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沙家浜中學(215500)
在新課程改革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大融入這一背景下,“翻轉式課堂”教學模式正在以新生事物的“生命力現(xiàn)象”,積極而又逐步地滲透到校園教學活動領域之中,切實地改變了廣大師生的教育與學習理念,真正地開啟并有力地助推了“先學后教、少教多學”這一新型的課程教學活動,充分地體現(xiàn)了“以生為本、以學為主”這一新形勢下的現(xiàn)代教育思想。
那么,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成功地實現(xiàn)這一“翻轉”現(xiàn)象呢?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主要就“學習前置”“重難觸摸”“作業(yè)設計”“學習評價”等幾個方面,試對此作出簡要性闡述。
所謂“翻轉”,全稱是“翻轉式課堂教學模式”。它是指在“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新課程背景下,重新調整課堂內外教學時間,把學習決定權由原來的教師把控“歸還”給學生。這是新教育理念和先進教學行為的綜合體現(xiàn),即“先學后教、多學少教”。
在“翻轉”模式下,學生的學習地點不再局限于課堂,教學活動是一種“雙向式”的答疑解惑過程。這種教學是以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支持,在豐富教學資源、開闊學習視野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斷提升他們的自主意識和實踐能力,為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源源不斷地注入活力。就初中語文教學來說,如何成功地實現(xiàn)“翻轉”呢?
“翻轉”模式的引入與應用,讓廣大教學工作者從傳統(tǒng)教學中的“知識傳授者”積極地轉化成為學習上的“指導者和促進者”;而學生則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者”逐步地轉化為學習過程中的“中心者和主體者”,他們需要在實際參與活動中通過完成學習任務來自我建構知識。然而,“翻轉式”學習并不是簡單地看幾節(jié)微課,而是需要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需要,認真設計出一些合理有趣的學習任務,并且為完成學習任務提供基本條件和相關資源,如教材、微課和時空等,以此引導學生更好地達成學習目標。
以“前置學習”為例。就《我的叔叔于勒》課文來說,筆者沒有直接開始課堂教學程序,而是首先引導學生把課前預習中個人(或多人學習小組)所提出來的情況進行梳理,比如,這篇小說為什么以“我的叔叔于勒”命題?而不是以“于勒的故事”或者“菲利普一家與于勒之間的故事”來命題呢?小說中的主人公究竟是哪一類人物呢?這些都可以成為學生的“前置學習內容”。通過這樣的探尋,教師由學生零星的回答中初步把握了大家的課前預學情況,為后續(xù)課堂奠定基礎、做好鋪墊。
然后,讓各個學習小組自主選擇其中的一兩個(不宜過多)問題并開展相互討論。最后,在集體范圍內進行交流與共享。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針對一些模糊問題集中澄清、糾偏與改錯。整個過程“學在前、教在后”,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又贏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就語文課程而言,無論何種體裁還是何種題材,文藝作品中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重點”現(xiàn)象和“難點”問題,而這些都是在實際教學中必須予以解決的主要內容。
以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為例。文章的教學重點在于“學習并體會敘事、寫景、議論、抒情相互結合的寫法”,難點則在于“深刻理解并正確評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生活理想和人生抱負”。為了讓學生在“學前教后”中更好地觸摸重點、突破難點,筆者把上述內容分解為如下系列的學習目標:通過工具書和多媒體等途徑,自行了解并掌握作者生平、作品創(chuàng)作等背景知識;認真閱讀課文,深入賞析文中精彩語段,分別尋找有關“敘事、寫景、議論、抒情”等一些語句;結合課文內容,深刻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的具體內涵;聯(lián)系實際認知,體會這一名句給我們什么樣的人生啟示。
以此讓學生在個體自學基礎上,通過“小組討論+集體交流”形式,努力解決這些具體問題。無論結果如何,上述重難點內容都會為學生留下記憶,這就是“翻轉”式教學活動的實質性目標。
在語文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作業(yè)設計的主體責任在于教師一方,整個學生群體則是完成作業(yè)任務的主要執(zhí)行者。這種作業(yè)設計模式至少存在如下兩大弊端:一是作業(yè)設計往往隨備課教案一起產生,預設成分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動態(tài)生成因素嚴重不足;二是作業(yè)設計共性成分太大,嚴重缺乏不同層面學生的個性化特征?!胺D”模式下的作業(yè)設計可“反其道而行之”,以學生設計為主,與教師設計相互結合。如此而為,就能把教與學的實際情況更加充分地對接起來,最大化地滿足不同層面的學生需求。
以《敬畏自然》課文為例。在內容教學結束后,筆者要求學生以多人學習小組為單元,從“字詞句義、寫作方法、思想情感、疑難未知”等方面,在“學習與收獲、習得與體悟”基礎上,共同完成一份書面作業(yè)設計;然后在不重復的原則下形成相互共享的“作業(yè)超市”;最后,筆者把自己的作業(yè)設計投放到教師設計區(qū)結合具體事例,你認為“敬畏自然”與“人定勝天”之間相互矛盾嗎?如此“上下結合”的作業(yè)設計,以基本學情為主,合作完成,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在學校教育中,對學生及其學習情況進行相應的評價,不僅是課程活動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還是促進“教與學”健康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措施和有效手段。在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各類途徑和方式,對學生開展“單向性”評價活動。換言之,評價是教師進行教學管理的重要手段,學生始終處于“被評價”的地位?!胺D”理念下的教學評價,可把教師評學與學生的自我評價、相互評價相結合,而且以學生自評為基礎,以教師評學為掌控。如此而為,有利于更好地體現(xiàn)學習評價的能動性、全面性和客觀性。
在某篇課文教學結束后,教師提供一定的標準和要求,如基礎知識掌握、重難點內容學習、思想情感領悟、個性理解體會等,讓學生首先進行有關對照與自我評價,接著在小組形式的范圍內進行成員之間的相互評價,最后每個小組推選出一名代表,在集體范圍內以“例子”的形式出現(xiàn),讓教師和全體同學對他們一一進行點評,積極而又充分地發(fā)揮以點帶面、以點促面的示范輻射作用,進而有效地達成“評價幾人、教育群體”的全面效果。
總之,“翻轉”教學的根本就在于切實體現(xiàn)“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新課程理念,努力實現(xiàn)“先學后教、多學少教、細學簡教”的活動模式。這是大力實施素質教育中無可逆轉的一種必然性趨勢。