附著物清除,換熱管表面光滑,未見明顯的腐蝕特征(見圖3(b));管束下端呈紅褐色,表面同樣附著大量的粉末狀產物,將表面附著物清理后,露出的新鮮金屬表面分布著大量的點蝕坑(見圖3(c)),距離下管板約1 000 mm處,局部出現(xiàn)大量沿著換熱管環(huán)向分布的裂紋(見圖3(d))。
(a)管束上端
(b)管束中部
(c)管束下端
(d)管束下端裂紋處
圖3 管束外觀局部照片
在管束的下端、中部、上端分別取換熱管試樣,試樣長度約100 mm,沿著換熱管的長度方向剖開,經無水乙醇、丙酮浸泡、清洗。試樣的內外表面如圖4所示。管束下端試樣外表面均勻地分布著大量的點蝕坑,內表面腐蝕嚴重,已無金屬光澤;管束中部試樣外表面光滑,未見明顯的腐蝕特征,內表面可見明顯的金屬光澤;管束上端試樣外表面光滑,附著少量石腦油結痂,未見明顯腐蝕特征,內表面附著難溶的有機物,有腐蝕痕跡。
(a)
(b)
圖4 換熱管縱向剖面照片
在未服役換熱管(制造余料)、管束下端、管束上端換熱管,分別取樣進行化學成分分析(見表1)。采用德國生產的型號QSN750直讀光譜儀,應用光譜分析法,測試并分析其材料化學成分,結果符合GB/T 12711—2008《流體用不銹鋼焊接鋼管》對S30408的要求。
表1 換熱管化學成分分析結果 %
對未服役的換熱管(制造時的余料)、管束下端、管束中部、管束上端換熱管分別取樣進行拉伸試驗,采用型號HUT605A的微機控制電液伺服萬能試驗機,得到各試樣強度性能指標滿足GB/T 12711—2008《流體用不銹鋼焊接鋼管》對S30408的要求(見表2)。
表2 換熱管拉伸試驗結果
在距管束下管板約1 000 mm裂紋處取樣,沿換熱管直徑方向剖開,將剖開面經磨光、拋光進行觀察,非金屬夾雜物檢測結果為:A0.5(硫化物類)、B0.5(氧化鋁類)、C0.5(硅酸鹽類)、D0.5(球狀氧化物類)、Ds0.5(單顆粒球狀類)。將拋光態(tài)試樣經鉻酸電解腐蝕,分別應用型號OLYMPUS-GX51金相顯微鏡和IT-300掃描電鏡觀察,裂紋清晰可見(見圖5),換熱管的顯微組織為奧氏體,晶粒度為6.0級。換熱管壁內裂紋呈現(xiàn)典型的應力腐蝕形態(tài),由換熱管內壁萌生向外壁擴展(見圖5(a),(b));換熱管內壁可見明顯的腐蝕痕跡(見圖5(c),(d)),與換熱管內壁相比,外壁腐蝕較輕;在換熱管外壁未發(fā)現(xiàn)明顯的向內壁擴展裂紋,而以沿晶、穿晶混合方式擴展(見圖5(e),(f))[5-10]。
(a)內壁裂紋OM形貌
(b)內壁裂紋SEM形貌
(c)內壁腐蝕OM形貌
(d)內壁腐蝕SEM形貌
(e)外壁裂紋OM形貌
(f)外壁裂紋SEM形貌
圖5 試樣裂紋形貌
在管束的上端、中部、下端分別取換熱管試樣,沿直徑方向剖開,用掃描電鏡分別觀察3個部位換熱管內外壁形貌。上端換熱管外壁因存在大量結焦無法用電鏡觀察。上端內壁存在一定程度的腐蝕(如圖6所示);中部換熱管內壁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腐蝕(如圖7(a)所示),中部內壁沒有發(fā)現(xiàn)腐蝕產物,但材料具有晶間腐蝕傾向的特征(如圖7(b)所示);下端換熱管外壁存在較多的腐蝕產物(見圖8(a)),內壁也存在大量腐蝕產物(見圖8(b))。
圖6 管束上端試樣內壁腐蝕形貌
(a)外壁
(b)內壁
圖7 管束中部試樣腐蝕形貌
(a)外壁
(b)內壁
圖8 管束下端試樣腐蝕形貌
對管束換熱管腐蝕嚴重的下端紅褐色部位取附著產物,對附著產物中S,Cl元素的含量,采用化學分析法,進行化學成分分析,腐蝕產物中S元素含量(4.56%)較高,同時含有一定量的Cl元素(0.17%)。
在管束的下端換熱管裂紋處取斷口試樣,在掃描電鏡下進行斷口顯微組織分析(見圖9)。斷裂呈現(xiàn)明顯脆性開裂特征,斷口上布滿了大量腐蝕產物。
對管束下端換熱管開裂斷口掃描區(qū)域上進行能譜點分析(EDX),點測試位置為圖9所示的圖譜1、圖譜2兩處(數(shù)據(jù)見表3),經能譜測試發(fā)現(xiàn),斷口腐蝕產物中含有較多的S,Cl元素。
(a)
(b)
圖9 斷口顯微組織照片
表3 斷口腐蝕產物能譜分析結果 %
在管束的上端、中部、下端分別取換熱管試樣,沿直徑方向剖開,對這3個部位試樣分別進行能譜點分析,能譜分析結果見表4。在管束上端換熱管內壁S元素含量最高,管束中部換熱管內壁未測得S,Cl元素,管束下端換熱管內壁Cl元素含量最高。
表4 換熱管腐蝕產物能譜分析結果 %
在管束的下端換熱管、同批次的未服役(制造余料)的換熱管分別取樣,進行三氯化鐵點腐蝕試驗。依據(jù)GB/T 17897—2016《不銹鋼三氯化鐵點腐蝕試驗》的要求,采用方法B進行三氯化鐵點腐蝕試驗。目的在于測試換熱管耐Cl-腐蝕敏感性。試驗溶液采用6%三氯化鐵酸溶液,試驗溫度選擇50±1 ℃,試驗時間為24 h。測試結果見表5,S30408具有較強的Cl-腐蝕敏感性,其耐Cl-腐蝕的能力較差,換熱管服役后,換熱管表面出現(xiàn)了大量的腐蝕坑,其為點腐蝕提供了萌生條件,進而提高換熱管耐Cl-腐蝕敏感性。
表5 三氯化鐵點腐蝕試驗
宏觀檢測結果表明,開裂主要發(fā)生在換熱器管程下端,開裂裂紋呈環(huán)向開裂。換熱管外壁具有點蝕特征,換熱管內外壁均有大量腐蝕產物。換熱管材料成分分析和力學性能測試結果表明,換熱管符合GB/T 12711—2008《流體用不銹鋼焊接鋼管》對S30408材料的要求。管程、殼程介質中均含有少量水分,腐蝕產物中含有大量的S元素和一定量的Cl元素。能譜分析結果表明,在管束下端換熱管內壁Cl元素含量最高,管束中部換熱管內壁未測得S,Cl元素,管束上端換熱管內壁S元素含量最高。
裂紋主要從換熱器內壁向外擴展,具有穿晶和沿晶的混合特征,裂紋尖端尖銳,裂紋兩側沒有脫碳和氧化特征,在較小區(qū)域內分布數(shù)條裂紋,二次裂紋明顯,具有多源開裂的傾向特征。斷口形貌分析表明,開裂斷口呈現(xiàn)明顯的脆性開裂特征,局部有二次裂紋的特征。斷口表面具有大量的腐蝕產物,經能譜分析,換熱管內壁和外壁的腐蝕產物中均含有大量的S元素,在換熱管內壁腐蝕產物中有較高含量的Cl元素存在。不銹鋼三氯化鐵點腐蝕試驗表明,S30408具有較強的Cl-腐蝕敏感性,其耐Cl-腐蝕的能力較差。管程介質為烴類合成氣,入口端(上端)為氣態(tài)溫度420 ℃,出口端(下端)為液態(tài)溫度80 ℃;殼程介質為石油腦,入口端(下端)溫度為常溫,出口端(上端)為氣態(tài)溫度360 ℃。經腐蝕產物能譜分析,管程烴類合成氣中含有S,Cl元素;殼程介質石油腦中含有較多S元素,Cl元素含量雖然較管程較低,但也有一定量的存在[6-11]。
換熱器下端管程、殼程介質均為液相,且均存在S,Cl元素。該換熱管為纏繞式,換熱管經冷變形后存在較大的形變應力,換熱管內外溫差較大(內部80 ℃,外部常溫),在換熱管內部熱表面上形成明顯的溫差應力[5],滿足了應力腐蝕開裂、點腐蝕的條件。在Cl-,S2-的共同作用下,使得管程內壁發(fā)生了應力腐蝕、點腐蝕,外壁發(fā)生了點腐蝕[10-12]。
綜上所述,換熱器換熱管下端發(fā)生泄漏的主要原因是:換熱管在服役時受到拉應力(形變應力和溫差應力);管程下端介質(80 ℃)、殼程下端介質(常溫)均為液相;管程介質、殼程介質均含有少量水分以及Cl-,S2-,滿足了應力腐蝕、點腐蝕的條件,導致?lián)Q熱器下端發(fā)生了嚴重的腐蝕失效。內外壁均發(fā)生由S,Cl元素引起的點腐蝕;在拉應力和腐蝕介質的作用下,從內壁向外發(fā)生應力腐蝕開裂,最終導致?lián)Q熱器腐蝕泄漏而失效。
(1)由于該換熱器材料采用S30408不銹鋼,且管程和殼程運行介質中含有Cl-和S2-,導致在管程下端換熱管內壁發(fā)生了應力腐蝕開裂和點腐蝕,在殼程運行介質中含有大量S2-,導致殼程下端發(fā)生了S2-引起的點腐蝕,最終使換熱器失效。
(2)對于不銹鋼材料的換熱器,不建議在含Cl和S元素的介質工況中使用,而建議更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